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防伪知识

硬币防伪技术的组合应用

2020年07月02日 09:49 信息来源:中国防伪行业协会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流通硬币正由传统的单一防伪向多种防伪技术组合应用的综合性防伪转变。实践证明,硬币的大众防伪是相对防伪,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造假者的制假能力也不断提升。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在其高面值的流通硬币上,将多种大众防伪措施组合运用于一枚产品上。这样的趋势,对于人民币防伪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般而言,作为新技术的试验田,普通纪念币能为流通硬币的提升作出富有实效的探索。2009年,上海造币曾生产过一款上海世界博览会普通纪念币。

该币运用了微缩文字、边部滚字与连续斜丝齿等多项防伪工艺。该币背面底部的“2010”上方,有一道细细的砂纹,通过放大镜,可以从中看到一行工整的“EXPO 2010 SHANGHAI CHINA”字样。这就是缩微文字铭刻在世博币上的独特“胎记”。在世博币的边部,均匀分布着一条条向内略凹的斜丝齿,其间还镶嵌着三组一模一样的“RMB”字样,每组间又以“·”相隔。这就是“组合运用边部滚字与连续斜丝齿工艺”。与普通1元流通硬币周围的“RMB”相比,世博币边部的字样更加饱满、清晰。这背后,是对压印力大小和模具弧度的精妙掌握。据上海造币的制模人员介绍,上下3丝的公差范围(1丝=1/100毫米),创造了制模精度要求之最。2010年,“组合运用边部滚字与连续斜丝齿”技术,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而且经国家级科技查新单位的科技查新,属于世界首创。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普通纪念币的发行量达6000万枚,在生产规模上达到了工业化量产的水平。随后,上海造币经过数年攻关,成功掌握了将更多大众防伪技术组合运用于一枚硬币上的工艺,掌握了推动人民币硬币防伪性能更上一层楼的“金钥匙”。

未来硬币防伪技术的跨界融合

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我国造币行业的骨干企业,我们除了通过组合运用大众防伪技术来提升人民币硬币的品质,今后还应紧跟硬币防伪的发展趋势,瞄准前沿领域奋力攻关。未来硬币防伪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自动识别与大众辨识这两个命题。将一些在其他领域已经趋于成熟的技术,跨界融合到造币领域,无疑是探索流通硬币防伪技术的一条捷径。顺着这个方向,上海造币依托在纪念币(章)研发领域的丰富经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RFID为硬币嵌入“身份证”。随着现代通信电子技术的成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品的防伪。在造币领域,该技术同样有令人期待的应用前景与潜力。上海造币曾研制出一种镶嵌RFID电子标签的金属币(章)及其制作工艺。在一枚虎年银章上,上海造币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金银币章制作工艺完美结合,不仅攻克了金属屏蔽无线射频信号、金属压印与芯片保护等技术难关,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外观视觉效果。

镶嵌RFID的银章具有全球唯一的代码,并可通过非接触自动识别的方法来鉴别真伪。写入芯片中的信息,不仅包括产品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场地等参数,还可以加入购买者姓名、购买时间等个性化资料,因而具备极高的防伪性能。该项目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荣获2011年度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

以防伪油墨为硬币“淡妆浓抹”。防伪油墨是人民币纸币上的一项防伪技术,在不同光线下,“100”等数字会呈现出不同色彩。如今,这项技术被上海造币成功移植到金属币章上。在一枚“蝴蝶”银章上,组合应用了光变、荧光、红外三种防伪油墨,三只蝴蝶的翅膀分别呈现出绿变紫、红变金和淡紫变橄榄绿等变色效果。

该技术将印刷技术与金属制造工艺技术相融合,将高端防伪油墨应用于贵金属基材上,色彩亮丽,艺术效果独特,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大大提高了币章的防伪性能。

目前,以上提到的这些前沿技术还只是应用于贵金属的纪念币、纪念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类似的硬币防伪技术将会使人民币变得更加精美、更加高端,更好地展现国币风采,惠及人民日常生活。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