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在线访谈

“质量•机制•文化”系列在线访谈——科技发展 计量先行

2010年10月18日 00:00 信息来源:国家质检总局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质量、机制、文化”在线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方迪。吴院长,您好!欢迎您!

【吴方迪】:主持人好!各位网友,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网友就“科技发展,计量先行”这个话题进行交流。 [ 10-18 14:30 ]

【主持人】:在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坚强领导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科技兴检”的战略要求,取得了一批国家急需和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在计量科技前沿研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测量能力和科研环境条件等方面得到跨越发展,进入了世界计量科技的先进行列。计量院近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吴方迪】:计量作为工业和质量的基础,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也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计量基础科技的投入,我院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一五”期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开展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标准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新一代计量基标准体系。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现代计量基准研究和高准确度原子光学频率标准仪的研制与开发等重大前沿项目的研究,是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改革所开展前沿研究以及发达国家正在攻克的计量科技难题,体现了我国基标准建设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先进性。这些研究项目全部完成后,中国计量院将具备应对国际单位制的重大改革的基础能力,形成国际一流的计量科学创新基地,整体计量科技水平将进入世界先进技术行列。项目的成果,将使我国第一次有能力实质性参与国际基本单位的定义,对于维护国家技术主权和贸易结算的主权,促进国际计量科技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院年均在研课题400项以上,涉及经费5亿元左右,在研课题数量和经费比2006年分别增长36%和150%,每年平均仪器设备采购经费1.66亿元,比2006年增长377%,每年鉴定验收课题均在150项以上,不断地完善和提升了国家新一代计量基标准体系和测量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计量科技迅猛发展。为了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我院开展了“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新一代计量基标准研究”等 10项计量前沿重大项目,这些课题技术难度大、水平高,是很多发达国家尚在攻坚阶段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项目。目前我们均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和阶段成果,引发了国际计量界特别是发达国家计量机构的高度关注,也为提升我国计量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彰显国家实力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共有7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6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0多项。“十一五”期间,我院建立和实施 “探索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究一批、应用一批”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500余篇,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9项科研成果获得“科技兴检奖”。“铯冷原子喷泉钟” 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不确定度相当于1500万年误差不超过一秒,标志着我国时间频率计量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具有独立完整时间频率体系的国家之一,为我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时间频率保障。“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 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不确定度优于国外最好水平10倍以上,使中国在电学测量领域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大大提高,标志着我国的电学计量基准已跃居世界领先水平。“碘稳频532nm光学频率标准” 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国家长度基准532nm光频标的空白,推动了前沿量子计量研究的技术进步。“飞秒光学频率梳” 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填补了我国绝对光学频率测量能力的空白,推动了基础物理研究、深空探测、高速光通信等多领域的技术进步。 [ 10-18 14:42 ]

【主持人】:请吴院长谈谈计量院在夯实能力和质量基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吴方迪】:我院是国际计量委员会创建的国家计量机构校准和测量结果互认的签字成员,自1999年10月我院加入国际计量互认体系以来,每年都申请校准和测量能力的国际同行评审。2010年我院申请和安排了长度几何量、测力、容量、密度、硬度、振动、电声、超声、电离辐射活度、剂量、中子、无线电等专业的国际同行评审,有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的8位计量同行专家对我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同行评审,校准和测量能力及测量溯源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国际间的承认,截止目前已经有735项校准和测量能力被国际计量委员会审查后公布在国际计量局的网页中。

我院现有国家基准126项,社会公用标准234项,有证标准物质956种,比2006年分别增长12%和99%。实现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735项,比2006年(566项)增长30%。为提高我国经济贸易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做好国际比对,有效验证能力,“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0余万元,来安排国际比对,其中,质量、激光波长、电压和时间频率四大基础性国家计量基准已经全都获得了国际有效证明,比对结果均十分满意。截止2010年的上半年,我院己参加231项国际关键比对和400余项其它类型的国际比对,100%基本量基准和80%以上的导出量基准以及全部高端校准和测量能力均获得了国际比对的有效性证明,充分证明我院建立和保存的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量值准确有效,有力地支撑了能力建设。

建立、维持和不断改进质量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对技术有效性和证书质量的认识。近年来针对国际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的要求,着重强化对测量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方法确认、能力比对和验证、期间核查和质量保证等五方面技术政策的教育和贯彻,将能力目标和质量目标进行分解,编制改进和提高规划,分步加以实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 10-18 14:49 ]

【主持人】: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计量科技需求的新领域能力建设有哪些方面?

【吴方迪】: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质检事业发展是计量科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院启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及纳米、生物安全、环境计量、医学计量及仪器仪表等六个计量新领域关键技术和量值传递体系预研究。“生物安全量值溯源关键技术”和“重要能源领域计量基标准”两个项目,于2008年和2009年得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新材料及纳米计量”和“医学计量”两个项目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已通过专家论证。

2009年结合“十大产业振兴”纲要的要求开展对钢铁、汽车、船舶、有色金属、石化、装备制造和信息电子等十个行业计量科技需求的调研,对急需的计量科技项目列入我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部分项目2010年已经启动预研。

发挥科技优势,服务国家需求。在服务航天工程、北京奥运、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节能减排、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四川汶川地震、法庭科学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2009年8月,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钟已经提供给有关部门使用,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服务;2010年初,《水大流量计量与三峡流量计量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解决了三峡电站超声流量计的计量性能评估难题,为评价三峡电站发电效率提供技术支持;2009年初,建立“高精度激光二坐标标准装置”,打破了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制造业所需的核心部件—掩膜板的量值溯源长期依赖发达国家的局面,解决了行业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2009年初,建立呼吸机和输液泵测量校准标准和溯源体系,在计量服务甲流防治,为大众医疗健康做出贡献;2010年9月,法庭科学中违禁物质的标准物质的研究课题通过专家审定,得到司法领域的关注。在应对“三聚氰胺”事件中,按照“快速、准确、便捷、经济”的要求,我院科研人员经过20个昼夜连续工作研制出“用液相色谱法测量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形成国家技术标准。2010年启动了用于癌症病人放射治疗的医用加速器校准实验室、用于高频天线测量的开阔场、用于太阳能光伏电池和LED光源测量校准实验室等4个新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 [ 10-18 14:55 ]

【主持人】: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计量院在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

【吴方迪】: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研和检测任务的日益增加,我院注重加强科研、检测和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的突破,人才结构逐步改善。

一是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制定《新时期计量院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有步骤分层次的引进急需的专门人才,在科研经费和生活工作条件上给予政策保证。目前已经引进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专家数名。

二是加大计量领军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与清华大学建立“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已引进若干名国外高层次人才,将作为科研领军骨干发挥聪明才智。各研究所还有计划地选送科研骨干到国外发达国家计量院中长期合作研究,近年来已经有30多名年青科技人员到发达国家计量研究机构开展长期学术交流。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计量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关办法”,明确了相关待遇及经费保证措施,对博士后进站后的中期考核、出站考核做了规定。按照《计量院博士(博士后)阶段性工作考核办法》,组织专家对博士(博士后)阶段性考核工作,通过考核充分了解了他们的科研工作情况和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考核形成的评价意见反馈给个人和所在专业所。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在现有科技人员中,硕士以上人员比重大于45%。

除此之外,我院还高度关注为系统培养人才的关注,按照总局的要求,每年为省级计量和质检院所培养在职科技人员名,2008年开始进行定向培养100名省级计量院所在职技术骨干,一起参与项目研究,一起参与课题攻关,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 10-18 15:00 ]

【主持人】:据了解,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直是计量院的一项重点工作,请您谈谈计量院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吴方迪】: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直是我院的一项重点工作。我院昌平院区的建设和启用改善了科研创新条件,增强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能力。2009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就建立“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签署了协议。总局蒲长城副局长、国家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出席了签字仪式。“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精密测量和计量前沿技术研究,充分利用计量院的计量研究综合优势和环境条件,发挥清华大学的智力、人才和信息优势,努力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联合实验室,培养一流科研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实现计量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和原创性,为双方的科技目标和学科发展服务。与此同时还邀请发达国家计量院的专家到昌平院区开展学术交流、参与课题研究和双方互派访问学者。

2009年我院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子项目《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获得了科技部的验收,成为在建的34个平台中首批接受评审的9个平台之一。

该平台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和计量司的领导和推动下,通过建立规范的标准物质资源整合机制,整合了国内全部5000余种有证标准物质信息资源,并可随时提供超过5000余种标准物质实物资源。截止2009年底,累计实物资源共享量超过100万份,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 [ 10-18 15:05 ]

【主持人】:今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展“质量提升”活动,请吴院长谈谈计量院在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中做了哪些工作?

【吴方迪】:2010年按照总局“质量提升”活动的部署,在全院开展“信任就是责任”为主题的质量提升活动,强化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和服务意识,开展人员培训教育,围绕计量检定/校准服务开展合法性、有效性的交流和讨论,对照能力和质量标准查找问题,着力加强政策、机制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和提高影响能力建设和质量建设的关键因素,着力加强证书和报告质量。2010年的国际同行评审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和评价,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从能力和质量入手抓改进、抓提升。2010年组织全院编制和下发了未来三年的《国际比对计划》、《基准、标准提升计划》和《校准能力提升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提升能力、质量和服务的问题,同时依据规划建立考核机制,强化能力建设;

2、开展与发达国家计量院能力和水平的调研,找出差距,确定发展和提升目标。2009年~2010年,各专业分别对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发达国家计量院进行比较分析,编写了《与先进国家计量院比较报告》,确立了赶超和发展目标;

3、发挥基础作用,支撑国防计量。针对建立我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需要,上半年组织起草了《国家时间频率计量发展规划》。院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制定未来几年我国时间频率计量发展的规划,保证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4、大力开展以能力和质量建设为主题的培训,研讨技术政策、澄清模糊概念、提升对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认识,强化责任和质量意识;

5、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开展下级实验室校准/检测水平的能力验证。“质量提升”活动中积极承担总局计量司下达和下级实验室申请的比对验证活动,为保证测量量值的准确一致发挥技术主导作用,近年来每年接受总局计量司下达的计量量值比对任务都在10项左右,接受下级实验室申请的测量审核有近300余项;

6、开展技术交流和宣传。2009年以来借我院昌平基地落成启用和总局“质量提升”活动的契机,大力开展技术交流和宣传工作,展示新时期国家计量技术的实力。承办了2010“实验室开放”集中展示月启动仪式,展示新时期计量院的水平和面貌。不完全统计,截止10月份,接待中外领导、院士、专家和嘉宾,参观、座谈、交流、访问和会议总人数达到了近两千余人,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电视、院报、板报和新闻橱窗等各种渠道开展宣传,其中:发放公益宣传画和彩册5000余张份,相关简报30余期,组织院报近20期,发稿80余篇,约17万字,新闻橱窗10期,照片和图片近千余幅,质量报发表16篇,中国计量杂志发表6篇,科技日报发表1篇,中国新闻周刊2篇,接受质量技术监督专访2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 10-18 15:15 ]

【主持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吴院长在百忙之中抽空和我们的网友进行交流。

【吴方迪】: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 10-18 15:16 ]

【主持人】:谢谢吴院长,谢谢各位网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10-18 15:16 ]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