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领导讲话

张纲理事长在全国质检系统质量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2011年03月23日 11:42 信息来源:http://zlgls.aqsiq.gov.cn/flfg/zywj/201106/t20110624_188110.htm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既总结去年工作,又部署今年工作;既回顾“十一五”,又规划“十二五”;既要追溯《质量振兴纲要》颁发实施十五年的历程,又谋划《质量发展纲要》编制的未来十年。会前,树平局长听取质量司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指示。平均副局长出席本次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世宏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为了更好地理解、贯彻会议精神,我讲三点。

一、科学认识转型时期质量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

(一)质量工作的意义更加重大。

加强质量工作对国家发展转型的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首要的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核心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好字当头”,要把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尽管“好”和“强”的要素、实现途径等问题尚需我们深入论证研究,但毫无疑问,质量对实现“好”与“强”有着引导性、基础性、标志性作用。没有质量就没有科学发展。质量不仅是质检系统,而且应当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

加强质量工作对质检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质量工作是质检工作的主旋律,是贯穿整个质检事业发展的主线。经过总局党组的反复研究讨论,树平局长将质检工作的方向任务精辟地概括为十二个字,即“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抓质量,不仅放在了各项质检工作的首位,而且被赋予了丰富的工作内涵;不仅质量司要举旗发展,而且质检系统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这个大题目,做好这篇大文章。质量发展的好坏、质量发展的快慢、质量发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质检事业的全面推进。

(二)质量工作受到更多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质量工作。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对质量工作的论述和批示的数量之多、份量之重、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同时提出“双重目标”,即“实现既保持增长又提高质量的双重目标”。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我国有较多日活动、周活动、月活动,但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活动极少,这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工作的高度关注、重视和期盼。

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质量工作。每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有关于质量工作的建议和提案,今年尤其多,并有20多位代表和委员到质检总局座谈调研。新闻媒体对产品质量的宣传报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对质量的研究发展迅猛,北京、上海、武汉、江苏、云南等地的质量研究机构陆续诞生。消费者对质量的关注与日俱增,在各类投诉中,反映质量状况的投诉始终高居榜首。

总局党组把质量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总局党组创新思维、整合业务、科学概括,把“抓质量”放在质检工作首要的、突出的位置,进行了全面的、明确的、有力的部署。为了更好地推进“抓质量”的各项工作,把质量司作为业务综合司、牵头抓总的司,更加突出了宏观质量管理的职能。将科技司承担的质量统计分析工作划入质量司,将缺陷产品召回工作划出。这一进一出凸显了总局党组对质量司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质量司的机构设置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三个处增加到五个处,人员编制数量也得到补充。质量工作经费得到有力支持。经总局领导批准,参加本次会议的两委、相关司局负责人就有十几位,这是不多见的。

(三)质量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

总局对质量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对质量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作出了深刻分析,明确指出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总局对质量工作的定位,就是要加快推进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总局对“抓质量”的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要抓好质量强国战略的论证和实施,要抓好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完善,要抓好质量责任和诚信体系建设,要抓好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健全。在这“四个抓”中,首次提出了推动质量强国战略的建立,首次明确了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完善在“抓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首次将质量责任列入目标任务,创新了质量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内涵。总局对质量工作的要求更加科学、更加明确。

质量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平均副局长多次组织研究质量工作。在本次会议上,代表总局党组作了重要讲话,他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明确了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质量工作的思路和要求。世宏同志的工作报告对2011年的质量管理工作从十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应该说,作为质量工作综合协调、牵头抓总的部门,质量司的工作定位更加明确、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举措更加有力。

(四)质量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

质量管理工作内容需要深化。质量管理工作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建立起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产生了初步的工作成果。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深入思考,开拓进取,不断把行之有效的工作推向深入。如质量兴省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开展了质量兴省活动,22个省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政府奖励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扩大这些工作的覆盖面,推动“质量兴省”向“质量强省”的转变,促进地方政府奖励制度的规范化,并加快建立国家层面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

质量管理工作模式需要创新。质量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开创性、技术性特点,在经济转型时期尤为突出。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指标,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制度等工作,意义大、难度大。因为这些工作涉及面广、影响要素多,而且国内外均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质量管理部门既要主导研究和推动,又要善于组织和协调,创新建立部门会商制度、工作联合机制等工作模式,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质量管理工作难题需要破解。新形势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当然工作难度也会增加。在重大问题上,我们必须寻找破解途径,探索新的出路。例如,推进名牌战略的工作,这项工作是质检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但是,原有的中国名牌评价机制在“老路”上已行不通,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品牌培育的大方向,调整思维、改变方式、创新途径、破解难题,以更加科学、可行的方法推进名牌战略的发展。

二、切实做好转型时期的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期的需要,经济发展转型,质量工作本身也要转型。

(一)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要增强质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就要深刻认识转型时期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就要充分研究质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就要科学把握质量工作的切入点。经国务院同意,总局及时组织起草新时期《质量发展纲要》,提出建立质量强国战略,推动建立有质量要素的产业发展政策、税收激励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和保险促进制度等,就是紧贴大局的实践。总局迎难而上,与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推进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增强质量在宏观经济中的话语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举措。

(二)树立包容发展的理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发展是建设“和谐质检”的要求,也是质量事业兴旺发达的必需。首先,要有大质量的理念。所谓大质量,即质量发展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应包括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这不并是说四大质量都是我们一个部门抓,但是从国家层面上考虑,从科学发展上谋划,必须建立大质量的观念。并据此制定出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质量发展战略,否则,由于质量是狭义的,质量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将是有限的。其次,工作机制上必须齐抓共管、联合推动。我们要举“质量发展”的旗帜,走“质量发展”的道路,建“质量强国”的战略,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实施这一工程,必须上下联动,政府与企业以及社会各界联动,要形成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此,要特别强调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下更大的功夫,谋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发扬创新进取的作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任何一项工作,创新则兴旺,保守则衰退,现阶段的质量工作更是如此,必须通过创新来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制度。要大力推动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既要有总体规划、全面推进,又要有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既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倡导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地方实际的自我创造;既要有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织推动的改革创新,又要鼓励来自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基层的基础性创新,并且要及时总结、推广。

(四)坚持乐于奉献的精神。

本次会议分组讨论中,有些同志反映,质量管理工作权力在减弱,抓手在减少,经费又不足,工作难度大。在此,我想表达的感受是,质量管理工作任务在加重,抓手在创造,经费在增长,工作希望大。这也恰恰是质量工作转型所表现出的特征。我希望同志们要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工作的新定位,这就是质量管理工作是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工作,现在正处于打基础、谋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此,我们不要留恋审批发证、评价发牌、召回处理等微观工作,尽快把兴奋点调整过来。从事质量工作的同志们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发展应成为我们精神的寄托,成为人生价值体现的载体。我们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在事业发展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工作成果中获得奋斗的欣慰!

三、几项具体工作

(一)关于推动建立质量强国战略的有关问题。

会议讨论中,同志们表达了对《质量发展纲要》起草工作,特别是推动建立质量强国战略的关注。下面,我就此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纲要》起草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我们认为质量强国战略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建立和实施这个战略恰逢其时。第一,它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发展,质量是核心要素之一;我国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更是要解决增长质量问题,只有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它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质量影响人民的切身利益,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稳定。产品质量高,可以提升消费信心,支撑消费需要,引导消费增长;反之,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则会削弱消费信心,导致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社会动荡。第三,它是提升国家影响力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今天,质量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且已经超越单纯经济范畴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关系到民族的信誉与形象。实际上,纵观工业国家由大到强的发展历程,质量都产生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基于以上三点认识,我们将建立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贯穿于《纲要》起草的全过程。

推动建立质量强国战略的任务很艰巨。这是一个重大命题,必须组织社会力量充分论证。一是对质量要有新认识。要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再认识质量。质量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是科技水平、创新能力、资源配置、管理状况、劳动者素质等多种要素的集成;质量又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法制环境、文化教育、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诚信建设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反映。二是对国情要有新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提升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必须立足国情,强化基础建设,实施治本之策,构建长效机制。这就需要将其作为一项社会工程,从法制、科技、教育、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三是对国家发展战略要有新认识。我国现在实施的有两大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要建立的国家战略,必须深入研究质量强国战略与上述两大战略的关系。如果说两大战略是手段导向,质量强国战略则是目的导向;如果说两大战略主要反映的是过程,质量强国战略则主要反映的是结果。对此,必须要有科学的、系统的、严谨的论证。

总之,推动建立质量强国战略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质检系统的同志们不懈努力。现阶段,各地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深入推进质量兴省(市、区)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推动“质量兴省”向“质量强省”的转变,以实际工作成果支撑质量强国战略的建立。

(二)关于中国名牌战略的推进。

客观认识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近些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了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制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推进了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实施名牌战略功不可没。但是,此项工作确有值得反思之处。如名牌过多,名牌不名;又如,中国名牌评价机制市场要素不充分;还如,名牌产品评价中政府的责任风险问题等。2008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三定”方案规定,国家质检总局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当年,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总局暂停了此项工作。在此大背景下,按照老的工作机制重新恢复中国名牌的评价既不可能,也不合时宜。

探索中国名牌战略推进的新思路。名牌战略推进工作是国务院印发的“三定”方案赋予质检部门的职能,不搞中国名牌产品直接评价,不等于放弃此项职能。我们要创新思维,把握契机,紧紧围绕名牌战略推进的核心问题,找准切入点,培育工作抓手,更加科学地实施名牌推进战略。这就是本次会议上提出的两项工作,即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建设和中国品牌价值测算工作。对此,我们至少有五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反映出品牌创建是名牌推进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体现了质检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质检部门的市场准入、标准化建设、认证认可、执法监督、检验机构监管,以及进出口检验等综合职能;四是政府部门的责任风险较小;五是通过品牌价值测算能引导企业提升品牌意识和培育能力,增强国际品牌价值发布的话语权,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希望各地按总局的部署,积极配合,共同推进上述工作。同时,我们支持各地继续开展地方名牌推进工作,并希望不断总结、完善,可持续地发展好这一工作。

(三)关于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指标扩大试点工作。

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指标试点工作意义重大,它是宏观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我国发展转型时期反映质量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它支撑质量分析报告新制度的建立,支撑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的实施。但是,此项工作难度也很大,目前世界各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浙江省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研究提出的将产品质量合格率纳入国家统计法定制度的意见,2010年6月起在浙江省进行了试点。浙江省质监局会同省统计局、检验检疫局成立机构、组织力量、克服困难、务实推进,经过半年时间,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初步验证了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指标的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可行性;二是针对所存在的法律依据缺乏、国抽(省抽)数据利用率不高、出口产品质量状况未能反映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坚定不移地推进扩大试点工作。考虑到此项工作的复杂性,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决定,在浙江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省(市)继续开展扩大试点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浙江试点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扩大试点,进一步完善方案,提高此项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年内得到国家统计局批复,使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正式进入国家统计法定制度,并尽快将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同志们,质量发展事业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我们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良好的工作风貌面向发展的未来;我们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脚踏实地,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开创希望的未来。我们坚信,质量事业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