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检验检疫局支持瑞丽水果国检监管区建设成效初显——年带动产值逾15亿元
3月的中缅边境,虽有丝丝寒意,但瑞丽口岸的水果国检监管区内却是热火朝天。每天早上8时,口岸一开“关”,一辆辆满载西瓜等边贸产品的货车便川流而过。据统计,每天有近300车(9000吨)缅甸西瓜从此进境后发往全国各地,高峰期每天达600车(18000吨)。
据云南检验检疫局2016年12月1日发布的消息称,经过3年的建设,瑞丽进口水果国检监管区成效初显:农药残留超标检出降至零批次;单批次查验放行时间缩短至2小时至3小时;年带动产值逾15亿元人民币。
如何加强检验检疫,既快验快放、缩短通关时间,又要确保入境水果质量安全,不携带有害生物入境,是云南局服务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云南局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进口水果监管模式,倾力建设专业化、集约化的水果国检监管区,推动进口水果产业化发展。
“我们一手抓质量提升,一手保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通过建设指定口岸引导产业聚集,以‘两个创新、两个优化、两个机制’为核心,指导瑞丽口岸建成了占地400余亩、年吞吐能力200万吨、总投资逾4亿元的两个水果国检监管区,把检验检疫工作重心前推后移,实现缅甸种植返销水果源头控质量、口岸快验放、场所优监管。”云南局局长田壮说。
“两个创新”提升监管效能
我国是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几年,缅甸向我国出口农产品占其出口额的三分之一,尤其热带水果产业已成为中缅跨境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为促进农业“走出去”,实现境外种植返销水果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云南局着力推行“两个创新”,切实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创新境外预检方式。对“走出去”种植企业开展培训,境外种植基地施行备案管理;开展境外病虫害调查和水源、土壤理化指标监测,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加强病虫害防控和化学投入品使用管理;在缅甸贸易区设立农药残留快速筛查实验室,从源头把控质量安全。
——创新境内监管模式。施行“多条通道通关、场所集中查验”措施,利用电子信息化平台,在口岸入境通道登记后即放行,在国检监管区实施检验检疫,实现口岸“零滞留”和监管区有效监管的有机结合。2016年,云南局检出有害生物27种3303批次,较往年大幅提升;农药残留超标检出从2012年至2014年每年20余批次,降至2015年和2016年的零批次。
“两个优化”加快通关速度
西瓜、芒果等热带水果,由于季节性强、量大、集中、鲜活、易腐烂,所以检验检疫时限和口岸通关时间对贸易成本影响较大。只有减少审批环节,才能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水果市场竞争力。为此,云南局采取“两个优化”,有效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优化技术支持环境。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实验室,在国检监管区配置快检设备,提升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实现快速准确监测;建成两座循环式检疫熏蒸自动处理系统,对检疫不合格的进境水果实施有效除害处理;配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程跟踪监管。
——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和查验流程,扩大单批次审批量限额,将单批次审批量限额由500吨调增至2000吨,延长审批许可证有效期,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至12个月;每批水果的查验放行时间由原来的1天到2天缩短至2小时到3小时,企业因此每年可节省成本数百万元。
“两个机制”推动多元共治
政检搭台,企业唱戏。唯有完备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优化境外和境内贸易环境;唯有职能互补,才能真正推动质量安全多元共治。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指导企业通过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要求种植企业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可溯源体系,促进创建名优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及协会采用电子化手段采集、留存信息,维护企业和消费者权利。
——建立双边合作机制。与缅甸木姐市政府建立定期会晤机制,与农业、商务、海关、卫生、食药监、水果协会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互通互换信息和资料,联合开展水果实蝇监测和农药残留检测培训。
如今,瑞丽口岸已成为我国“缅甸水果”入境的最大陆路口岸,占据全国80%以上的反季节西瓜市场,甚至转销至俄罗斯等国家。2015年,进口量突破60万吨,8年增长6倍,2016年达到63万吨。同时,形成了集物流、包装、交易等多行业要素集聚的水果产业园区,年产值逾15亿元,成为瑞丽外贸支柱产业和中缅跨境农业合作项目“热带水果产业”的成功范例。
3月的中缅边境,虽有丝丝寒意,但瑞丽口岸的水果国检监管区内却是热火朝天。每天早上8时,口岸一开“关”,一辆辆满载西瓜等边贸产品的货车便川流而过。据统计,每天有近300车(9000吨)缅甸西瓜从此进境后发往全国各地,高峰期每天达600车(18000吨)。
据云南检验检疫局2016年12月1日发布的消息称,经过3年的建设,瑞丽进口水果国检监管区成效初显:农药残留超标检出降至零批次;单批次查验放行时间缩短至2小时至3小时;年带动产值逾15亿元人民币。
如何加强检验检疫,既快验快放、缩短通关时间,又要确保入境水果质量安全,不携带有害生物入境,是云南局服务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云南局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进口水果监管模式,倾力建设专业化、集约化的水果国检监管区,推动进口水果产业化发展。
“我们一手抓质量提升,一手保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通过建设指定口岸引导产业聚集,以‘两个创新、两个优化、两个机制’为核心,指导瑞丽口岸建成了占地400余亩、年吞吐能力200万吨、总投资逾4亿元的两个水果国检监管区,把检验检疫工作重心前推后移,实现缅甸种植返销水果源头控质量、口岸快验放、场所优监管。”云南局局长田壮说。
“两个创新”提升监管效能
我国是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几年,缅甸向我国出口农产品占其出口额的三分之一,尤其热带水果产业已成为中缅跨境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为促进农业“走出去”,实现境外种植返销水果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云南局着力推行“两个创新”,切实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创新境外预检方式。对“走出去”种植企业开展培训,境外种植基地施行备案管理;开展境外病虫害调查和水源、土壤理化指标监测,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加强病虫害防控和化学投入品使用管理;在缅甸贸易区设立农药残留快速筛查实验室,从源头把控质量安全。
——创新境内监管模式。施行“多条通道通关、场所集中查验”措施,利用电子信息化平台,在口岸入境通道登记后即放行,在国检监管区实施检验检疫,实现口岸“零滞留”和监管区有效监管的有机结合。2016年,云南局检出有害生物27种3303批次,较往年大幅提升;农药残留超标检出从2012年至2014年每年20余批次,降至2015年和2016年的零批次。
“两个优化”加快通关速度
西瓜、芒果等热带水果,由于季节性强、量大、集中、鲜活、易腐烂,所以检验检疫时限和口岸通关时间对贸易成本影响较大。只有减少审批环节,才能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水果市场竞争力。为此,云南局采取“两个优化”,有效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优化技术支持环境。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实验室,在国检监管区配置快检设备,提升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实现快速准确监测;建成两座循环式检疫熏蒸自动处理系统,对检疫不合格的进境水果实施有效除害处理;配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程跟踪监管。
——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和查验流程,扩大单批次审批量限额,将单批次审批量限额由500吨调增至2000吨,延长审批许可证有效期,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至12个月;每批水果的查验放行时间由原来的1天到2天缩短至2小时到3小时,企业因此每年可节省成本数百万元。
“两个机制”推动多元共治
政检搭台,企业唱戏。唯有完备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优化境外和境内贸易环境;唯有职能互补,才能真正推动质量安全多元共治。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指导企业通过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要求种植企业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可溯源体系,促进创建名优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及协会采用电子化手段采集、留存信息,维护企业和消费者权利。
——建立双边合作机制。与缅甸木姐市政府建立定期会晤机制,与农业、商务、海关、卫生、食药监、水果协会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互通互换信息和资料,联合开展水果实蝇监测和农药残留检测培训。
如今,瑞丽口岸已成为我国“缅甸水果”入境的最大陆路口岸,占据全国80%以上的反季节西瓜市场,甚至转销至俄罗斯等国家。2015年,进口量突破60万吨,8年增长6倍,2016年达到63万吨。同时,形成了集物流、包装、交易等多行业要素集聚的水果产业园区,年产值逾15亿元,成为瑞丽外贸支柱产业和中缅跨境农业合作项目“热带水果产业”的成功范例。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