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质量第一 推动质量变革 对新时代下推进质量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质是对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关键还要靠质量变革。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促进质量发展。
推动质量变革是个新课题。初步理解,所谓质量变革,应当包涵思想变革、组织变革、格局变革和方式变革等几个方面。
推动思想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动质量变革,首先必须推动思想变革,树立新时代质量观,从而实现从理念到目标、从思路到举措的全方位变革。
一是增强“质量第一”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质量第一”“质量变革”“质量强国”“经济质量优势”等重要论断。质量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这是我们党审时度势,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发展作出的科学论断和战略考量,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强调“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再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在各层各级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观,把中央的新要求固化为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转化为质量行动,真正让“质量第一”成为全民共识。
二是确立质量强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质量强国”,充分说明中央对质量的空前重视。质量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坚强基石。实现质量强国,不是建空中楼阁,而必须从质量强企、质量强县、质量强市、质量强省抓起,向各行各业拓展,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抓,一个组织一个组织抓,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抓,让质量工作成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核心内容,让质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
三是运用质量发展思维。新时代是质量发展的时代,想问题、做决策,必须从质量的高度谋划发展大局,从质量的维度创新治理工作,以质量的标准检验执政能力,树立时时讲质量、事事讲质量、处处讲质量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并真正落实到实践之中,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推动组织变革
质量变革,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从更高层面、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进行资源的再组织、再动员,汇聚成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包括质量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党对质量工作领导”,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要求,切实把“质量第一”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一把手”讲质量、抓质量。否则,质量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质量变革,既需要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更需要自上而下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明确实施路径,寻求变革最大公约数,注重变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变革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扎实推动质量治理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监管模式改革,从而在质量变革中激发质量发展活力。
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加强质量工作,不仅要“一把手”抓,还要抓“一把手”。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发展责任制,进一步改进和强化质量工作考核,加大督察问责力度,优化宏观质量统计分析,科学评价质量水平,把质量发展的责任压实压紧,把压力持续地传递下去,不断优化“质量第一”的实现路径。
推动格局变革
“质量时代”的质量一定不是狭义的质量,而是广义的质量。推动质量变革,应当围绕全领域、全链条、全过程来展开,从而不断激发质量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质量新优势。
一是从经济工作到日常生活的全领域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等,充分说明质量已经超越产品生产制造的范畴,涵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既要抓好产品、服务、环境、工程等质量,更要抓党委决策执政能力、政府服务效率、干部能力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实现全领域的质量提升。对泰州而言,要加速推进“品质泰州”建设,大力实施“五大品质”提升工程,使经济发展更优化,社会文化更优良,生态环境更优美,公共服务更优质,市民生活更优越。
二是从产业基础到消费终端的全链条变革。质量就是竞争力。质量管理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监管的全生命周期,要着眼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将质量管理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将管理边际由单个组织拓展、链接到行业、产业群,将质量融入发展的所有环节,打造独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质量传递链条。
三是从制度安排到责任落实的全过程变革。质量概念的宽泛化和质量现象的复杂化,决定了建立质量宏观管理机制,必须理顺市场、社会和政府三大质量监管体系,提高战略发展规划力、质量监管机制执行力和基础工作现场力。正确处理好放、管、服的关系,推进简政放权,完善质量管理服务机制,提高质量监管能力和效率。
推动方式变革
质量变革,如何有效实施?方式创新是关键。应当以方式变革,推动思想变革指导实践、组织变革高效运转、格局变革落地生根。
一是由微观监管向宏观主管延伸。精准定位质监工作职能,摆脱狭隘的微观质量思维,在中观、宏观质量发展上发挥好牵头组织作用。以建设“品质城市”为载体和抓手,依据DB32/T 3304-2017《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建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的品质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机制,让质量发展导向入脑入心,让质量发展状况可知可判,让质量发展措施见效增效,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
二是由技术监督向综合服务拓展。质监部门最大特点和优势是“靠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技术监督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应当运用共享思维,注重和善于发挥优势,进一步夯实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拓展技术监督和综合服务,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泰检易”等零距离、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谋划质监部门促进质量发展、维护质量安全、筑强质量基础设施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技术攻关、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品牌创建等综合服务。
三是由单打独斗向共建共享转变。应当摆脱条条思维,打破部门界限,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协作配合,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进一步强化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既科学分工,又通力合作,全方位无缝隙推进质量工作。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和城市质量精神,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将对品质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融入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质量行动中,推动社会质量共治,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质是对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关键还要靠质量变革。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促进质量发展。
推动质量变革是个新课题。初步理解,所谓质量变革,应当包涵思想变革、组织变革、格局变革和方式变革等几个方面。
推动思想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动质量变革,首先必须推动思想变革,树立新时代质量观,从而实现从理念到目标、从思路到举措的全方位变革。
一是增强“质量第一”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质量第一”“质量变革”“质量强国”“经济质量优势”等重要论断。质量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这是我们党审时度势,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发展作出的科学论断和战略考量,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强调“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再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在各层各级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观,把中央的新要求固化为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转化为质量行动,真正让“质量第一”成为全民共识。
二是确立质量强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质量强国”,充分说明中央对质量的空前重视。质量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坚强基石。实现质量强国,不是建空中楼阁,而必须从质量强企、质量强县、质量强市、质量强省抓起,向各行各业拓展,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抓,一个组织一个组织抓,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抓,让质量工作成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核心内容,让质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
三是运用质量发展思维。新时代是质量发展的时代,想问题、做决策,必须从质量的高度谋划发展大局,从质量的维度创新治理工作,以质量的标准检验执政能力,树立时时讲质量、事事讲质量、处处讲质量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并真正落实到实践之中,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推动组织变革
质量变革,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从更高层面、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进行资源的再组织、再动员,汇聚成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包括质量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党对质量工作领导”,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要求,切实把“质量第一”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一把手”讲质量、抓质量。否则,质量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质量变革,既需要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更需要自上而下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明确实施路径,寻求变革最大公约数,注重变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变革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扎实推动质量治理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监管模式改革,从而在质量变革中激发质量发展活力。
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加强质量工作,不仅要“一把手”抓,还要抓“一把手”。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发展责任制,进一步改进和强化质量工作考核,加大督察问责力度,优化宏观质量统计分析,科学评价质量水平,把质量发展的责任压实压紧,把压力持续地传递下去,不断优化“质量第一”的实现路径。
推动格局变革
“质量时代”的质量一定不是狭义的质量,而是广义的质量。推动质量变革,应当围绕全领域、全链条、全过程来展开,从而不断激发质量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质量新优势。
一是从经济工作到日常生活的全领域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等,充分说明质量已经超越产品生产制造的范畴,涵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既要抓好产品、服务、环境、工程等质量,更要抓党委决策执政能力、政府服务效率、干部能力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实现全领域的质量提升。对泰州而言,要加速推进“品质泰州”建设,大力实施“五大品质”提升工程,使经济发展更优化,社会文化更优良,生态环境更优美,公共服务更优质,市民生活更优越。
二是从产业基础到消费终端的全链条变革。质量就是竞争力。质量管理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监管的全生命周期,要着眼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将质量管理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将管理边际由单个组织拓展、链接到行业、产业群,将质量融入发展的所有环节,打造独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质量传递链条。
三是从制度安排到责任落实的全过程变革。质量概念的宽泛化和质量现象的复杂化,决定了建立质量宏观管理机制,必须理顺市场、社会和政府三大质量监管体系,提高战略发展规划力、质量监管机制执行力和基础工作现场力。正确处理好放、管、服的关系,推进简政放权,完善质量管理服务机制,提高质量监管能力和效率。
推动方式变革
质量变革,如何有效实施?方式创新是关键。应当以方式变革,推动思想变革指导实践、组织变革高效运转、格局变革落地生根。
一是由微观监管向宏观主管延伸。精准定位质监工作职能,摆脱狭隘的微观质量思维,在中观、宏观质量发展上发挥好牵头组织作用。以建设“品质城市”为载体和抓手,依据DB32/T 3304-2017《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建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的品质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机制,让质量发展导向入脑入心,让质量发展状况可知可判,让质量发展措施见效增效,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
二是由技术监督向综合服务拓展。质监部门最大特点和优势是“靠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技术监督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应当运用共享思维,注重和善于发挥优势,进一步夯实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拓展技术监督和综合服务,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泰检易”等零距离、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谋划质监部门促进质量发展、维护质量安全、筑强质量基础设施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技术攻关、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品牌创建等综合服务。
三是由单打独斗向共建共享转变。应当摆脱条条思维,打破部门界限,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协作配合,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进一步强化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既科学分工,又通力合作,全方位无缝隙推进质量工作。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和城市质量精神,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将对品质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融入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质量行动中,推动社会质量共治,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自动衡器项目填补国际空白(2018-04-02)
- 广东检验检疫局强化危化品监管去年不合格检出率增长57%(2018-04-02)
- 山东潍坊举行进出口质量提升(寿光)启动会(2018-03-27)
- 倾情倾力 服务民生 新疆质监部门开展3.15系列宣传活动(2018-03-23)
- 陕西出台首批7项政务服务系列地方标准全面提升依法行政为民服务水平(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