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检验检疫局立足边境实际提升把关服务能力工作综述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战略定位指示要求,尤其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赋予的新使命,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云南的新定位。
云南检验检疫局抓住有利时机,主动把工作深度融入到辐射中心建设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立足云南“开放式”特殊边境实际,坚持“用特殊思维解决云南特殊问题”的工作理念,在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制约事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制订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检验检疫能力建设三年规划》,并获得国家4亿财政资金支持。
“能力建设不仅仅是盖几栋大楼,买几台设备的事,而应是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和管理变革”,云南局局长田壮的要求明确有力。2015年下半年经批准正式实施“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检验检疫能力建设”三年规划项目以来,云南局党组和全体干部职工倍加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全局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提高、监管模式改革以及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助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云南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现有检验检疫业务技术用房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执法履职受到影响的状况,规划建立了业务发展急需、工作条件艰苦、实施基础较好的21项基本建设项目,覆盖云南局本部和10个分支机构,新建面积6.47万平方米,修缮面积2.01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技术用房及各分支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简陋、环境要求不达标、功能不配套、执法履职受到影响等问题,特别是艰苦地区口岸一线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检验检疫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为有效保障和促进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跨境农业合作、进口偶蹄动物试点等重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云南局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检验检疫能力建设过程中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基础项目建设,而是立足于云南“开放式”特殊边境实际,积极拓展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与业务建设同步规划、配套推进、融合实施,充分利用项目实施以来形成的技术基础破解工作难题,产生了硬件基础建设和软实力提升相辅相成的能力建设效应。
监管把关水平不断提升
针对边境动物及其产品走私严重、疫情风险高等防控难题,研究提出“区域管理、跨境合作、境外养殖、加工利用”的云南边境非法入境偶蹄动物综合治理解决方案,促成云南省从国家层面争取到跨境偶蹄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政策,随后相继完成“3+3+2”区域化管理模式构建等一系列技术性文件,今年5月四部委正式发文支持以云南景洪、勐腊、瑞丽三地试点开展工作,政策“实质性落地”。围绕“疏堵结合”工作思路,主动开展泰国冷冻禽副产品风险分析,完成泰国输华冷冻禽肉及副产品议定书草签,口岸设施配套推进,泰国冷冻禽肉及副产品输华贸易开通在即。在统筹解决和疫情防控问题的同时,也为云南培育350亿元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条件。
针对边境地区外籍劳务人员数量大幅增长、监管难、传染病高发等问题,在德宏、临沧等地试点多部门联合、“一站式”作业的外籍人员管理模式,形成边境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传染病预防控制协同管理的工作合力,被纳入云南省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对传染病防控和培育边境劳务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边贸出口商品质量境外反映强烈,危及“中国制造”声誉等问题,持续开展跟踪调查,加强出口商品质量品牌提升与打假维权工作,推动云南省出台加强边境贸易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方案,建立起“监测、调查、抽查、打假”四位一体的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新模式,并探索同境外多部门合作、联动监管,实行双边把关、多元共治,为中国制造“走出去”保驾护航。
云南局还围绕辐射中心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卫生检疫、动植检规范化建设,下大气力抓软实力提升,疫情疫病风险预警与管控能力明显增强,口岸截获有害生物和发现传染病例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功应对和妥善处置了境外战乱难民涌入、境外弹药库爆炸等突发事件,凸现了业务规范管理功效。
据统计,云南局3年来截获有害生物种次增长84.4%,有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全国首次截获。今年上半年确诊传染病病例166例,同比增长90.8%。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紧抓“科技”这一立身之本,以项目实施持续强化检验检疫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检不全、检不准、检不快以及智能化程度不高导致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方式落后等问题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夯实“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执法基础。
推动瑞丽石油及天然气、临沧坚果、普洱咖啡、勐腊动物及动物产品、大理高原特色农产品实验室建设,优化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区域实验室、20个常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置,在26个分支局办事处建设37个快检室,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成了1个院士工作站,形成了以云南局技术中心为龙头,以国家、区域和常规实验室为支撑的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检验检测服务延伸至云南省大部分州市,设施设备、检测项目、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均位居云南第一,被质检总局认定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项目实施以来,检测技术能力明显提升,检验检测项目数大幅增长,2014年、2015年、2016年检验检测项目分别为130.17万项、196.79万项、244.96万项,年增长25%以上。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主持完成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制修订标准20项,共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技术机构体系不断优化,市场不断拓展,食品检测占云南食品生产许可80%份额,2016年检测样品同比增长48.6%,正逐步形成有较强实力的区域检验检测集团。
按照“互联网+质检”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建设“智慧口岸执法监管平台”等11个信息化项目,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监管系统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全系统信息化机房老旧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更新,有效提高信息化保障能力和运维管理水平。e-CIQ主干系统和自主研发的“网上国检”平台上线运行,全流程无纸化作业得到推广,3个小时的办事流程缩减到5分钟,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云南特殊边境难题取得新进展。尤其口岸卫检智慧防线系统已建成并上线应用,实现了检疫查验业务软件和一体化智能闸道相结合,缓解了专业人员不足与防控压力巨大的突出矛盾,提高了人员出入境整体通关效率。
为助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走出去”,帮助周边国家提高质量安全管控能力,实现出入境检验检疫从单边把关到双边把关的转变,充分利用云南检验检疫人才、技术、管理、设施等优势,设立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推动与周边国家检验检疫技术、法规、标准和人才的互联互通,不断增强检验检疫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服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云南局紧贴云南省发展大局和战略规划,着力创新机制和方法,推动“放管服”改革,积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边疆开发开放 。
率先推进关检合作试验区建设,切实提升通关便利化。2016年与昆明海关联合规划合作试验区建设,在“三互”“三个一”、执法监管、促进开发开放、共建“关检”业务及文化5个领域开展18项合作,全面深化信息互通、监管资源共用、执法结果互认。今年4月,云南省政府印发《云南省建设关检合作试验区实施方案》,关检双方在云南磨憨口岸着力打造“三个一”升级版,申报、查验、通关由“一次”升级为“一体”,口岸通关流程进一步优化。试验区运行5个月以来,企业申报数据重复录入减少30%,节约企业通关成本20%;抽查货物平均查验滞留时间从2个小时以上压缩为20分钟内;旅检流程时限缩短60%,由以往的5分钟缩短至2分钟;监管结果互认,每年可为近5000批次货物免于重复查验,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超过300天。
打造专业化国检试验区,服务边贸转型发展。针对云南边贸“小散弱”发展瓶颈,跨境农业合作返销进口货物多为鲜活农产品,“即报即放”“快验快放”的贸易便利化要求高,而检验检疫人手少、手段单一、工作风险大的特殊性,协调地方政府、指导龙头企业在瑞丽试点建设以专业化监管场所为平台、占地400余亩的“进口水果国检试验区”,引导产业聚集,施行“源头控质量、口岸快验放、场所优监管”的检验检疫前推后移模式,实现进口水果通关“零滞留”。2016年瑞丽进口西瓜数量突破60万吨,实现单日进口量过万吨,产值突破15亿,提供上万就业岗位,成为边贸名优品牌和当地支柱产业,有力推动了“边贸小额”向“正规大贸”转变。
发挥质量技术基础作用,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建成9个、126.46万亩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不断“增点、连线、扩面”和提档升级,质量引领作用不断显现。注重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主动帮扶企业有效应对欧盟对云南牛肝菌中尼古丁限量法规、日本对松茸“命令检查”、美国对锡冶炼企业“冲突矿产”管制等导致的“云品”出口受阻事件。主持制定我国首个松茸及其制品地方标准,建立了254种农残项目一次性快速检测技术和花卉种球种苗病毒病检测技术方法,力促云南高原特色花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保障了云南重点、特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16年“云系”农产品出口同比增加58.24%,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27.1%,实现逆市增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云南局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牢记使命与担当,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提升自身“软硬”实力,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谱写壮美篇章。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战略定位指示要求,尤其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赋予的新使命,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云南的新定位。
云南检验检疫局抓住有利时机,主动把工作深度融入到辐射中心建设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立足云南“开放式”特殊边境实际,坚持“用特殊思维解决云南特殊问题”的工作理念,在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制约事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制订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检验检疫能力建设三年规划》,并获得国家4亿财政资金支持。
“能力建设不仅仅是盖几栋大楼,买几台设备的事,而应是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和管理变革”,云南局局长田壮的要求明确有力。2015年下半年经批准正式实施“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检验检疫能力建设”三年规划项目以来,云南局党组和全体干部职工倍加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全局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提高、监管模式改革以及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助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云南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现有检验检疫业务技术用房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执法履职受到影响的状况,规划建立了业务发展急需、工作条件艰苦、实施基础较好的21项基本建设项目,覆盖云南局本部和10个分支机构,新建面积6.47万平方米,修缮面积2.01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技术用房及各分支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简陋、环境要求不达标、功能不配套、执法履职受到影响等问题,特别是艰苦地区口岸一线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检验检疫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为有效保障和促进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跨境农业合作、进口偶蹄动物试点等重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云南局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检验检疫能力建设过程中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基础项目建设,而是立足于云南“开放式”特殊边境实际,积极拓展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与业务建设同步规划、配套推进、融合实施,充分利用项目实施以来形成的技术基础破解工作难题,产生了硬件基础建设和软实力提升相辅相成的能力建设效应。
监管把关水平不断提升
针对边境动物及其产品走私严重、疫情风险高等防控难题,研究提出“区域管理、跨境合作、境外养殖、加工利用”的云南边境非法入境偶蹄动物综合治理解决方案,促成云南省从国家层面争取到跨境偶蹄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政策,随后相继完成“3+3+2”区域化管理模式构建等一系列技术性文件,今年5月四部委正式发文支持以云南景洪、勐腊、瑞丽三地试点开展工作,政策“实质性落地”。围绕“疏堵结合”工作思路,主动开展泰国冷冻禽副产品风险分析,完成泰国输华冷冻禽肉及副产品议定书草签,口岸设施配套推进,泰国冷冻禽肉及副产品输华贸易开通在即。在统筹解决和疫情防控问题的同时,也为云南培育350亿元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条件。
针对边境地区外籍劳务人员数量大幅增长、监管难、传染病高发等问题,在德宏、临沧等地试点多部门联合、“一站式”作业的外籍人员管理模式,形成边境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传染病预防控制协同管理的工作合力,被纳入云南省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对传染病防控和培育边境劳务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边贸出口商品质量境外反映强烈,危及“中国制造”声誉等问题,持续开展跟踪调查,加强出口商品质量品牌提升与打假维权工作,推动云南省出台加强边境贸易出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方案,建立起“监测、调查、抽查、打假”四位一体的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新模式,并探索同境外多部门合作、联动监管,实行双边把关、多元共治,为中国制造“走出去”保驾护航。
云南局还围绕辐射中心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卫生检疫、动植检规范化建设,下大气力抓软实力提升,疫情疫病风险预警与管控能力明显增强,口岸截获有害生物和发现传染病例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功应对和妥善处置了境外战乱难民涌入、境外弹药库爆炸等突发事件,凸现了业务规范管理功效。
据统计,云南局3年来截获有害生物种次增长84.4%,有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全国首次截获。今年上半年确诊传染病病例166例,同比增长90.8%。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紧抓“科技”这一立身之本,以项目实施持续强化检验检疫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检不全、检不准、检不快以及智能化程度不高导致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方式落后等问题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夯实“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执法基础。
推动瑞丽石油及天然气、临沧坚果、普洱咖啡、勐腊动物及动物产品、大理高原特色农产品实验室建设,优化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区域实验室、20个常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置,在26个分支局办事处建设37个快检室,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成了1个院士工作站,形成了以云南局技术中心为龙头,以国家、区域和常规实验室为支撑的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检验检测服务延伸至云南省大部分州市,设施设备、检测项目、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均位居云南第一,被质检总局认定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项目实施以来,检测技术能力明显提升,检验检测项目数大幅增长,2014年、2015年、2016年检验检测项目分别为130.17万项、196.79万项、244.96万项,年增长25%以上。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主持完成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制修订标准20项,共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技术机构体系不断优化,市场不断拓展,食品检测占云南食品生产许可80%份额,2016年检测样品同比增长48.6%,正逐步形成有较强实力的区域检验检测集团。
按照“互联网+质检”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建设“智慧口岸执法监管平台”等11个信息化项目,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监管系统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全系统信息化机房老旧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更新,有效提高信息化保障能力和运维管理水平。e-CIQ主干系统和自主研发的“网上国检”平台上线运行,全流程无纸化作业得到推广,3个小时的办事流程缩减到5分钟,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云南特殊边境难题取得新进展。尤其口岸卫检智慧防线系统已建成并上线应用,实现了检疫查验业务软件和一体化智能闸道相结合,缓解了专业人员不足与防控压力巨大的突出矛盾,提高了人员出入境整体通关效率。
为助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走出去”,帮助周边国家提高质量安全管控能力,实现出入境检验检疫从单边把关到双边把关的转变,充分利用云南检验检疫人才、技术、管理、设施等优势,设立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推动与周边国家检验检疫技术、法规、标准和人才的互联互通,不断增强检验检疫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服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云南局紧贴云南省发展大局和战略规划,着力创新机制和方法,推动“放管服”改革,积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边疆开发开放 。
率先推进关检合作试验区建设,切实提升通关便利化。2016年与昆明海关联合规划合作试验区建设,在“三互”“三个一”、执法监管、促进开发开放、共建“关检”业务及文化5个领域开展18项合作,全面深化信息互通、监管资源共用、执法结果互认。今年4月,云南省政府印发《云南省建设关检合作试验区实施方案》,关检双方在云南磨憨口岸着力打造“三个一”升级版,申报、查验、通关由“一次”升级为“一体”,口岸通关流程进一步优化。试验区运行5个月以来,企业申报数据重复录入减少30%,节约企业通关成本20%;抽查货物平均查验滞留时间从2个小时以上压缩为20分钟内;旅检流程时限缩短60%,由以往的5分钟缩短至2分钟;监管结果互认,每年可为近5000批次货物免于重复查验,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超过300天。
打造专业化国检试验区,服务边贸转型发展。针对云南边贸“小散弱”发展瓶颈,跨境农业合作返销进口货物多为鲜活农产品,“即报即放”“快验快放”的贸易便利化要求高,而检验检疫人手少、手段单一、工作风险大的特殊性,协调地方政府、指导龙头企业在瑞丽试点建设以专业化监管场所为平台、占地400余亩的“进口水果国检试验区”,引导产业聚集,施行“源头控质量、口岸快验放、场所优监管”的检验检疫前推后移模式,实现进口水果通关“零滞留”。2016年瑞丽进口西瓜数量突破60万吨,实现单日进口量过万吨,产值突破15亿,提供上万就业岗位,成为边贸名优品牌和当地支柱产业,有力推动了“边贸小额”向“正规大贸”转变。
发挥质量技术基础作用,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建成9个、126.46万亩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不断“增点、连线、扩面”和提档升级,质量引领作用不断显现。注重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主动帮扶企业有效应对欧盟对云南牛肝菌中尼古丁限量法规、日本对松茸“命令检查”、美国对锡冶炼企业“冲突矿产”管制等导致的“云品”出口受阻事件。主持制定我国首个松茸及其制品地方标准,建立了254种农残项目一次性快速检测技术和花卉种球种苗病毒病检测技术方法,力促云南高原特色花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保障了云南重点、特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16年“云系”农产品出口同比增加58.24%,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27.1%,实现逆市增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云南局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牢记使命与担当,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提升自身“软硬”实力,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谱写壮美篇章。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