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新国标疑遭乳企绑架 评论称监管无作为应反省
“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几位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的感慨,让人们对国标是否遭到企业的绑架产生疑问。这是11月28日《人民日报》的报道。对此,乳企予以否认,称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讨论稿,最终稿要综合各方意见,不代表企业单方意志,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说法不成立。
质疑
乳品标准大降
企业责任感何在
送审稿提出的标准是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而此后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至于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专家们均表示不清楚。在三聚氰胺阴霾尚存的当下,相关部门不仅不回应消费者质疑,不想办法提高乳品标准,反而让乳企自己起草乳品国标,在奶业专家不知情的情况下,推翻送审稿,大幅降低乳品标准,导致中国乳品标准全球最差。中国乳品标准如此之低,乳品质量如何保证?消费者如何放心?监管部门与乳企的社会责任感何在?
令人失望的是,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国大型乳企不拿出诚意自证清白,却集体保持沉默。而相关部门躲在民意的背后打酱油保持失语状态更令人失望。如果相关部门不对乳品新国标“倒退”作出解释,不拿出行动督促中国乳企提高质量,消除消费者疑问,消费者恐怕只会用脚投票。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直奔洋奶粉而去。最后会造成多输的局面:监管部门自废武功、自伤公信,中国乳企把市场拱手让人,消费者经济负担增加。这只会坐实洋奶粉的定价话语权,让洋奶粉继续傲慢下去。
在喧嚣的洋奶粉涨价漩涡中,价格相对低廉本是国产奶粉竞争优势。然而,中国乳企不知道抓住契机,拿出行动重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市场,反而自我感觉良好,自降乳品质量标准,漠视如潮的质疑声音,恐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速冻食品安全国标倒退,乳业新国标全球最差,作为中国消费者,我无话可说。
叶祝颐
评判
乳企起草违背原则
监管无作为该反省
尽管乳业巨头纷纷站出来进行辩解,但是,即便乳企只是负责起草最初的讨论稿,这也是违背原则的。作为乳品新国标,本该是约束乳企的“紧箍咒”,从而保障公众能喝上安全放心的奶。然而,当新国标沦为乳业巨头共同孕育的“产品”时,那么,如此“紧箍咒”对于这些乳业巨头来说,势必就沦为了摆设。而遭到巨头“绑架”的新国标,又如何来保障公众喝上安全放心的奶呢?
这些年来,随着公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大家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因此,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公众对于安全放心食品的强烈追求,不断对相关检测标准进行完善,继而拿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新国标”。然而,在此大趋势下,乳品新国标竟陷入“绑架门”,怎么能不令公众失望?
毫无疑问,当乳品新国标由乳业巨头们联手打造时,如此新国标,对于相关乳品巨头们来说,必然没有任何约束力,这不仅会让相关企业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为所欲为,也容易让这些乳业巨头形成对相关产业的垄断格局,无论是对于良性的市场竞争,还是对于广大公众的消费,都必然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通过科学有效的举措,确保公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乃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这些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不仅暴露出商家的利欲熏心,更是反映出监管体系的不作为乃至乱作为,如今,巨头“绑架”的乳品新国标,再次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无所作为,面对如此尴尬窘境,但愿相关部门能严肃反省!
问题
国标制订过程
缺乏充分博弈
警惕国标被企业利益绑架并不意味着就要排斥乳品企业参与乳品标准的制订。在人们的期待中,当然希望标准越高越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提高必然意味着技术的改进和成本的提高,这些内容可不是一句标准应该提高就可以解决的,它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因此,在国标的讨论和制订中,还是应该引入乳品企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以防止标准的提高成为没有现实基础的空想。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乳品企业参与国标的制订,而是在重视乳品企业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公众的利益,这就需要在国标的确定过程中各方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和博弈——不能把乳品标准的起草交给乳品企业完成就了事,不能让很多标准不明不白地就修改,更不能让反对的声音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还要保证公众的利益有其代言人。这个过程直接决定国标最终的质量。这就需要组织国标制订的部门做好两件事:一是提供公共讨论的平台;二是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让讨论的过程可以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
其实,不仅仅是乳品的国标存在企业绑架标准之嫌,其他的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也给人以因企业设标准之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少国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而降低的直接受益者就是企业。面对这种国标的“逆水行舟”,人们当然会有所疑问,而这些疑问并不是强调新的标准合理就可以解决的——在没有实际参与和博弈的情况下,合不合理只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符合现实,公众不得而知。
观察
国标制定也该
实现“标准化”
标准的是与非,对于公众来说,从来都是一头雾水,数据的高与低、解释得科学与否,都超出了自身认知的范围。此番,专家的发难涉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孰是孰非,亦很难判定。食品安全的标准,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数据。不过这组数据,对专家而言代表了科学的尺度,拷问的是权威;对企业来说则是生产所遵循的最低底线,拷问的是利益;对普通大众来说是一条健康的保障线,拷问的是期盼;而对政府而言是公共管理的武器,拷问的是责任。
所以,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多方面利益取舍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制定的标准原则与程序,防止异化成为利益博弈的筹码。对此,政府部门该做的仅仅只是搭建一个听证平台,固守公共管理的立场,并督促企业遵循社会责任,体现道德良知,允许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必须通过既定的程序统一意见,形成标准制定后一个声音的局面。
乳品新国标争议中所披露的信息隐约表明,一方面企业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干扰过多,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对专家论证的干涉不同程度地存在,征求意见不够全面,发扬民主不够充分,使得标准的制定沦为了类似于政府公共事务一类的行政决策,从而让制定的标准缺少了必要权威性与公信力。这些表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缺少可靠而科学的制度与程序设计,行政主导的权力过于集中,制定缺少应有透明度,以及可供监督的倒逼机制。由此,继乳品国标之后,速冻米面新国标为人所质疑就不难解释了。可见,制定食品安全国标也该实现“标准化”了,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食品安全国标重蹈乳品国标的覆辙。
-三言两语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岂能迷雾重重?
——李方向
●这个国标是否全球最差?是否有暗箱操作?反正我们是迷糊了,只盼望着多些清晰明白的权威结论,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
——陈思亦
●乳业标准能否趋向公众利益,要看标准制定过程的博弈程度,如果博弈过程缺少了公众话语权,缺少了透明监督,缺少了各方制衡,“新国标”势必被某些利益集团所裹挟,削足适履也就在所难免。至于谁人幕后操刀,唯有真相方能说明一切。
——李继彦
●面对质疑,一些专家居然拿“国情”来搪塞公众,难道国人的健康标准就得用“低配置”吗?但是,我们平日见到的那些“内外有别”的国标还真不在少数。
——易晓敏
●蒙牛、伊利、光明是乳业老大,他们意见建议不可忽视,但是作为生产者,自己制定相关的标准,能定得“准”吗?
——刘一言
●不少国人喜欢购买国外品牌奶粉,其中的原因有不少,而最直观的就是,国外的标准相对来说,更清晰,关键性指标更高,如果制定的标准反而比原来低了,怎么听着都不是件好事。
——钟学城
●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所以,专家们呼吁公开制订乳品新国标的会议纪要,完全合情合理。如果组织方愿意公开“内幕”,展示终审稿某些结论被推翻的理由,质疑的声音一定没这么大。
——和法堡
●如果不是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带头喊冤,消费者估计是打破脑袋都不会想到所谓的乳品国标是由奶企大佬自说自话。
——李靖洁
“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几位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的感慨,让人们对国标是否遭到企业的绑架产生疑问。这是11月28日《人民日报》的报道。对此,乳企予以否认,称负责起草的只是最初讨论稿,最终稿要综合各方意见,不代表企业单方意志,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说法不成立。
质疑
乳品标准大降
企业责任感何在
送审稿提出的标准是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而此后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至于送审稿在哪个环节发生改动,为什么改动,专家们均表示不清楚。在三聚氰胺阴霾尚存的当下,相关部门不仅不回应消费者质疑,不想办法提高乳品标准,反而让乳企自己起草乳品国标,在奶业专家不知情的情况下,推翻送审稿,大幅降低乳品标准,导致中国乳品标准全球最差。中国乳品标准如此之低,乳品质量如何保证?消费者如何放心?监管部门与乳企的社会责任感何在?
令人失望的是,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国大型乳企不拿出诚意自证清白,却集体保持沉默。而相关部门躲在民意的背后打酱油保持失语状态更令人失望。如果相关部门不对乳品新国标“倒退”作出解释,不拿出行动督促中国乳企提高质量,消除消费者疑问,消费者恐怕只会用脚投票。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直奔洋奶粉而去。最后会造成多输的局面:监管部门自废武功、自伤公信,中国乳企把市场拱手让人,消费者经济负担增加。这只会坐实洋奶粉的定价话语权,让洋奶粉继续傲慢下去。
在喧嚣的洋奶粉涨价漩涡中,价格相对低廉本是国产奶粉竞争优势。然而,中国乳企不知道抓住契机,拿出行动重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市场,反而自我感觉良好,自降乳品质量标准,漠视如潮的质疑声音,恐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速冻食品安全国标倒退,乳业新国标全球最差,作为中国消费者,我无话可说。
叶祝颐
评判
乳企起草违背原则
监管无作为该反省
尽管乳业巨头纷纷站出来进行辩解,但是,即便乳企只是负责起草最初的讨论稿,这也是违背原则的。作为乳品新国标,本该是约束乳企的“紧箍咒”,从而保障公众能喝上安全放心的奶。然而,当新国标沦为乳业巨头共同孕育的“产品”时,那么,如此“紧箍咒”对于这些乳业巨头来说,势必就沦为了摆设。而遭到巨头“绑架”的新国标,又如何来保障公众喝上安全放心的奶呢?
这些年来,随着公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大家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因此,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公众对于安全放心食品的强烈追求,不断对相关检测标准进行完善,继而拿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新国标”。然而,在此大趋势下,乳品新国标竟陷入“绑架门”,怎么能不令公众失望?
毫无疑问,当乳品新国标由乳业巨头们联手打造时,如此新国标,对于相关乳品巨头们来说,必然没有任何约束力,这不仅会让相关企业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为所欲为,也容易让这些乳业巨头形成对相关产业的垄断格局,无论是对于良性的市场竞争,还是对于广大公众的消费,都必然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通过科学有效的举措,确保公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乃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这些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不仅暴露出商家的利欲熏心,更是反映出监管体系的不作为乃至乱作为,如今,巨头“绑架”的乳品新国标,再次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无所作为,面对如此尴尬窘境,但愿相关部门能严肃反省!
问题
国标制订过程
缺乏充分博弈
警惕国标被企业利益绑架并不意味着就要排斥乳品企业参与乳品标准的制订。在人们的期待中,当然希望标准越高越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提高必然意味着技术的改进和成本的提高,这些内容可不是一句标准应该提高就可以解决的,它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因此,在国标的讨论和制订中,还是应该引入乳品企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以防止标准的提高成为没有现实基础的空想。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乳品企业参与国标的制订,而是在重视乳品企业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公众的利益,这就需要在国标的确定过程中各方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和博弈——不能把乳品标准的起草交给乳品企业完成就了事,不能让很多标准不明不白地就修改,更不能让反对的声音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还要保证公众的利益有其代言人。这个过程直接决定国标最终的质量。这就需要组织国标制订的部门做好两件事:一是提供公共讨论的平台;二是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让讨论的过程可以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
其实,不仅仅是乳品的国标存在企业绑架标准之嫌,其他的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也给人以因企业设标准之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少国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而降低的直接受益者就是企业。面对这种国标的“逆水行舟”,人们当然会有所疑问,而这些疑问并不是强调新的标准合理就可以解决的——在没有实际参与和博弈的情况下,合不合理只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符合现实,公众不得而知。
观察
国标制定也该
实现“标准化”
标准的是与非,对于公众来说,从来都是一头雾水,数据的高与低、解释得科学与否,都超出了自身认知的范围。此番,专家的发难涉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孰是孰非,亦很难判定。食品安全的标准,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数据。不过这组数据,对专家而言代表了科学的尺度,拷问的是权威;对企业来说则是生产所遵循的最低底线,拷问的是利益;对普通大众来说是一条健康的保障线,拷问的是期盼;而对政府而言是公共管理的武器,拷问的是责任。
所以,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多方面利益取舍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制定的标准原则与程序,防止异化成为利益博弈的筹码。对此,政府部门该做的仅仅只是搭建一个听证平台,固守公共管理的立场,并督促企业遵循社会责任,体现道德良知,允许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必须通过既定的程序统一意见,形成标准制定后一个声音的局面。
乳品新国标争议中所披露的信息隐约表明,一方面企业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干扰过多,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对专家论证的干涉不同程度地存在,征求意见不够全面,发扬民主不够充分,使得标准的制定沦为了类似于政府公共事务一类的行政决策,从而让制定的标准缺少了必要权威性与公信力。这些表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缺少可靠而科学的制度与程序设计,行政主导的权力过于集中,制定缺少应有透明度,以及可供监督的倒逼机制。由此,继乳品国标之后,速冻米面新国标为人所质疑就不难解释了。可见,制定食品安全国标也该实现“标准化”了,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食品安全国标重蹈乳品国标的覆辙。
-三言两语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岂能迷雾重重?
——李方向
●这个国标是否全球最差?是否有暗箱操作?反正我们是迷糊了,只盼望着多些清晰明白的权威结论,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
——陈思亦
●乳业标准能否趋向公众利益,要看标准制定过程的博弈程度,如果博弈过程缺少了公众话语权,缺少了透明监督,缺少了各方制衡,“新国标”势必被某些利益集团所裹挟,削足适履也就在所难免。至于谁人幕后操刀,唯有真相方能说明一切。
——李继彦
●面对质疑,一些专家居然拿“国情”来搪塞公众,难道国人的健康标准就得用“低配置”吗?但是,我们平日见到的那些“内外有别”的国标还真不在少数。
——易晓敏
●蒙牛、伊利、光明是乳业老大,他们意见建议不可忽视,但是作为生产者,自己制定相关的标准,能定得“准”吗?
——刘一言
●不少国人喜欢购买国外品牌奶粉,其中的原因有不少,而最直观的就是,国外的标准相对来说,更清晰,关键性指标更高,如果制定的标准反而比原来低了,怎么听着都不是件好事。
——钟学城
●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所以,专家们呼吁公开制订乳品新国标的会议纪要,完全合情合理。如果组织方愿意公开“内幕”,展示终审稿某些结论被推翻的理由,质疑的声音一定没这么大。
——和法堡
●如果不是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带头喊冤,消费者估计是打破脑袋都不会想到所谓的乳品国标是由奶企大佬自说自话。
——李靖洁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27个部门发文部署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2024-08-21)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关于转发《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的函(2024-08-21)
- 市场监管总局等27个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2024-08-21)
- 质量强国: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安排来了(附历届活动主题)(2024-08-21)
- 凝聚质量诚信合力 助力质量强国建设——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质量月…(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