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动植物检疫工作:“老行当”遇上新常态
2014年,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货物持续高位运行,动植物疫情检出率也大幅增长,全年共截获疫情2383种次、集装箱疫情近3000标箱。在人们的目光普遍关注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同时,一批平凡的检验检疫人,却依然孜孜不倦地干着不起眼的“老行当”,默默无闻地为自贸区发展擎起保驾护航的第一道防线。
新形势启发新思路
清晨8点,外高桥港区的集装箱陆陆续续从远洋巨轮卸下,被重载卡车拖拽驶往不同的目的地。与港区一路之隔,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最重要的出入卡口之一——日樱南路查验点已经开始有集装箱卡车停靠等待查验。
每年从这里进入外高桥保税区的集装箱有10万多标箱,其中的检疫风险,不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想象。2014年6月,日樱北路查验点连续截获松材线虫疫情两批;2014年7月,日樱北路查验点在进境木包装中截获双钩异翅长蠹疫情;2014年5月至6月,该查验点又在入境咖啡生豆中连续截获咖啡果小蠹疫情25批……
随着自贸区的快速发展,贸易更加便捷,物流愈发密集。一线检验检疫人员不仅仅承受着工作量上的巨大压力,还有诸如“先入区后申报”“国际中转货物”等新的物流操作模式时刻考验着检验检疫部门的把关能力。
单单沿用过去的老做法肯定没有出路,光埋头苦干也不够,“一定要坚持科学分析、分类管理,把精力用在关键的地方。”上海检验检疫局外高桥保税区办事处副主任柴燕指出。
要分析必须有数据支撑,查验一科作为检验检疫部门在外高桥保税区成立时间最长的科室,拿出了多年积攒的老账簿。分析、比对,通过这种自我加压、苦练内功,2014年外高桥保税区动植物疫情截获指标较往年有了重大突破,羊毛疫情截获率、植物疫情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率等均位列上海口岸第一。
如今,不少自贸区内知名企业也越发重视检疫工作。一家知名企业的货物包装在被连续查出松材线虫之后,紧急与国外供应商交涉,并严正告之:“必须重视中国检验检疫部门的执法,严格遵守中国法律!”
老业务做出新模式
过去货物从港口进入外高桥保税区,需要接受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两次查验,自贸区成立之后,这一现象有了改观。
2014年12月1日,上海海关与上海检验检疫局在上海市政府签订了关检联合查验协议。2015年1月,来自日本的一批集装箱首次在日樱南路查验点同时接受了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联合查验。除了关检联合查验,即查即放是另一项改革创新带来的模式转变,不过这一次方便的是检验检疫人员。
过去检疫人员现场查验时要在纸质单证上随时记录货物情况,包括集装箱封识、货物状态等信息,待查验结束后再进入电子系统登记,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持式终端成为了“智慧国检”的一张名片。如今检疫人员只需用手持式终端对要查验的集装箱外部、内侧,货物标记等重点部位拍照,即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电子系统,实现系统数据的同步。
把老业务做出新模式,让检验检疫人员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把精力放在疫病疫情的检出上。
老专家带出新队伍
沈建成,一位有着30多年检疫经验的老职工,此刻正仔细检查着入境集装箱的每一个角落,将刚刚抓到的一只蜘蛛小心地放入随身携带的指形管。
在沈老师的履历本上,清晰地记录着保税区多年的查验情况:2009年8月22日,在南非进境橙子中截获纳塔尔实蝇疫情,为保税区首次、上海口岸第二次发现;2014年5月在澳大利亚进境棉花中发现小家鼠,为保税区首次……至于在一般货物中截获的假高粱、水牛草、刺疾黎草、法国野燕麦、苍耳属(非中国种)等有害生物,更是不计其数。
“查验工作不能光靠几个骨干,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保税区办事处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为了加强一线检疫人员技术水平,办事处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把年轻人送到上海局实验室,学习有害生物鉴定技术。请沈老师这样的老专家开班授徒、介绍经验。为了提高口岸查验的执法效能,办事处在人力调配上,优先将动植物检疫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配备给查验一线,让他们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挥特长。该办事处还建设了保税区疫情截获标本陈列室,让新进大学生快速熟悉口岸常见疫情,完善了查验点采样室的实验仪器,使常见疫情能够在口岸一线得到快速检验鉴定。
如今保税区办的检验检疫人员队伍可谓兵强马壮,个个一专多能。2014年底,由基层检验检疫人员总结制定的进境未烘焙咖啡豆检疫规程通过上海局鉴定验收;有6人通过了动植物检疫证书签证官考核;多人具备上海局有害生物鉴定专家资质。
只要外来物种风险还在,我们就时刻保持警惕。履职尽责,把好国门,是每一位检验检疫人的职责。“自贸区的改革不断深化,动植物检疫这项工作永远不会消失。”柴燕对“老行当”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4年,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货物持续高位运行,动植物疫情检出率也大幅增长,全年共截获疫情2383种次、集装箱疫情近3000标箱。在人们的目光普遍关注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同时,一批平凡的检验检疫人,却依然孜孜不倦地干着不起眼的“老行当”,默默无闻地为自贸区发展擎起保驾护航的第一道防线。
新形势启发新思路
清晨8点,外高桥港区的集装箱陆陆续续从远洋巨轮卸下,被重载卡车拖拽驶往不同的目的地。与港区一路之隔,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最重要的出入卡口之一——日樱南路查验点已经开始有集装箱卡车停靠等待查验。
每年从这里进入外高桥保税区的集装箱有10万多标箱,其中的检疫风险,不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想象。2014年6月,日樱北路查验点连续截获松材线虫疫情两批;2014年7月,日樱北路查验点在进境木包装中截获双钩异翅长蠹疫情;2014年5月至6月,该查验点又在入境咖啡生豆中连续截获咖啡果小蠹疫情25批……
随着自贸区的快速发展,贸易更加便捷,物流愈发密集。一线检验检疫人员不仅仅承受着工作量上的巨大压力,还有诸如“先入区后申报”“国际中转货物”等新的物流操作模式时刻考验着检验检疫部门的把关能力。
单单沿用过去的老做法肯定没有出路,光埋头苦干也不够,“一定要坚持科学分析、分类管理,把精力用在关键的地方。”上海检验检疫局外高桥保税区办事处副主任柴燕指出。
要分析必须有数据支撑,查验一科作为检验检疫部门在外高桥保税区成立时间最长的科室,拿出了多年积攒的老账簿。分析、比对,通过这种自我加压、苦练内功,2014年外高桥保税区动植物疫情截获指标较往年有了重大突破,羊毛疫情截获率、植物疫情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率等均位列上海口岸第一。
如今,不少自贸区内知名企业也越发重视检疫工作。一家知名企业的货物包装在被连续查出松材线虫之后,紧急与国外供应商交涉,并严正告之:“必须重视中国检验检疫部门的执法,严格遵守中国法律!”
老业务做出新模式
过去货物从港口进入外高桥保税区,需要接受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两次查验,自贸区成立之后,这一现象有了改观。
2014年12月1日,上海海关与上海检验检疫局在上海市政府签订了关检联合查验协议。2015年1月,来自日本的一批集装箱首次在日樱南路查验点同时接受了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联合查验。除了关检联合查验,即查即放是另一项改革创新带来的模式转变,不过这一次方便的是检验检疫人员。
过去检疫人员现场查验时要在纸质单证上随时记录货物情况,包括集装箱封识、货物状态等信息,待查验结束后再进入电子系统登记,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持式终端成为了“智慧国检”的一张名片。如今检疫人员只需用手持式终端对要查验的集装箱外部、内侧,货物标记等重点部位拍照,即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电子系统,实现系统数据的同步。
把老业务做出新模式,让检验检疫人员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把精力放在疫病疫情的检出上。
老专家带出新队伍
沈建成,一位有着30多年检疫经验的老职工,此刻正仔细检查着入境集装箱的每一个角落,将刚刚抓到的一只蜘蛛小心地放入随身携带的指形管。
在沈老师的履历本上,清晰地记录着保税区多年的查验情况:2009年8月22日,在南非进境橙子中截获纳塔尔实蝇疫情,为保税区首次、上海口岸第二次发现;2014年5月在澳大利亚进境棉花中发现小家鼠,为保税区首次……至于在一般货物中截获的假高粱、水牛草、刺疾黎草、法国野燕麦、苍耳属(非中国种)等有害生物,更是不计其数。
“查验工作不能光靠几个骨干,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保税区办事处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为了加强一线检疫人员技术水平,办事处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把年轻人送到上海局实验室,学习有害生物鉴定技术。请沈老师这样的老专家开班授徒、介绍经验。为了提高口岸查验的执法效能,办事处在人力调配上,优先将动植物检疫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配备给查验一线,让他们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挥特长。该办事处还建设了保税区疫情截获标本陈列室,让新进大学生快速熟悉口岸常见疫情,完善了查验点采样室的实验仪器,使常见疫情能够在口岸一线得到快速检验鉴定。
如今保税区办的检验检疫人员队伍可谓兵强马壮,个个一专多能。2014年底,由基层检验检疫人员总结制定的进境未烘焙咖啡豆检疫规程通过上海局鉴定验收;有6人通过了动植物检疫证书签证官考核;多人具备上海局有害生物鉴定专家资质。
只要外来物种风险还在,我们就时刻保持警惕。履职尽责,把好国门,是每一位检验检疫人的职责。“自贸区的改革不断深化,动植物检疫这项工作永远不会消失。”柴燕对“老行当”的未来充满信心。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