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窗口”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范围,“机器代替人工”全方位提升查验效能
近日,一批25.5吨、货值8827美元、出口到安哥拉的工业制成品,在河北秦皇岛海关被快速放行。秦皇岛迅嘉国际货代有限公司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完了通关手续。
“以往办理通关事宜,需要分别登录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等部门的管理系统,重复填写各类基础数据,费时费力;现在重复的事项全部减免了,只要登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喝杯茶的工夫,相关工作就轻松完成了,申报效率提高了不少。”迅嘉货代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若干措施。海关总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压缩货物通关时间的任务要求,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细化任务分工,全力帮助企业降低进出口成本,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近年来,海关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努力?获得了什么成果?记者进行了采访。
环节减了,企业成本下降10%以上
目前,由海关总署牵头的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经与10个部委实现了系统对接,功能覆盖国际贸易主要环节,地区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范围。最新统计显示,“单一窗口”主要申报应用率已经由去年的30%提升到70%以上,累计注册用户达到58万余家,总申报业务量超过1.2亿票,已经成为大通关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最主要的平台。
“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单一窗口”将大通关流程由串联改为并联,通过对口岸各部门申报数据及单证进行协调和简化,实现数据一次录入提交,多次共享使用,企业群众办事“只跑一次”。企业还能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相关运输工具、货物通关等状态。
据重庆口岸办测算,通过实施“单一窗口”,水运进出口19个环节优化了8个,优化率42%;抵港到提货时间由平均4天压减为3天,压减率25%;企业成本下降10%以上。
既要“管得住”,又要“通得快”。海关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优化服务。一方面,在口岸上第一时间防控处置安全准入风险;另一方面,实行以事后干预为主的税收征管风险防控模式,实现“管得住”与“通得快”的有机统一。
大连海关结合企业特点和需求,推出“分送集报”“先入区,后报关”等监管新模式。“以前货物到了,往往因为缴税的问题影响物流周转;现在‘先入区,后报关’,进口货物从抵港到抵达工厂只需两个小时,货物流转速度提升了20%以上。”英特尔大连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强了,查验效率成倍提高
在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下沙园区海关监管区域,杭州海关关员郑彬彬和同事拿着一台外观与手机类似的设备,正在对跨境商品实施扫码检查。这个被关员称为“小法宝”的设备,全称是“跨境物联网手持移动设备”。
“有了这个设备,关员在对保税仓库内任意一件跨境商品实施扫码检查时,能迅速获取并核对跨境商品的品名、上架、库存等信息,还可以对存疑的商品当场下达布控查验指令,同步传输到海关作业系统中。”郑彬彬说。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张广志介绍,全国海关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实现智能作业、智能分析、智能服务、智能管理,逐步探索在更多领域实现“机器代替人工”,全方位提升海关查验效能。
洋山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这些港口货运码头成千上万的集装箱彰显了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活力。在这里,海关采用H986高科技查验设备,不经过开箱就可以看到集装箱内装载的货物。人工开箱查验,从掏箱到开拆再到装箱,查验完成一般需要2至4个小时,而H986机检直接扫描集装箱体,完成全部任务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还能发现暗藏于集装箱体、货物内以及运输车辆上的暗格及违禁品,可谓是“火眼金睛”。
在北京首都机场海关快件监管现场,自动化的分拣线在场内环绕,传送带正在忙碌地工作着,上面传送的都是大小不一的快递包裹,这些包裹在通过一个闪着红光的大型自动化扫描仪时,系统自动对运单条码进行智能识别。如果有问题,会通过传送带直接送到海关监管区域,由海关监管人员开包查验;无问题包裹直接通关放行。
“这条机检线设计运转能力为每小时处理1万件,每日15万至20万件包裹。”北京首都机场海关快件监管处负责人说,“从包裹落地到通关放行,整个操作过程原来要花一天时间,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搞定。”
单证少了,货物进出更加方便
6月1日凌晨4时37分,由中外运福建分公司报检、进口价值5.26万元人民币的合金钢板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口岸入境。这是海关总署取消《入/出境货物通关单》后的首批进口货物。
以往,企业进口商品需要分别办理报关、报检手续。其中,企业报检时需要单独填写《入/出境货物通关单》,并据此办理报关手续。6月1日起,海关取消《入/出境货物通关单》。手续环节简化,报关效率提升,企业时间成本减少,平均每批货物可因此节约2至3个小时的通关时间。
今年,海关总署将机构改革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紧密结合,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对机构改革前合计206部规章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通过集中修订84部规章。海关总署和口岸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进出口环节验核的监管证件11月1日前由86种减至48种,并原则上全部实现联网、在通关环节比对核查。
——不再限定企业提交单证的具体形式,不再要求必须提交纸质单证,支持企业通过向海关传输电子数据方式办理有关业务,推动海关全面实现单证电子化和作业无纸化。
——不再要求企业向海关交验单证原件,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海关”一体化办事平台足不出户办理有关业务,将企业“最多跑一次”变为“一次不用跑”。
——全面删除原规章中要求企业提交单证材料的“兜底条款”。确需企业提交的单证材料必须具体列明,提升企业对海关单证要求的可预期性。
海关总署负责人表示,海关将以通关一体化改革统筹海关各项改革,进一步通过机构重组、制度重构、流程再造,改革海关监管管理体制,加快实现口岸通关环节“去繁就简”,充分发挥改革的综合效应,全力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转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30日14版)
近日,一批25.5吨、货值8827美元、出口到安哥拉的工业制成品,在河北秦皇岛海关被快速放行。秦皇岛迅嘉国际货代有限公司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完了通关手续。
“以往办理通关事宜,需要分别登录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等部门的管理系统,重复填写各类基础数据,费时费力;现在重复的事项全部减免了,只要登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喝杯茶的工夫,相关工作就轻松完成了,申报效率提高了不少。”迅嘉货代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若干措施。海关总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压缩货物通关时间的任务要求,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细化任务分工,全力帮助企业降低进出口成本,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近年来,海关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努力?获得了什么成果?记者进行了采访。
环节减了,企业成本下降10%以上
目前,由海关总署牵头的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经与10个部委实现了系统对接,功能覆盖国际贸易主要环节,地区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范围。最新统计显示,“单一窗口”主要申报应用率已经由去年的30%提升到70%以上,累计注册用户达到58万余家,总申报业务量超过1.2亿票,已经成为大通关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最主要的平台。
“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单一窗口”将大通关流程由串联改为并联,通过对口岸各部门申报数据及单证进行协调和简化,实现数据一次录入提交,多次共享使用,企业群众办事“只跑一次”。企业还能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相关运输工具、货物通关等状态。
据重庆口岸办测算,通过实施“单一窗口”,水运进出口19个环节优化了8个,优化率42%;抵港到提货时间由平均4天压减为3天,压减率25%;企业成本下降10%以上。
既要“管得住”,又要“通得快”。海关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优化服务。一方面,在口岸上第一时间防控处置安全准入风险;另一方面,实行以事后干预为主的税收征管风险防控模式,实现“管得住”与“通得快”的有机统一。
大连海关结合企业特点和需求,推出“分送集报”“先入区,后报关”等监管新模式。“以前货物到了,往往因为缴税的问题影响物流周转;现在‘先入区,后报关’,进口货物从抵港到抵达工厂只需两个小时,货物流转速度提升了20%以上。”英特尔大连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强了,查验效率成倍提高
在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下沙园区海关监管区域,杭州海关关员郑彬彬和同事拿着一台外观与手机类似的设备,正在对跨境商品实施扫码检查。这个被关员称为“小法宝”的设备,全称是“跨境物联网手持移动设备”。
“有了这个设备,关员在对保税仓库内任意一件跨境商品实施扫码检查时,能迅速获取并核对跨境商品的品名、上架、库存等信息,还可以对存疑的商品当场下达布控查验指令,同步传输到海关作业系统中。”郑彬彬说。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张广志介绍,全国海关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实现智能作业、智能分析、智能服务、智能管理,逐步探索在更多领域实现“机器代替人工”,全方位提升海关查验效能。
洋山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这些港口货运码头成千上万的集装箱彰显了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活力。在这里,海关采用H986高科技查验设备,不经过开箱就可以看到集装箱内装载的货物。人工开箱查验,从掏箱到开拆再到装箱,查验完成一般需要2至4个小时,而H986机检直接扫描集装箱体,完成全部任务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还能发现暗藏于集装箱体、货物内以及运输车辆上的暗格及违禁品,可谓是“火眼金睛”。
在北京首都机场海关快件监管现场,自动化的分拣线在场内环绕,传送带正在忙碌地工作着,上面传送的都是大小不一的快递包裹,这些包裹在通过一个闪着红光的大型自动化扫描仪时,系统自动对运单条码进行智能识别。如果有问题,会通过传送带直接送到海关监管区域,由海关监管人员开包查验;无问题包裹直接通关放行。
“这条机检线设计运转能力为每小时处理1万件,每日15万至20万件包裹。”北京首都机场海关快件监管处负责人说,“从包裹落地到通关放行,整个操作过程原来要花一天时间,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搞定。”
单证少了,货物进出更加方便
6月1日凌晨4时37分,由中外运福建分公司报检、进口价值5.26万元人民币的合金钢板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口岸入境。这是海关总署取消《入/出境货物通关单》后的首批进口货物。
以往,企业进口商品需要分别办理报关、报检手续。其中,企业报检时需要单独填写《入/出境货物通关单》,并据此办理报关手续。6月1日起,海关取消《入/出境货物通关单》。手续环节简化,报关效率提升,企业时间成本减少,平均每批货物可因此节约2至3个小时的通关时间。
今年,海关总署将机构改革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紧密结合,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对机构改革前合计206部规章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通过集中修订84部规章。海关总署和口岸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进出口环节验核的监管证件11月1日前由86种减至48种,并原则上全部实现联网、在通关环节比对核查。
——不再限定企业提交单证的具体形式,不再要求必须提交纸质单证,支持企业通过向海关传输电子数据方式办理有关业务,推动海关全面实现单证电子化和作业无纸化。
——不再要求企业向海关交验单证原件,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海关”一体化办事平台足不出户办理有关业务,将企业“最多跑一次”变为“一次不用跑”。
——全面删除原规章中要求企业提交单证材料的“兜底条款”。确需企业提交的单证材料必须具体列明,提升企业对海关单证要求的可预期性。
海关总署负责人表示,海关将以通关一体化改革统筹海关各项改革,进一步通过机构重组、制度重构、流程再造,改革海关监管管理体制,加快实现口岸通关环节“去繁就简”,充分发挥改革的综合效应,全力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转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30日14版)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