黑龙江检验检疫局做好进口俄罗斯原油检验工作侧记
跌宕起伏的大兴安岭,雄浑壮阔八万里……
放眼黑龙江畔,到处都是火热的场面。中俄输油管道这一总投资约为25亿美元的工程不仅牵动着中俄两国元首的心,也让黑龙江检验检疫局党组鼓足干劲,用务实行动成为这一“世纪工程”的有力推动者。为保证输油管道2010年9月份建成通油,近百名检验检疫干部正在日夜奋战。
8月5日,黑龙江检验检疫局漠河办事处与大庆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建立联络机制的备忘录》,全力支持俄罗斯石油输入。就此,“安大线”将按计划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绕过贝加尔湖后一路向东……
漠河,年平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最低温度达零下54摄氏度,全年无霜期只有80多天,冬季最低气温曾达到-52.3℃,素有“高寒禁区”之称。
可是,自2005年起,黑龙江检验检疫局党组一班人却偏偏选择在这凛冽的季节北上,他们带领检验检疫干部职工远赴中国最北———洛古河口岸,体验一种极度的严寒,感受一种极致的“纯粹”。
因为,他们要完成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交付的一项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和长治久安的“头号工程”……
为确保中俄石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顺利建成,该局党组成员连续多次深入洛古河口岸调研,为中俄输油管道工程的顺利开工实施,提供了检验检疫部门不可或缺的一分支持。
针对高寒禁区这条长达1090米每年1500万吨“黑金”输送带的检验检疫监管复杂性与艰巨性,该局着眼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研究制定出了《中俄石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检验检疫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两国元首签订的协议精神,切实做好出入国际施工区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物资设备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封闭区周围卫生安全等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国际封闭施工区卫生安全监管,严格出境木质包装、卫生监督、人员健康体检、出境货物查验管理,为施工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出良好的监管环境,确保穿江工程安全顺利。
2009年10月22日,黑龙江检验检疫局漠河办事处为中俄输油管道穿江工程的2台柴油发电机组签发出第一份通关单,标志了中俄能源外交史上能源合作的贸易开端。
2010年9月22日,将是俄罗斯原油向中国输送的日子。能够计量准确,确保输油安全,是该局服务口岸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头等大事”。
“我们不能马虎,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在关键的时刻看表现。就是看局的表现、看人的表现,关键时刻能否顶得上!”该局局长高建华说,“输油前,我们搞好培训,全省系统都要支持,需要多少人上多少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是需要‘铁人精神’。”
六月飞霜,九月飞雪。大兴安岭漫长的冬季虽然过去,但是依然没有那么舒服。对于在距漠河北还有山路203公里的中俄输油管道工程封闭区的检验检疫干部来说,能够回家看一看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似乎都是一种奢侈。
七月,是漠河北极的夏季,昼夜的巨大温差不仅仅是对管道工程的一种考验,更是对检验检疫人意志的淬炼。
“‘铁人’前辈们拼搏奉献精神是石油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漠河办事处的杨天荣介绍说,“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人去执勤,第一次执勤是去年我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我的脚步没有留恋。”
自承担该封闭区国际区域的产品质量监管与卫生安全管理服务工作起,漠河办事处,乃至黑龙江检验检疫局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冬至前后,漠河的气温已经降至零下42摄氏度,封闭区的现场办公室是临时性板房,室内温度只有零摄氏度左右,水撒到地板上,很快就能凝结成冰,可谓是滴水成冰。凉得无法坐在椅子上办公,得戴着手套拿笔做工作记录。
室外行人已经很少,检验检疫员却穿着厚厚的棉衣、手工的加厚棉裤、皮毛一体的棉皮鞋,戴上棉帽、棉手套、毛线脖套等防寒装备,这些装备加上消毒罐达60多斤重量,在户外作业,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寒风夹着雪花吹在脸上,像刀子割肉一样疼,不一会儿工夫,人就被冻僵了,我们就采取轮番作业的方法坚持战斗,寒流持续了十几天,我们就同严寒拼搏了十几天。”曾经支持漠河办事处的林森回忆说。
口岸食堂能吃到的青菜全部是200公里之外县城转运来的,一遇上大雪封山,餐桌上一两个月见不到青菜是常有的事。
山西太原的“小韩”,对于漠河的寒冷很不适应,每次到户外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但还是冻得不行。刺骨的寒风卷着冰冷的白雪打在脸上,马上就把他刺激的鼻涕眼泪一起流,瞬间结成冰。那时,想家是他最想说的心里话!
一批志愿者走了,又一批志愿者还会来,他们前后接力,热血躬耕。为了履行职责,从没有停止前进过脚步……他们,为“质量提升”活动和大质检文化建设增加了一分不同寻常的意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跌宕起伏的大兴安岭,雄浑壮阔八万里……
放眼黑龙江畔,到处都是火热的场面。中俄输油管道这一总投资约为25亿美元的工程不仅牵动着中俄两国元首的心,也让黑龙江检验检疫局党组鼓足干劲,用务实行动成为这一“世纪工程”的有力推动者。为保证输油管道2010年9月份建成通油,近百名检验检疫干部正在日夜奋战。
8月5日,黑龙江检验检疫局漠河办事处与大庆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建立联络机制的备忘录》,全力支持俄罗斯石油输入。就此,“安大线”将按计划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绕过贝加尔湖后一路向东……
漠河,年平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最低温度达零下54摄氏度,全年无霜期只有80多天,冬季最低气温曾达到-52.3℃,素有“高寒禁区”之称。
可是,自2005年起,黑龙江检验检疫局党组一班人却偏偏选择在这凛冽的季节北上,他们带领检验检疫干部职工远赴中国最北———洛古河口岸,体验一种极度的严寒,感受一种极致的“纯粹”。
因为,他们要完成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交付的一项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和长治久安的“头号工程”……
为确保中俄石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顺利建成,该局党组成员连续多次深入洛古河口岸调研,为中俄输油管道工程的顺利开工实施,提供了检验检疫部门不可或缺的一分支持。
针对高寒禁区这条长达1090米每年1500万吨“黑金”输送带的检验检疫监管复杂性与艰巨性,该局着眼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研究制定出了《中俄石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检验检疫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两国元首签订的协议精神,切实做好出入国际施工区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物资设备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封闭区周围卫生安全等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国际封闭施工区卫生安全监管,严格出境木质包装、卫生监督、人员健康体检、出境货物查验管理,为施工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出良好的监管环境,确保穿江工程安全顺利。
2009年10月22日,黑龙江检验检疫局漠河办事处为中俄输油管道穿江工程的2台柴油发电机组签发出第一份通关单,标志了中俄能源外交史上能源合作的贸易开端。
2010年9月22日,将是俄罗斯原油向中国输送的日子。能够计量准确,确保输油安全,是该局服务口岸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头等大事”。
“我们不能马虎,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在关键的时刻看表现。就是看局的表现、看人的表现,关键时刻能否顶得上!”该局局长高建华说,“输油前,我们搞好培训,全省系统都要支持,需要多少人上多少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是需要‘铁人精神’。”
六月飞霜,九月飞雪。大兴安岭漫长的冬季虽然过去,但是依然没有那么舒服。对于在距漠河北还有山路203公里的中俄输油管道工程封闭区的检验检疫干部来说,能够回家看一看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似乎都是一种奢侈。
七月,是漠河北极的夏季,昼夜的巨大温差不仅仅是对管道工程的一种考验,更是对检验检疫人意志的淬炼。
“‘铁人’前辈们拼搏奉献精神是石油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漠河办事处的杨天荣介绍说,“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人去执勤,第一次执勤是去年我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我的脚步没有留恋。”
自承担该封闭区国际区域的产品质量监管与卫生安全管理服务工作起,漠河办事处,乃至黑龙江检验检疫局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冬至前后,漠河的气温已经降至零下42摄氏度,封闭区的现场办公室是临时性板房,室内温度只有零摄氏度左右,水撒到地板上,很快就能凝结成冰,可谓是滴水成冰。凉得无法坐在椅子上办公,得戴着手套拿笔做工作记录。
室外行人已经很少,检验检疫员却穿着厚厚的棉衣、手工的加厚棉裤、皮毛一体的棉皮鞋,戴上棉帽、棉手套、毛线脖套等防寒装备,这些装备加上消毒罐达60多斤重量,在户外作业,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寒风夹着雪花吹在脸上,像刀子割肉一样疼,不一会儿工夫,人就被冻僵了,我们就采取轮番作业的方法坚持战斗,寒流持续了十几天,我们就同严寒拼搏了十几天。”曾经支持漠河办事处的林森回忆说。
口岸食堂能吃到的青菜全部是200公里之外县城转运来的,一遇上大雪封山,餐桌上一两个月见不到青菜是常有的事。
山西太原的“小韩”,对于漠河的寒冷很不适应,每次到户外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但还是冻得不行。刺骨的寒风卷着冰冷的白雪打在脸上,马上就把他刺激的鼻涕眼泪一起流,瞬间结成冰。那时,想家是他最想说的心里话!
一批志愿者走了,又一批志愿者还会来,他们前后接力,热血躬耕。为了履行职责,从没有停止前进过脚步……他们,为“质量提升”活动和大质检文化建设增加了一分不同寻常的意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 质检总局:严厉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2011-02-18)
- 全国质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求 统一认识 狠抓落实 努力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2011-02-17)
- “以人为本”做好党风廉政工作(2011-02-17)
- 质检总局春节系列“生活提示”之七——国家质检总局食品专家介绍汤圆元宵选购常识(2011-02-16)
- 一手抓业务 一手抓队伍(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