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出席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与大家一起探讨质量这个各国和所有民众都关心的重要问题。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样的会议,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以“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质量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不仅反映一个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反映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21世纪应该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既表现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也表现为服务质量,现在我们还面临着环境质量等新的质量问题。可以说,这些代表的是发展的质量。质量越来越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艰难复苏之中,中国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无论是哪个国家稳定增长都需要调整结构,而调整结构则需要提升质量。今天我出席这个大会,既是向世界宣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切实抓好质量的决心和信心,也是表明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社会动员,引导各方面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上来,把注意力放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
中华民族追求质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建立了十分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机制。据中国典籍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意思是说,要在制造的器物上刻上工匠的名字,以备责任追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要努力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这就包含着要提升质量。我们相继制定了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质量发展纲要等法律、规划和政策措施,实施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设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启动了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许多任务业消费品、机电设备和原材料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高铁、核电等领域质量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制造”在质量的支撑下畅销全球。近年来,我们向不少国家积极推介中国高铁、中国装备,底气也是来自于中国质量已形成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质量还存在需要着力提升的方面。国际上畅销的“中国制造”,大量的还是中低端产品。国内消费品的质量,比起出口产品,在不少方面还有差距。这本身也表明中国经济虽然快速增长,已居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行列,但我们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质量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这些都需要我们下决心在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把质量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支撑我国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培育,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质量极为关键。不着力提升质量,经济发展不仅难以升级,也难以为继;不着力提升质量,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仅难以扩大,还会错失良机;不着力提升质量,不仅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会引起消费者的怨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就是效率,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
因此,提升质量是中国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国家形象。中国经济要再创奇迹、再创辉煌,就必须着力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追求质量发展永无止境。我们将坚持走质量强国、“效益兴邦”之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性调整,通过激发改革红利来释放结构调整的红利,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监管的有效作用,发挥好社会共治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共同推动质量发展、质量提升。
首先是“放”,就是要简政放权,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质量主体的作用。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国务院各部门已经先后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不少涉及生产许可。今后还要继续清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这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创造力,还权于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真正成为质量的主体。
提升质量,归根到底要靠企业。劳动者素质是质量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要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培育职业精神,造就责任心强、有专业素养的职业队伍。现在我们国家有近2亿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技能劳动者,如果使他们的职业理念不断强化、职业技术不断提升,就可以为质量升级提供不竭动力。同时,要瞄准质量顽症,大力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管理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和先进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严字当头,注重基础和细节,向管理要质量,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提高服务水平,多出优品、打造精品。
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在企业。要加快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制度。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哪个环节发生质量问题,就由哪个环节的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先行进行召回或赔偿。公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弥补产品和服务的缺失,利用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水平的提升。
二是“管”,就是要改进政府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进简政放权,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而是要放管结合,既要“放活”,更要“善管”。第一位的任务还是要建立制度,在拿出“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的同时,必须明确“责任清单”,加强对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这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展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让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让优质产品畅行无阻,让低劣产品寸步难行,有效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
质量安全问题,关键在防范。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的监督抽查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加强风险分析和监督抽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严肃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特别是对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应在经济上重罚、法律上严惩。市场经济也是讲道德、讲诚信的经济。要紧紧抓住质量诚信这个“牛鼻子”,加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信用公示制度和质量“黑名单”制度,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企业信用约束,加大企业失信成本,使从业者不想、不敢、不能生产经营劣质产品、提供劣质服务、建设劣质工程、损害生态环境。要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强制性标准改革,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确立中国质量对市场的“硬承诺”。
三是“治”,就是要实行质量社会共治,形成推动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质量问题关系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消费者,需要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机制,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生产者尤其是企业要坚守商业道德,强化“质量即生命”等理念,自觉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消费者要提高质量意识,掌握质量知识,对产品和服务的优劣“用脚去投票”,并举报质量违法行为。商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要加强服务监督,引导行业诚信自律,对质量状况进行第三方评估。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质量突出问题和质量案件事件,宣传推广优质产品和服务,使违法者受到谴责,守法者得到表扬。舆论的褒扬并不是给企业做广告,而是让社会形成一个公正的舆论环境。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质量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相互联系和分工协作日益密切,全球资源和市场高度融合,多数产品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维护质量安全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借此机会,我倡议各国特别是主要贸易国之间加强质量研发合作,深化质量技术交流,建立强有力的监管合作机制,通过国际互认解决标准一致性问题,提升全球产业链整体质量能力。我们呼吁各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磋商和交流,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贸易自由化,不打贸易战。
中国要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必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让国际市场检验。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我们将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体系,让更多外国企业和产品到中国市场上来,使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能够公平竞争。这本身也有利于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我们会不断加大国内市场有需求、有竞争力的外国产品进口,也会持续有序地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同时,我们将推动中国产品和服务包括中国装备“走出去”,在竞争中检验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我更希望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不仅在研发领域,也在生产、销售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造福各国消费者。
质量没有国界,提升质量任重道远。我们召开国际性质量大会,为中国学习借鉴世界经验提供了机会,也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搭建平台。期待能够收获更多的真知灼见,帮助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帮助中国产品和服务优化质量、更新换代。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内将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着力提升质量发展水平;对外将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质量发展国际合作。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国经济整体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实现中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做到“双提高”;不仅要使中国产品和服务让国内消费者喜爱,而且在国外声誉良好,做到“双满意”。当然,中国产品和服务也包括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今天参加大会的,有来自质量领域的众多政府官员和质量工作一线的众多企业家,也有关心中国质量事业发展的众多国际友人。我相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共同提升质量,让更多的人们共享质量发展的成果。
最后,祝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外国友人在华工作顺利、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