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检验检疫局智慧动植检建设取得新突破
今年,江苏南通口岸在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狙击战”中捷报频传,1-11月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65种、1958种次,同比分别增长32.65%和7.70%。其中,国内首次截获有害生物5种。质检总局为此向全国系统发出警示通报2个,江苏检验检疫局发出警示通报11个。
“这一系列成效的取得,更得益于智慧动植检的探索和应用。”南通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肖国平介绍说。
工作流程无纸化
走进南通局动植检实验室,只见工作人员小郭正给一批样品贴上二维码标签。他指着进口大豆、高粱、木包装等名目繁多的样品说:“它们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二维码已经成为传统市场接入移动终端的重要工具,特别适用于溯源管理。因此,南通局着力开发、应用样品二维码溯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送样二维码标签、收样二维码扫描识别、鉴定及复核二维码录入、签发数字签名、实验室报告电子签章及标本制作二维码溯源等功能,实时监测样品鉴定流程。
二维码溯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顺应了检验检疫无纸化的要求,也使实验室检疫鉴定流程更加可控、快捷、高效。
检疫鉴定网络化
今年11月7日,一艘来自非洲的国际航行船舶抵达南通口岸,检验检疫人员在检疫查验时先后发现6种有害生物,其中有两种一时无法鉴定种属。南通局工作人员立即启动多方会诊远程鉴定系统,集结植物检疫专业人员,通过解剖镜影像传输,互动交流、研讨及会诊,初步鉴定为特异诡长小蠹和多尼诡长小蠹。随后,按鉴定规范要求,最终经送江苏局植检实验室专家复核予以确认,并认定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
在江苏局打造“数字动植检”平台的推动下,全省系统各分支局先后建立了有害生物远程鉴定系统,实现了与江苏局植检实验室以及系统外专家的远程互动,口岸检疫专业人才、实验室技术力量等优势资源迅速向这一平台集结,专家资源通过互联网走进了口岸。今年,南通局为适应5个一类口岸的依次开放,以及“四局四办两工作点”工作机构的格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突破“点对点”的远程网络鉴定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远距离的多方会诊远程鉴定,检验检疫人员可以足不出户进行面对面工作交流,共同观察、研讨、鉴定各口岸截获的有害生物,检疫鉴定效率、准确率大大提升。
监管核查智能化
一直以来,木质包装是国际贸易中林木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重要载体,为了降低传播风险,同时便利货物贸易,我国采纳《国际贸易中的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ISPM15)国际标准,要求木质包装在出境前进行有效除害处理,并加施IPPC专用标识。但在实际贸易中,不按要求检疫处理和加施标识,未获得标识资质,企业伪造、盗用标识以及异地监管脱节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给贸易的相关企业带来损失,也对我国的国际声誉构成影响,检验检疫机构监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解决木质包装标识防伪的世界性难题,南通局迎难而上,历经数年,承担了质检总局、江苏局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创新、引用及改进,终于摸索出一套能适应全球共享需求的即时、快速识别木质包装标识溯源防伪体系。通过集成整合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监测和加施标识管理平台,对每件木质包装加施高防伪性能和唯一防伪码的标签,采集标签分发、配置信息进入木质包装防伪码数据库,再通过手机APP终端进行查询。该体系成功实现了溯源、防伪与核查的即时共享,突破了应用人群和地理区域的限制,初步具备全球共享应用的基础条件,形成了“互联网+核查”的监管体系。
宣传教育立体化
国门生物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检验部门的职责所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更好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南通局不断丰富载体平台,普及国门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倡导社会群众共同维护国门生物安全。
现在,打开南通局新开发的国门生物安全3D展示馆视频,“一厅四馆”主体功能展示区呈现在眼前。“一厅”,即:国门生物安全展示厅;“四馆”,即:数字标本馆、疫情监测馆、检样馆和绩效馆。随着鼠标的移动,参观、访问者如同身临其境,足不出户接受生动的国门生物安全教育。该3D展示技术的运用,成功突破了实体场馆的空间限制,达到了立体、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开创了崭新的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宣传平台。
据南通局动植检专家介绍,这次推出的国门生物安全3D展示馆V1.0版是依托江苏局立项课题研发出来的,在全国出入境动植检系统里尚属首创。目前V1.0版的“一厅四馆”功能建设已基本到位,为下一步V2.0网络升级版及V3.0虚拟现实版的研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将推动“智慧动植检”建设再上新台阶。
今年,江苏南通口岸在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狙击战”中捷报频传,1-11月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65种、1958种次,同比分别增长32.65%和7.70%。其中,国内首次截获有害生物5种。质检总局为此向全国系统发出警示通报2个,江苏检验检疫局发出警示通报11个。
“这一系列成效的取得,更得益于智慧动植检的探索和应用。”南通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肖国平介绍说。
工作流程无纸化
走进南通局动植检实验室,只见工作人员小郭正给一批样品贴上二维码标签。他指着进口大豆、高粱、木包装等名目繁多的样品说:“它们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二维码已经成为传统市场接入移动终端的重要工具,特别适用于溯源管理。因此,南通局着力开发、应用样品二维码溯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送样二维码标签、收样二维码扫描识别、鉴定及复核二维码录入、签发数字签名、实验室报告电子签章及标本制作二维码溯源等功能,实时监测样品鉴定流程。
二维码溯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顺应了检验检疫无纸化的要求,也使实验室检疫鉴定流程更加可控、快捷、高效。
检疫鉴定网络化
今年11月7日,一艘来自非洲的国际航行船舶抵达南通口岸,检验检疫人员在检疫查验时先后发现6种有害生物,其中有两种一时无法鉴定种属。南通局工作人员立即启动多方会诊远程鉴定系统,集结植物检疫专业人员,通过解剖镜影像传输,互动交流、研讨及会诊,初步鉴定为特异诡长小蠹和多尼诡长小蠹。随后,按鉴定规范要求,最终经送江苏局植检实验室专家复核予以确认,并认定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
在江苏局打造“数字动植检”平台的推动下,全省系统各分支局先后建立了有害生物远程鉴定系统,实现了与江苏局植检实验室以及系统外专家的远程互动,口岸检疫专业人才、实验室技术力量等优势资源迅速向这一平台集结,专家资源通过互联网走进了口岸。今年,南通局为适应5个一类口岸的依次开放,以及“四局四办两工作点”工作机构的格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突破“点对点”的远程网络鉴定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远距离的多方会诊远程鉴定,检验检疫人员可以足不出户进行面对面工作交流,共同观察、研讨、鉴定各口岸截获的有害生物,检疫鉴定效率、准确率大大提升。
监管核查智能化
一直以来,木质包装是国际贸易中林木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重要载体,为了降低传播风险,同时便利货物贸易,我国采纳《国际贸易中的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ISPM15)国际标准,要求木质包装在出境前进行有效除害处理,并加施IPPC专用标识。但在实际贸易中,不按要求检疫处理和加施标识,未获得标识资质,企业伪造、盗用标识以及异地监管脱节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给贸易的相关企业带来损失,也对我国的国际声誉构成影响,检验检疫机构监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解决木质包装标识防伪的世界性难题,南通局迎难而上,历经数年,承担了质检总局、江苏局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创新、引用及改进,终于摸索出一套能适应全球共享需求的即时、快速识别木质包装标识溯源防伪体系。通过集成整合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监测和加施标识管理平台,对每件木质包装加施高防伪性能和唯一防伪码的标签,采集标签分发、配置信息进入木质包装防伪码数据库,再通过手机APP终端进行查询。该体系成功实现了溯源、防伪与核查的即时共享,突破了应用人群和地理区域的限制,初步具备全球共享应用的基础条件,形成了“互联网+核查”的监管体系。
宣传教育立体化
国门生物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检验部门的职责所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更好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南通局不断丰富载体平台,普及国门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倡导社会群众共同维护国门生物安全。
现在,打开南通局新开发的国门生物安全3D展示馆视频,“一厅四馆”主体功能展示区呈现在眼前。“一厅”,即:国门生物安全展示厅;“四馆”,即:数字标本馆、疫情监测馆、检样馆和绩效馆。随着鼠标的移动,参观、访问者如同身临其境,足不出户接受生动的国门生物安全教育。该3D展示技术的运用,成功突破了实体场馆的空间限制,达到了立体、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开创了崭新的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宣传平台。
据南通局动植检专家介绍,这次推出的国门生物安全3D展示馆V1.0版是依托江苏局立项课题研发出来的,在全国出入境动植检系统里尚属首创。目前V1.0版的“一厅四馆”功能建设已基本到位,为下一步V2.0网络升级版及V3.0虚拟现实版的研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将推动“智慧动植检”建设再上新台阶。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