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产品问题多 教你火眼金睛识别营销里的“坑”
从在朋友圈疯传的景区、游乐园,到各种话题里提及的化妆品、美食,再到线下门庭若市、永远排队的餐厅、门市,网红产品已经成为现在居民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各种网络红人、网络爆款、热门产品让人们眼花缭乱。
据艾瑞咨询与新浪微博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5月,中国网红粉丝总人数达到5.88亿人,网红经济规模将突破两万亿元。
然而,随着网红产品在生活中越来越深入,大量关于这些产品的夸大宣传、质量参差、商标侵权、成交量作假等问题也凸现出来,“网红经济”里的“坑”开始让人防不胜防。
网红门店李逵李鬼难分清
2017年上半年开始,喜茶掀起了一波网红饮品店的风潮,成为诸多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今年上半年,北京一家名为“喜社喜茶”的饮品店号称花重金从“喜茶”购买了配方,与喜茶联合经营,诸多消费者慕名而来。
然而,事实却是网红饮品店遭遇山寨。喜茶方面迅速发声,表示上述门店与其没有任何形式合作。这种情况实际并不鲜见,比如武汉一家糕点店“鲍师傅”在网络走红后,“金典鲍师傅”“京鲍师傅”“至尊鲍师傅”等门店随即在北京遍地开花。由于山寨店都在模仿“本尊”的招牌、产品,连名字都很接近,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
“鲍师傅”糕点店走红的原因之一是其门前总有数十米的“长龙”排队,粉丝热情高涨让人惊叹。可有媒体深入QQ群、论坛、微信群调查才发现,有“工头”在网上发布充场任务,组织大批兼职者现场排队当“托”。
在媒体曝光了这家网红店靠花钱雇人排队以营造火热销售场景后,这家“鲍师傅”网红店的总部也迅速做出回应,出面道歉,同时表示一家店的行为不代表整个品牌。然而,北京鲍才胜餐饮公司随后直接炮轰雇人排队的“鲍师傅”为山寨侵权店,双方为此闹上法庭,相关案件也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在北京的另一家网红饮品店,有媒体记者在店内“卧底”,发现走红网络的新鲜果汁其实真相震惊。报道显示,饮品店的店员直接用手去挤茶叶包里的汁液,连店员自己都说“恶心”;水果不经清洗就扔进榨汁机,操作店员一直未戴手套;柜台上摆放着新鲜诱人的水果,后台实际榨汁的却是已经发黑的芒果……
新潮产品是否有害先确认
现如今,只要加上网红二字,再经由互联网推波助澜,往往能引爆大众的消费热情。不过,有些网红产品实在经不起推敲,价格不菲销量惊人,却存在安全上的风险,甚至一些商品还属于“三无”。
一些城市酒吧里热销会发光的饮料,这种发光的饮料被装在各种形状的杯子里面,每隔三四秒闪一下,商家给饮料也取了很多独特的名字。实际上,发光的是饮料中的冰块,冰块里安放有小灯泡。
《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发光冰块所采用的都是纽扣电池,由于电量低不会造成触电等情况,但是因为这种灯的价格比较低廉,很有可能外壳塑料材料质量欠佳,被腐蚀性液体长期浸泡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在市场上,这类网红产品很多都没有质监部门的合格标志。
最近流行起来的“冒烟冰淇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网红食品中加入了食品级液氮制冷,雾化很快的液氮一般情况下具有安全性,但一些孩子食用后也会出现口腔受伤的情况。
对于这些新潮网红产品,专家建议消费者看好产品的构成,识别产品有无合格说明和安全标识,看清楚食品饮品的原料等成分,考虑食用时的安全系数。如果网红产品属于“三无”产品,绝对不能购买食用。
此外,一些网红产品吹嘘的各种功效,例如网红“辟谷餐”鼓吹“排毒减肥”,但实际上往往造成由于能量严重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肌肉分解、基础代谢下降,造成多器官损伤,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凭空捏造的网红说法切勿相信。
网红营销背后套路要认清
或者是可以减肥、防晒、美白的“功能神器”;或者是荣获某种国内、国际大奖,有各种权威机构为其质量“背书”的“荣誉得主”;或者是配发各种高调炫富照片的“浮夸产品”……拥有这些另类“气质”的网红产品,往往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
除了一些网红门店雇人排队制造假象外,网红产品还有诸多套路。网红产品通常显示出在网上有大量好评,体验式的推介,线下门店经常供不应求、生意兴隆,但实际上通常都是套路。
有网红店推手透露,消费评价大都可以造假,而且这个造假生意形成了相当规模。到各电商平台刷消费体验评价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一般“充人数”的评价一条只有几元钱,但消费评价、体验详细、号召力大的评价,最高则收到每条120元。
有媒体加入充当“排队人头”的群里,发现有专人发布雇人排队的时间、地点、人数、时薪等信息,雇一个人一般3小时内100至150元。
有些网红产品有很多荣誉“站台”,但这些荣誉通常靠不住。有媒体曝光,网红玛姿宝品牌所谓“3·15打假保真荣誉标志”“打假保真放心消费联盟单位”的荣誉,其实并未得到授权,其商业模式也根本没有经过认证,纯粹属于虚构荣誉、自抬身价。
此外,还有大量标榜“迅速暴富”网文的主角,常常缺名少姓,无从查考。这种营销模式下的网红产品,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甚至一些已经触犯法律,消费者务必理性消费,明辨真伪。
从在朋友圈疯传的景区、游乐园,到各种话题里提及的化妆品、美食,再到线下门庭若市、永远排队的餐厅、门市,网红产品已经成为现在居民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各种网络红人、网络爆款、热门产品让人们眼花缭乱。
据艾瑞咨询与新浪微博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5月,中国网红粉丝总人数达到5.88亿人,网红经济规模将突破两万亿元。
然而,随着网红产品在生活中越来越深入,大量关于这些产品的夸大宣传、质量参差、商标侵权、成交量作假等问题也凸现出来,“网红经济”里的“坑”开始让人防不胜防。
网红门店李逵李鬼难分清
2017年上半年开始,喜茶掀起了一波网红饮品店的风潮,成为诸多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今年上半年,北京一家名为“喜社喜茶”的饮品店号称花重金从“喜茶”购买了配方,与喜茶联合经营,诸多消费者慕名而来。
然而,事实却是网红饮品店遭遇山寨。喜茶方面迅速发声,表示上述门店与其没有任何形式合作。这种情况实际并不鲜见,比如武汉一家糕点店“鲍师傅”在网络走红后,“金典鲍师傅”“京鲍师傅”“至尊鲍师傅”等门店随即在北京遍地开花。由于山寨店都在模仿“本尊”的招牌、产品,连名字都很接近,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
“鲍师傅”糕点店走红的原因之一是其门前总有数十米的“长龙”排队,粉丝热情高涨让人惊叹。可有媒体深入QQ群、论坛、微信群调查才发现,有“工头”在网上发布充场任务,组织大批兼职者现场排队当“托”。
在媒体曝光了这家网红店靠花钱雇人排队以营造火热销售场景后,这家“鲍师傅”网红店的总部也迅速做出回应,出面道歉,同时表示一家店的行为不代表整个品牌。然而,北京鲍才胜餐饮公司随后直接炮轰雇人排队的“鲍师傅”为山寨侵权店,双方为此闹上法庭,相关案件也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在北京的另一家网红饮品店,有媒体记者在店内“卧底”,发现走红网络的新鲜果汁其实真相震惊。报道显示,饮品店的店员直接用手去挤茶叶包里的汁液,连店员自己都说“恶心”;水果不经清洗就扔进榨汁机,操作店员一直未戴手套;柜台上摆放着新鲜诱人的水果,后台实际榨汁的却是已经发黑的芒果……
新潮产品是否有害先确认
现如今,只要加上网红二字,再经由互联网推波助澜,往往能引爆大众的消费热情。不过,有些网红产品实在经不起推敲,价格不菲销量惊人,却存在安全上的风险,甚至一些商品还属于“三无”。
一些城市酒吧里热销会发光的饮料,这种发光的饮料被装在各种形状的杯子里面,每隔三四秒闪一下,商家给饮料也取了很多独特的名字。实际上,发光的是饮料中的冰块,冰块里安放有小灯泡。
《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发光冰块所采用的都是纽扣电池,由于电量低不会造成触电等情况,但是因为这种灯的价格比较低廉,很有可能外壳塑料材料质量欠佳,被腐蚀性液体长期浸泡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在市场上,这类网红产品很多都没有质监部门的合格标志。
最近流行起来的“冒烟冰淇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网红食品中加入了食品级液氮制冷,雾化很快的液氮一般情况下具有安全性,但一些孩子食用后也会出现口腔受伤的情况。
对于这些新潮网红产品,专家建议消费者看好产品的构成,识别产品有无合格说明和安全标识,看清楚食品饮品的原料等成分,考虑食用时的安全系数。如果网红产品属于“三无”产品,绝对不能购买食用。
此外,一些网红产品吹嘘的各种功效,例如网红“辟谷餐”鼓吹“排毒减肥”,但实际上往往造成由于能量严重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肌肉分解、基础代谢下降,造成多器官损伤,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凭空捏造的网红说法切勿相信。
网红营销背后套路要认清
或者是可以减肥、防晒、美白的“功能神器”;或者是荣获某种国内、国际大奖,有各种权威机构为其质量“背书”的“荣誉得主”;或者是配发各种高调炫富照片的“浮夸产品”……拥有这些另类“气质”的网红产品,往往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
除了一些网红门店雇人排队制造假象外,网红产品还有诸多套路。网红产品通常显示出在网上有大量好评,体验式的推介,线下门店经常供不应求、生意兴隆,但实际上通常都是套路。
有网红店推手透露,消费评价大都可以造假,而且这个造假生意形成了相当规模。到各电商平台刷消费体验评价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一般“充人数”的评价一条只有几元钱,但消费评价、体验详细、号召力大的评价,最高则收到每条120元。
有媒体加入充当“排队人头”的群里,发现有专人发布雇人排队的时间、地点、人数、时薪等信息,雇一个人一般3小时内100至150元。
有些网红产品有很多荣誉“站台”,但这些荣誉通常靠不住。有媒体曝光,网红玛姿宝品牌所谓“3·15打假保真荣誉标志”“打假保真放心消费联盟单位”的荣誉,其实并未得到授权,其商业模式也根本没有经过认证,纯粹属于虚构荣誉、自抬身价。
此外,还有大量标榜“迅速暴富”网文的主角,常常缺名少姓,无从查考。这种营销模式下的网红产品,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甚至一些已经触犯法律,消费者务必理性消费,明辨真伪。
- “茅台航班”没茅台 谁来兑现承诺(2024-08-08)
- 西双版纳曼洲酒店被判退一赔三(2024-02-23)
- 警惕“虚假投资电影”新型骗局(2024-02-07)
- 成都武侯熹亚医美“花式营销” 消费者质疑欺诈三倍索赔(2023-11-23)
- 美联教育等“跑路”企业上信用黑榜(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