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场准入

刀刃向内红利向外 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推动“三最”口岸建设

2017年07月13日 09:22 信息来源:http://cngm.cqn.com.cn/html/2017-07/13/content_90558.htm?div=-1

这是一串振奋人心的数字:“精准签证”模式使原产地证书缮制时间缩短80%;进口铜精矿放行周期缩短到7天内,每年为企业带来效益约2千万元;出口食品农产品节省放行等待20余万小时,企业降低成本400多万元;在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应用“中云智慧”旅客携带物一体化智能查验平台,通关能力提升至4000人次/小时;对适载检验鉴定集装箱实施“管放分离、随报随放”模式,集装箱放行周期从2天缩短到2小时……

这是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监管模式改革的成果,也是山东检验检疫局新一届党组力促“速度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好”口岸建设的成效。

“四诊法”:找短补齐

今年,山东局党组提出建设“三最”口岸工作要求,青岛局党组围绕大通关建设明确,从问题着手,补齐短板。

思路一转天地宽。青岛局年初即开展“问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出实招”活动,要求19个处室找准着力点,制定线路图,列出“责任清单”,拿出“时间表”。

该局党组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以“四诊法”把脉全局人员、业务总体情况。“望”其形,宏观把握队伍整体状况;“闻”其声,中观掌控各处室动态;“问”其身,微观了解一线干部职工思想与工作状况;“切”其结,找出症结所在。本着“批次解决、层层推进、有所突破、务求实效”原则,积极解决收集的1 10余个问题。

如:随着法检目录调整和业务改革深化,青岛局部分岗位准入资格存在过多过细问题。为此,该局对工业品业务岗位进行“合、消、留、增”调整。根据岗位性质,对12个岗位进行分类合并,取消3个岗位,由原来的19个减少到现在的7个。从此,岗位内涵由原先的单一商品扩大到整个行业,有利于检验监管模式由“检验”向“监管”转变;形成的大岗位也增进了业务人员轮岗交流,有助于提高监管水平。

互联网+:让通关更便捷

青岛局是山东检验检疫系统的改革试验田,一点一滴的探索都会积水成渊。今年以来,该局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部署,力求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通过e-CIQ主干系统移动客户端,探索实施“互联网+报检”“互联网+查验”等模式。

“互联网+报检”模式,实现企业网上提交备案材料,受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受理情况并完成备案,平均节省0.5个工作日。今年3月以来,共受理新备案申请58家、信息变更申请30家,企业节约时间约350个小时、人力物力成本约1万元。

“互联网+现场查验”模式,通过移动终端将现场情况实时传回本部,针对现场查验情况进行实时音视频交流,实现货物“即验、即放、即发货”。同时,将检验过程的视频等信息上传至云端,并随时调阅还原检验现场,确保数据真实和可追溯。

4月12日,青岛局把e-CIQ从办公室“搬”到检验现场,对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出口比利时的修正笔实施检验,受理、查验、放行等工作一气呵成,既省时又省钱。目前,该模式已延伸至青岛620余家、年出口量达9万多批的出口食品农产品领域。

“三最”口岸:筑巢引凤

5月底,一艘装载1.09万吨铜精矿的货船靠泊青岛大港,该船货主是中国黄金集团旗下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

这是青岛大港公司引入的新客户,也是青岛局实施进口铜精矿检验模式改革以来,首家“央”字号冶炼企业在青岛港卸货。

“‘三最’口岸建设为大港口岸打造了便利通关优质环境,否则我们没办法引入新客户。”青岛大港公司总经理曹方良说。新客户的引入,巩固了青岛大港国内第一铜精矿进口口岸的地位。

青岛局积极通过检企对话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内同类商品最优质口岸。

同时,为正确处理重大疫情和一般疫情的关系,青岛局先后建立了6个动植物检疫鉴定室。昆虫、线虫、杂草等在鉴定室内完成初步鉴定,一般性有害生物可直接出具鉴定报告,流程缩短50%。青岛局具备初筛能力之前,样品只能送实验室检测,即使合格也需5个工作日才能出具结果,现在仅需1个工作日。

青岛局局长苗振国表示:“要按照‘标准再提高、重点再突出、作风再务实’要求,将‘刀刃向内’,主动改革,最大限度提升速度、降低成本、优化服务。”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