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的演讲主要谈质量与创新。
一、创新与质量密不可分
什么叫质量?什么叫创新?在这里我跟大家讲一些小故事。
首先,“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2200多年前,中国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把一条河流分成两道,在春夏秋冬既可以灌溉,也可以防洪。在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居然没有受到损伤,请问这是不是创新?都江堰的创新是因为它的质量很好,所以创新与质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有史以来,世界的进步都和创新有关。我们今天讲的有关质量与创新的内容,是全球性的,是没有止境的。
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让我们的食品、衣服从小批量生产变成大批量生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就是质量的控制。质量控制是美国军方最早发展起来的。
质量控制包括平均质量控制,包括变化。譬如说,我们如果要买手机,希望手机能够维持同样的音调;我们用以前的电话,不希望电话声音忽大忽小,不希望电话没电,所以质量本身是一个定量的概念。
同时,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又在定量之上做定性的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有一个成功的典范,定性研究里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例子,就是“丰田制造”。“丰田制造”认为质量是一个公司、一个小组里面每一个人的责任,不仅管理者要负责,而且每个工作人员都要一起来努力。
这里我要提一下戴明,1960年戴明在美国获得了成功,他把成功带到了日本。戴明有14点非常重要的目标,这14点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必须要有一个计划,计划了没有做,计划就是空的,做完以后必须要检验。
从最早的大量生产到统计过程控制,从全面质量管理到质量环。后面一个都包括了前面一个,每一个包括都是一个创新,这个创新是工业革命以来对我们影响非常大的一件事情。
二、有质量的创新才能长久
我举个例子,大家看看你们旁边的朋友,有没有两个人穿的衣服是完全一样的?打的领带是完全一样的?穿的裙子是一样的?绝对没有,这是一个质量的改进。所以我们在大量质量的改进之外,还要做质量的个人化驱动,就是大量客制化。大量客制化就是在大量质量的创造之下,能够像福特1920年的T-model那样,可以做出每一辆汽车的样子,同样的颜色都同样好。但是每个人对汽车颜色的要求可能不一样,每个人对汽车座位大小的要求也可能不一样,所以大量客制化就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质量大量客制化之后,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这就是刘源张先生十几岁的时候到日本去读书,他学到了日本质量管理的精神。在20岁出头的时候,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在读博士期间,他花很多时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跟E.L.格兰特研究统计分析的方法。他了解了日本质量管理的精神以及美国质量管理用数字化来做统计的方法,并把二者进行了结合。他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以后回到日本,不久之后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把他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全中国的质量推广上,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是他说“我要改变质量的文化”,另一个是他说“我要让质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元素”,所以刘源张院士作为中国的质量之父当之无愧。
1987年,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创立,这个奖跟刘源张先生的理念以及当时韩国推广其产品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对当地社会的创新建筑在质量之上。
1980年的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希望质量能够正确、快速而且安全可靠。说到安全,大家心中应该很有感触,今天的互联网是非常不安全的。所以在统计过程控制之上,我们还要控制变化、控制安全性,使质量能够扩充得更好,这就超越了传统的质量可靠性。
到目前为止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创新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从人类诞生开始,就有创新这个概念,但是只有有质量的创新才是长期持久的,才能够造福人类,造福大家的生活。过去这几年,手机从蓝莓到三星、iPhone,中间经过了很多次革命和创新。我们能进化到现在这个地步,都是创新带给我们的贡献。
三、可靠性、安全性是创新的最大基石
我们要提一下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从网络上学了三个字——“新常态”。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新常态”就是在创新上永远找新的东西,但这个新东西是有一个常态的,这个常态是要造福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健康有很好的帮助。
人类的创新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什么进展,在工业革命之后实现了大量制造,这本身是一个创新。在这个创新中我们对品质有要求,就是统计过程控制,但这个品质的要求是定性的。在定性之上,我们要强调定量这个能力,所以我提了12个时间节点,从1920年、1930年到2010年,这里面有5个节点是定性的,6个节点是定量的。那么定性、定量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呢?影响就是我们用创新来面对新的困难,新的困难就是环保和能源的问题。
我们要呼吸新鲜的空气,我们要有好的电能,我们要安全。如果生活没有电是很辛苦的事情。如果用核电大家会担心安全性,如果没有核电,就只能用火力发电,因为世界上70%的电能是火力发电。不用核电就会有雾霾,有核电就没有雾霾。
但是这个困难要不要克服?要克服。我们要研发新的东西。我们能不能够在核电、火力发电之外做新的挑战?在创新上面,要能够对我们人类有益,对我们的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在所有中国制造创新之外,我们要把可靠性、安全性作为一个最大的基石。
要知道,创新是没有国界的,而创新的改进也是没有止境的,它永远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继续努力。
刚刚前面的演讲嘉宾讲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现在在德国没有人谈那么多质量的问题,就像没有人早上起床问在座各位有没有刷牙一样。50年前很多人没有刷牙的习惯,所以50年前打招呼最好的方法是问有没有刷牙。现在刷牙在我们心里面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同样的道理,质量也是创新必须要做的事情,当创新永远讲质量的时候,我们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