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场准入

辽宁大窑湾检验检疫局推动全国首个国家进口粮食示范港创建纪实

2017年02月06日 08:50 信息来源:http://cngm.cqn.com.cn/html/2017-02/06/content_80157.htm?div=-1

北良港位于大连,处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位置,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粮食仓储和运输专业化港口。近年来,北良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吞吐转运能力,逐渐成为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与此同时,伴随着进口粮食数量的逐年增长,疫情防控风险亦日益凸显。

如何在提高检疫把关效能的同时,促进通关便利化,提升口岸竞争能力,成为检验检疫部门必须应对的重要课题。辽宁大窑湾检验检疫局的着力点是,以创建国家进口粮食示范港为抓手,不断加强和完善进口粮食监管体系。

全程监管保安全

在北良港进口粮食装卸码头,完全看不到传统码头繁忙的作业景象。通过主控室统一调配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现代化运输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生产损耗。然而,这也带来了一定的疫情扩散风险。

“与物流运输的进一步配套,我们实行全面覆盖各环节的监管模式。”大窑湾局副局长马全宇说。

2016年9月9日,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首次采取“互联网+全程监管”模式,一列满载调运进口大豆的专列从北良港发车,前往位于铁岭的粮食深加工企业。通过全封闭的机械化装卸转运体系,采取地理信息平台、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大窑湾局在各关键环节设置视频监控点,掌握现场动态,进行数据跟踪,确保从进口申报、锚地检疫,到装卸、仓储、调运监管全流程监管;利用远程监控、汽车GPS定位,火车车号识别等技术,进口粮食在临港区内调运、汽车调运、火车调运三种调运模式上均做到动态监管和事后追溯;运用无纸化技术,口岸与指运地检验检疫部门之间实现调运信息实时互通。

“互联网+全程监管”模式,不仅丰富和升级了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粮食的监管手段,提高了执法把关能力,而且有效保障了进口粮食按照进口动植物检疫许可证规定流向指定加工厂加工。

关口前移增效能

采访期间,正值一船进口小麦在码头卸运。在作业现场,一台标记为“201S卸船采样系统”的设备引起了记者注意。据介绍,通过这套设备,可实现采样、送样、分样、集样和排料等自动化作业,与传统人工采样方法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样品代表性强等特点。

在提高采样效率的同时,如何加强品质和安全卫生监测,提高检出率,大窑湾局建成了在线实验室,将实验室工作前移到卸粮流水线上,边卸边检,不仅实时掌握卸粮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且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做到检得出、检得快、检得准、管得住。在线实验室运行以来,大窑湾局首次截获4种检疫性杂草,15种非检疫性杂草,平均每船截获的有害生物种类增加5.7种,单船最多增加21种,平均提高检出率20%。在线实验室不仅节省了总体流程时间,同时解决了检验检疫技术人员不足,不能实时监控卸货过程的问题。

“在线实验室的运行,实现了边卸、边检、卸毕、检毕。我们先后发现两个船次进口粮食发热结块情况,分别作出单独卸货处理。”大窑湾局粮谷科科长于敬沂说。

疫情防控零死角

在传统港口卸运粮食过程中,通常作业习惯是将产生的粉尘反流回卸运的粮食中,再装车一起运到加工厂。这一过程,粉尘泄露的不可控导致一定后续疫情泄露风险。

为确保整个进口粮食监管体系零死角,大窑湾局将粉尘无公害处理设备引入北良港粮食装卸作业体系。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通过封闭管道吸入反应塔,进行高温湿热无害化处理。据了解,该套设备全年可收集粉尘600吨至1000吨,完全满足每年100个船次的粉尘无公害处理需要。记者在设备末端的出料口看到,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粉尘,被压缩成褐色颗粒,既杜绝了检疫风险,又可变废为宝,变为饲料添加成分。此外,结合卸粮流程的封闭化改造以及作业区清扫车等配备措施,临港加工厂的下脚料也被纳入无害化处理环节之中。此举不仅降低了卸粮期间疫情在港区扩散风险,而且确保了疫情不会随粮食调运扩散到其他粮食产区和加工区。

目前,国家进口粮食示范港建设项目已通过质检总局评审验收,示范港创建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使大窑湾局实现了对北良港进口粮食的机械化、规范化、信息化、程序化和无害化管理。“未来北良港进口粮食接卸中转量有望由现在的300万吨增加到600万吨,增加中转收入2.4亿元,粮食进口企业可节省成本数千万元,而且可在港口周边形成聚集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马全宇说,“通关时间减半,中转货量翻番,通过示范港的创建,相当于再建了一个北良港。”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