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南向新通道 甘肃检验检疫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外经贸发展
7月5日,甘肃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推进中新(中国与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兰州举行,标志着甘肃正式融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建设。
南向通道是指从重庆出发,经广西等沿海、沿边口岸,以公路、铁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连通到新加坡及东盟各国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此次签约,使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甘肃参与到南向通道建设中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为甘肃检验检疫局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舞台。
实现互联互通
兰州地处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陇海、包兰、兰新、兰青、兰成、兰渝6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具有坐中六连、辐射全国的铁路集散优势。
自2014年起,甘肃局大力推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监管区建设,着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2016年12月,在质检总局大力支持下,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批复同意兰州铁路集装箱场站作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兰州作为西北地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今年以来,甘肃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到兰州铁路口岸调研,加强政策技术指导,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今年4月,甘肃局邀请检验检疫系统内专家对兰州铁路口岸两个作业区进行检验检疫预验收,为下一步兰州铁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成功运行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的基础上,甘肃局成立工作组,保障南亚货运班列运行,并与西藏检验检疫局达成通关一体化合作协议,为甘肃始发的南亚班列营造最佳通关环境。2016年5月11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成功首发“兰州号”南亚公铁联运班列,自10月31日起,实现了每周1列的常态化运行,为“中国制造”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的便捷通道。从时效看,南亚公铁联运班列将之前海陆联运的45天缩短至10天;从运输成本看,折合40尺集装箱,海陆联运方式从印度转运至尼泊尔约每箱41600元,从兰州公铁联运至尼泊尔约每箱45370元,较传统海运节省30余天,而每箱差价控制在3000多元,高效便捷的运输优势显而易见。
共享市场资源
甘肃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少,是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和重要的高原夏菜种植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马铃薯和苹果种植面积全国第二。
2016年,南亚地区已成为甘肃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以苹果为例,输往印度的苹果占甘肃出口苹果数量的40.6%,且甘肃苹果还首次实现了对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直接出口。同时,南亚地区的热带水果、印度洋地区质优价廉的水产品对地处内陆的西北地区民众也有着吸引力。两个地区的资源和市场有着强烈的互补性。
为更好地统筹利用好两个地区的市场和资源,在保障“兰州号”南亚公铁联运班列顺利运营的同时,甘肃局积极做好指定口岸建设。2016年,质检总局批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航空口岸进境冰鲜水产品和水果指定口岸4个指定口岸建设,甘肃局全程参与指定口岸的申报、规划论证和设计建设,加强技术指导,4个指定口岸有望在今年年底全部建成,结合甘肃特有的区位优势,有望成为辐射西北地区的东南亚水果、水产品进口分拨中心。
下一步,甘肃局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疫模式,采用国内采购等方式,将国内价格相对低廉的工业品、优质农产品等集结至兰州,直接出口南亚国家,构筑“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节点。
提高通关效率
在建设兰州铁路口岸的过程中,甘肃局就将“运营成本最低、通关速度最快、运行效率最高”的理念融入其中。按照国务院要求和质检总局与海关总署合作备忘录精神,全力推动“三互”大通关合作和“单一窗口”建设,在查验监管基础设施上实现了“四个一”,即关检“一个卡口、一个查验台、一个监控屏、一个申报台”,为创建关检合作示范区奠定了基础。全面实施全国检验检疫一体化和全程无纸化,实现“出口直放、进口直通”“一地施检、全域通关”,实施法定节假日预约报检等便利化措施,通检放行效率提升50%以上。
“感谢检验检疫部门的悉心指导,让我们在基础设施设计建设时就落实了关检合作等先进理念,不仅节约了成本,还通过共享共用提高了运行效率。”兰州国际港务区负责人说。
打通南向新通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甘肃局将积极作为,主动服务,苦练内功,以更开放的思想,更执着的精神,更创新的行动,为“一带一路”建设和甘肃对外开放开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月5日,甘肃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推进中新(中国与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兰州举行,标志着甘肃正式融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建设。
南向通道是指从重庆出发,经广西等沿海、沿边口岸,以公路、铁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连通到新加坡及东盟各国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此次签约,使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甘肃参与到南向通道建设中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为甘肃检验检疫局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舞台。
实现互联互通
兰州地处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陇海、包兰、兰新、兰青、兰成、兰渝6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具有坐中六连、辐射全国的铁路集散优势。
自2014年起,甘肃局大力推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监管区建设,着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2016年12月,在质检总局大力支持下,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批复同意兰州铁路集装箱场站作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兰州作为西北地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今年以来,甘肃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到兰州铁路口岸调研,加强政策技术指导,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今年4月,甘肃局邀请检验检疫系统内专家对兰州铁路口岸两个作业区进行检验检疫预验收,为下一步兰州铁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成功运行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的基础上,甘肃局成立工作组,保障南亚货运班列运行,并与西藏检验检疫局达成通关一体化合作协议,为甘肃始发的南亚班列营造最佳通关环境。2016年5月11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成功首发“兰州号”南亚公铁联运班列,自10月31日起,实现了每周1列的常态化运行,为“中国制造”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的便捷通道。从时效看,南亚公铁联运班列将之前海陆联运的45天缩短至10天;从运输成本看,折合40尺集装箱,海陆联运方式从印度转运至尼泊尔约每箱41600元,从兰州公铁联运至尼泊尔约每箱45370元,较传统海运节省30余天,而每箱差价控制在3000多元,高效便捷的运输优势显而易见。
共享市场资源
甘肃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少,是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和重要的高原夏菜种植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马铃薯和苹果种植面积全国第二。
2016年,南亚地区已成为甘肃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以苹果为例,输往印度的苹果占甘肃出口苹果数量的40.6%,且甘肃苹果还首次实现了对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直接出口。同时,南亚地区的热带水果、印度洋地区质优价廉的水产品对地处内陆的西北地区民众也有着吸引力。两个地区的资源和市场有着强烈的互补性。
为更好地统筹利用好两个地区的市场和资源,在保障“兰州号”南亚公铁联运班列顺利运营的同时,甘肃局积极做好指定口岸建设。2016年,质检总局批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航空口岸进境冰鲜水产品和水果指定口岸4个指定口岸建设,甘肃局全程参与指定口岸的申报、规划论证和设计建设,加强技术指导,4个指定口岸有望在今年年底全部建成,结合甘肃特有的区位优势,有望成为辐射西北地区的东南亚水果、水产品进口分拨中心。
下一步,甘肃局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疫模式,采用国内采购等方式,将国内价格相对低廉的工业品、优质农产品等集结至兰州,直接出口南亚国家,构筑“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节点。
提高通关效率
在建设兰州铁路口岸的过程中,甘肃局就将“运营成本最低、通关速度最快、运行效率最高”的理念融入其中。按照国务院要求和质检总局与海关总署合作备忘录精神,全力推动“三互”大通关合作和“单一窗口”建设,在查验监管基础设施上实现了“四个一”,即关检“一个卡口、一个查验台、一个监控屏、一个申报台”,为创建关检合作示范区奠定了基础。全面实施全国检验检疫一体化和全程无纸化,实现“出口直放、进口直通”“一地施检、全域通关”,实施法定节假日预约报检等便利化措施,通检放行效率提升50%以上。
“感谢检验检疫部门的悉心指导,让我们在基础设施设计建设时就落实了关检合作等先进理念,不仅节约了成本,还通过共享共用提高了运行效率。”兰州国际港务区负责人说。
打通南向新通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甘肃局将积极作为,主动服务,苦练内功,以更开放的思想,更执着的精神,更创新的行动,为“一带一路”建设和甘肃对外开放开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