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险管理推进检验检疫一体化监管模式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为推动外贸回稳向好、持续发展,国务院从大通关、简政放权、法定检验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检验检疫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照国际管理先进经验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检验检疫、工业品检验监管三方面内容虽然各有特点,应全面推进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特别要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推动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综合改革。
从进出口工业品风险管理看,质检总局2009年6月26日发布的《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出口产品的具体检验监管实行二维分类管理方式,由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突出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突破了原有对同一生产企业抽批率一成不变的束缚,实现了从“检”到“管”的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重要转折,由单纯的产品检验向企业监管转变;提高了检验监管的有效性,优化了检验监管资源配置。出口工业品的检验监管模式,也提升了企业质量自主管理的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加快诚信建设和质量控制能力建设。
从进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看,在以往对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在“从严把关”与“事后追责”的双重“紧箍咒”下,检验检疫人员习惯于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监管,导致监管任务繁重与监管资源不足、从严把关与监督的局限性等矛盾长期存在。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从“逐批成品检验”逐步发展为“风险管理”,即根据进口国风险、企业分类及产品定级,确定不同的抽批率,并结合企业诚信管理、产品风险管理进行动态调整,探索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将食品风险分为来自企业加工过程和食品本身的两方面风险,对进出口食品进行风险分析,将其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确定监管频次、监管措施、抽批规则及合格评定模式,并开展风险监测。检验检疫部门重点加强对企业自检自控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事前检验把关变为事中事后质量安全体系的监管,从侧重“检”辅以“管”的模式,转变为以“监管”为主、“验证”为辅的国际通用模式。
从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看,以《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质检总局关于全面推行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的通知》等法规为依据,动植检风险管理的思路从强调技术转变到统筹兼顾政治、经济等因素,从单纯强调把关转变到把关与服务相结合,从要求“零风险”到维持适当的动植物卫生保护水平,逐步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即在产品分级、企业分类基础上,对不同类别企业的不同风险等级产品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的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模式创新,最终形成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负总责、检验检疫机构与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监管责任的风险管理格局,达到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使其免受国际上重大疫情灾害影响,促进动植物检验检疫事业的科学发展,促进农畜产品的对外贸易和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从浙江检验检疫局出口农产品监管模式改革看,自2013年起,浙江局勇于破解“如何在高度组织化的物流动态中建立起立体监管体系,既能让出口农产品在检验检疫立体监管体系下自由流动,又能有效将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这个难题,根据质检总局文件要求,结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业务派单“双随机”,积极谋划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坚持以“四个认同”(法理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国际认同)来把握改革方向,改革过程中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依法行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科学有效和经济便利的关系、强企与强局的关系),构建以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监控为主要手段,特殊情况下(质检总局警示通报、进口国命令检查、特定企业发生出口退货等)实施出口前抽查为辅助措施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目前,该风险管理监管模式获质检总局动植司肯定,已在浙江局2000余家出口农产品企业全面推行。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将实现对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重点由产品抽样检测向体系监督控制的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由管理方式向治理方式的转变,做到把关前移、风险可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监管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真正释放改革红利,使检验检疫监管走上质量和效益协同发展的轨道,服务国家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为推动外贸回稳向好、持续发展,国务院从大通关、简政放权、法定检验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检验检疫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照国际管理先进经验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检验检疫、工业品检验监管三方面内容虽然各有特点,应全面推进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特别要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推动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综合改革。
从进出口工业品风险管理看,质检总局2009年6月26日发布的《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出口产品的具体检验监管实行二维分类管理方式,由企业类别和产品风险等级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突出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突破了原有对同一生产企业抽批率一成不变的束缚,实现了从“检”到“管”的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重要转折,由单纯的产品检验向企业监管转变;提高了检验监管的有效性,优化了检验监管资源配置。出口工业品的检验监管模式,也提升了企业质量自主管理的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加快诚信建设和质量控制能力建设。
从进出口食品风险管理看,在以往对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在“从严把关”与“事后追责”的双重“紧箍咒”下,检验检疫人员习惯于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监管,导致监管任务繁重与监管资源不足、从严把关与监督的局限性等矛盾长期存在。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从“逐批成品检验”逐步发展为“风险管理”,即根据进口国风险、企业分类及产品定级,确定不同的抽批率,并结合企业诚信管理、产品风险管理进行动态调整,探索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将食品风险分为来自企业加工过程和食品本身的两方面风险,对进出口食品进行风险分析,将其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确定监管频次、监管措施、抽批规则及合格评定模式,并开展风险监测。检验检疫部门重点加强对企业自检自控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事前检验把关变为事中事后质量安全体系的监管,从侧重“检”辅以“管”的模式,转变为以“监管”为主、“验证”为辅的国际通用模式。
从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看,以《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质检总局关于全面推行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的通知》等法规为依据,动植检风险管理的思路从强调技术转变到统筹兼顾政治、经济等因素,从单纯强调把关转变到把关与服务相结合,从要求“零风险”到维持适当的动植物卫生保护水平,逐步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即在产品分级、企业分类基础上,对不同类别企业的不同风险等级产品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的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模式创新,最终形成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负总责、检验检疫机构与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监管责任的风险管理格局,达到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使其免受国际上重大疫情灾害影响,促进动植物检验检疫事业的科学发展,促进农畜产品的对外贸易和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从浙江检验检疫局出口农产品监管模式改革看,自2013年起,浙江局勇于破解“如何在高度组织化的物流动态中建立起立体监管体系,既能让出口农产品在检验检疫立体监管体系下自由流动,又能有效将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这个难题,根据质检总局文件要求,结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业务派单“双随机”,积极谋划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坚持以“四个认同”(法理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国际认同)来把握改革方向,改革过程中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依法行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科学有效和经济便利的关系、强企与强局的关系),构建以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监控为主要手段,特殊情况下(质检总局警示通报、进口国命令检查、特定企业发生出口退货等)实施出口前抽查为辅助措施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目前,该风险管理监管模式获质检总局动植司肯定,已在浙江局2000余家出口农产品企业全面推行。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将实现对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重点由产品抽样检测向体系监督控制的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由管理方式向治理方式的转变,做到把关前移、风险可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监管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真正释放改革红利,使检验检疫监管走上质量和效益协同发展的轨道,服务国家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