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十八大代表、中国检科院首席专家陈颖(上)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食品真实属性表征与识别技术研究、食品过敏原检测技术及安全性研究、食品微生物检测及控制研究……她的研究对象都与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和外贸进出口息息相关。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她主持的科研项目大都是国家层面涉及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项目。
“影响食品安全的生物物种鉴别技术”、“进出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乳制品中新出现致病菌及其风险评估”……她主持和参与研发的技术成果大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些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家和行业标准并成功应用,为解决我国进出口相关贸易摩擦、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以及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打击食品掺假犯罪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八大代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检科院)首席专家、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物种鉴定和转基因安全研究博士、研究员陈颖,从事令人瞩目的科研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耀眼成就,为人却朴实无华。她把她的科研工作看作是分内事,是履行职责。用她的话说:“我就是干这个的”。本着这个朴素的理念,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把10年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质检科研事业。
穿上白大褂
自信从容立刻写到脸上
一头齐耳短发,一件素色格子衬衫,一张纯真美丽的娃娃脸,一副娇小玲珑的身材。陈颖坐在那里接受采访时,看上去像个书生,不善言辞,羞涩谦逊。而当她穿起白大褂走进实验室,自信从容立刻写到脸上,俨然就是一个号令千军万马、指挥若定的将军。
如果把今天的陈颖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那么实验室就是培育陈颖从一株幼苗成长起来的一方沃土。“从读研究生开始就在实验室。”陈颖说。从1993年硕士研究生算起,至今陈颖与实验室打交道已近20年了,她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汲取并释放出了蓬勃旺盛的强大生命力。
2002年,陈颖结束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进入了中国检科院的前身——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开始了质检科研生涯。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这句至理名言在陈颖身上再次得到验证。陈颖踏进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大门那一年,所里正在开展转基因检测方法研究。从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研究工作,十多年深厚的学术知识积累让陈颖在这个机遇面前崭露头角。
没有初来乍到熟悉工作、适应环境的过程,陈颖在检验检疫科研舞台上第一次亮相就担任重要角色。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将国外实验室先进的科研理念与技术带进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深加工食品中核酸提取及鉴别方法、转基因成分的现场快速以及精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为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施标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在转基因产品监管方面的技术保障,为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质检系统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陈颖还参与了针对防止疯牛病传人的动物源性产品成分检测技术研究。
“从1994年发现疯牛病至今,疯牛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禁止在饲料中含有牛等动物成分。”陈颖说,我国作为进口饲料的大国,也急需建立饲料中这些动物成分的检测方法。
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陈颖与同事们一起,制定了进口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系列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成为我国饲料监管中最早的PCR技术标准方法,在进出境口岸食品检验实验室等政府检测机构中被广泛应用,为控制进口饲料安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实验室里的历练,陈颖从检验检疫科研战线的新兵成长为领军者,带出了一支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的战斗力很强的队伍。
凌晨3点
完成了24份清真食品样品检验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于8月8日如期开幕,经过半个多月赛场内外的拼搏,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政府职能部门为做好北京奥运会的各项保障工作作出了巨大努力,这其中就有陈颖和她的团队作出的一份贡献。
7月2日下午13时,陈颖接到国家质检总局任务,要求于7月3日早8时前上报24份清真食品的检测结果。
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任务。再过一个月零几天,第29届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为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市政府,国家质检总局所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的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期,不能有半点闪失。
又是一个不眠夜。类似的“急活儿”对于陈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又是一场攻坚战。陈颖带领团队五六个成员立即行动,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10余个小时,至凌晨3时多终于完成了所有送检样品的检验任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样的科研攻关陈颖参与了很多,特别是当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当国计民生需要时。
食物过敏被认为是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陈颖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研究热点,自2007年起带领团队,与系统内相关单位联合开展过敏原研究,建立了16种常见食品过敏原的单重、多重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建立了ELISA系列方法和高通量无标记椭偏蛋白芯片检测方法,并制定了16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研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剂盒,在特异性和灵敏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提下,价格远远低于进口和国内类似产品。
为了打击食品掺杂使假犯罪,陈颖团队开展了食品的真伪鉴别研究工作,创新性地将分子分型技术和悬浮芯片技术首次应用在油料作物品种的鉴别上,仅仅通过两条引物(primer)就可以对20多种油料作物品种进行区分,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针对不同的产品,特别是一些功能性食品的真伪鉴别,陈颖带领团队成员在采用DNA技术的同时,开展了蛋白质组学和传感器技术真伪鉴别和地理标志产品产地溯源方法的研究。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与产地相关生物大分子标志物筛选、质量等级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人参、鹿茸等地理标志产品鉴别研究,目前已经分别在DNA指纹、蛋白质组和电子鼻等多个技术方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主攻研究项目,陈颖团队的转基因安全研究贯穿“十一五”,并延伸至“十二五”,目前仍有多项转基因检测技术正在进行成果转化,将产生更为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食品真实属性表征与识别技术研究、食品过敏原检测技术及安全性研究、食品微生物检测及控制研究……她的研究对象都与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和外贸进出口息息相关。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她主持的科研项目大都是国家层面涉及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项目。
“影响食品安全的生物物种鉴别技术”、“进出口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乳制品中新出现致病菌及其风险评估”……她主持和参与研发的技术成果大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些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家和行业标准并成功应用,为解决我国进出口相关贸易摩擦、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以及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打击食品掺假犯罪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八大代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检科院)首席专家、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物种鉴定和转基因安全研究博士、研究员陈颖,从事令人瞩目的科研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耀眼成就,为人却朴实无华。她把她的科研工作看作是分内事,是履行职责。用她的话说:“我就是干这个的”。本着这个朴素的理念,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把10年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质检科研事业。
穿上白大褂
自信从容立刻写到脸上
一头齐耳短发,一件素色格子衬衫,一张纯真美丽的娃娃脸,一副娇小玲珑的身材。陈颖坐在那里接受采访时,看上去像个书生,不善言辞,羞涩谦逊。而当她穿起白大褂走进实验室,自信从容立刻写到脸上,俨然就是一个号令千军万马、指挥若定的将军。
如果把今天的陈颖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那么实验室就是培育陈颖从一株幼苗成长起来的一方沃土。“从读研究生开始就在实验室。”陈颖说。从1993年硕士研究生算起,至今陈颖与实验室打交道已近20年了,她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汲取并释放出了蓬勃旺盛的强大生命力。
2002年,陈颖结束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进入了中国检科院的前身——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开始了质检科研生涯。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这句至理名言在陈颖身上再次得到验证。陈颖踏进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大门那一年,所里正在开展转基因检测方法研究。从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研究工作,十多年深厚的学术知识积累让陈颖在这个机遇面前崭露头角。
没有初来乍到熟悉工作、适应环境的过程,陈颖在检验检疫科研舞台上第一次亮相就担任重要角色。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将国外实验室先进的科研理念与技术带进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深加工食品中核酸提取及鉴别方法、转基因成分的现场快速以及精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为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施标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在转基因产品监管方面的技术保障,为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质检系统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陈颖还参与了针对防止疯牛病传人的动物源性产品成分检测技术研究。
“从1994年发现疯牛病至今,疯牛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禁止在饲料中含有牛等动物成分。”陈颖说,我国作为进口饲料的大国,也急需建立饲料中这些动物成分的检测方法。
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陈颖与同事们一起,制定了进口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系列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成为我国饲料监管中最早的PCR技术标准方法,在进出境口岸食品检验实验室等政府检测机构中被广泛应用,为控制进口饲料安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实验室里的历练,陈颖从检验检疫科研战线的新兵成长为领军者,带出了一支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的战斗力很强的队伍。
凌晨3点
完成了24份清真食品样品检验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于8月8日如期开幕,经过半个多月赛场内外的拼搏,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政府职能部门为做好北京奥运会的各项保障工作作出了巨大努力,这其中就有陈颖和她的团队作出的一份贡献。
7月2日下午13时,陈颖接到国家质检总局任务,要求于7月3日早8时前上报24份清真食品的检测结果。
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任务。再过一个月零几天,第29届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为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市政府,国家质检总局所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的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期,不能有半点闪失。
又是一个不眠夜。类似的“急活儿”对于陈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又是一场攻坚战。陈颖带领团队五六个成员立即行动,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10余个小时,至凌晨3时多终于完成了所有送检样品的检验任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样的科研攻关陈颖参与了很多,特别是当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当国计民生需要时。
食物过敏被认为是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陈颖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研究热点,自2007年起带领团队,与系统内相关单位联合开展过敏原研究,建立了16种常见食品过敏原的单重、多重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建立了ELISA系列方法和高通量无标记椭偏蛋白芯片检测方法,并制定了16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研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剂盒,在特异性和灵敏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提下,价格远远低于进口和国内类似产品。
为了打击食品掺杂使假犯罪,陈颖团队开展了食品的真伪鉴别研究工作,创新性地将分子分型技术和悬浮芯片技术首次应用在油料作物品种的鉴别上,仅仅通过两条引物(primer)就可以对20多种油料作物品种进行区分,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针对不同的产品,特别是一些功能性食品的真伪鉴别,陈颖带领团队成员在采用DNA技术的同时,开展了蛋白质组学和传感器技术真伪鉴别和地理标志产品产地溯源方法的研究。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与产地相关生物大分子标志物筛选、质量等级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人参、鹿茸等地理标志产品鉴别研究,目前已经分别在DNA指纹、蛋白质组和电子鼻等多个技术方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主攻研究项目,陈颖团队的转基因安全研究贯穿“十一五”,并延伸至“十二五”,目前仍有多项转基因检测技术正在进行成果转化,将产生更为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27个部门发文部署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2024-08-21)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关于转发《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的函(2024-08-21)
- 市场监管总局等27个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通知》(2024-08-21)
- 质量强国:202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安排来了(附历届活动主题)(2024-08-21)
- 凝聚质量诚信合力 助力质量强国建设——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质量月…(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