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权威解析
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整治受关注
◎ 事件回顾
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联合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正式启动全国整治工作;9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全国掀起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热潮。
专家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蓓薇:目前,保健食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虚假宣传、欺诈性营销。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最大受害群体是老年人群。因此,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应主要深入社区,向消费者传递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无治疗疾病功效等常识,帮助老年人学会辨别虚假宣传、洗脑式营销。同时,建议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保健食品的科技投入,使之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具原始创新特征的重要领域。
普洱茶“致癌”引争议
◎ 事件回顾
2017年8月,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引发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关注和担忧。文章认为普洱茶中有各种霉菌,其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毒素。随后,多位业内专家针对该事件予以辟谣。
专家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宗懋: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风险可控,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在极端保守的假设下(假设我国所有人群都是普洱茶高消费人群,且饮用的普洱茶都被黄曲霉毒素高度污染,浸出率极高),1000万人中只有3.2万人可能被诱发癌症,可以说,饮用普洱茶发生黄曲霉毒素引发癌症的风险极低。建议普洱茶生产经营企业强化风险管理,科学仓储;消费者选购普洱茶时,要多看一看、闻一闻,如果纸包上有水渍,茶饼明显发霉(比如起白霜、有霉点)或味道不好时就不要购买。
学术探讨不应耸人听闻,而是应保持严谨态度,对有争议信息的发布应有基本的学术界共识,避免造成社会恐慌。
法国奶粉疑似感染沙门氏菌
◎ 事件回顾
法国卫生部于2017年12月2日发布公告,因疑似感染沙门氏菌,有关部门紧急召回由法国乳品巨头兰特黎斯(LACTALIS)集团生产的12批婴幼儿配方乳粉(1段),召回范围包括法国、英国、中国、巴基斯坦、苏丹等国家和地区,该事件引起社会广泛热议。据了解,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暂停兰特黎斯旗下喜丽雅的在华注册资质。目前,该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中。
专家解读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一般来讲,食物中沙门氏菌量达到105~108CFU/克(菌落形成单位)时才会引起中毒。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资料显示,在按照良好生产操作规范生产的奶粉中,可监测到的沙门氏菌微乎其微。因此,奶粉生产企业必须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严格按照限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生产,降低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同时,应健全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及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形成食品召回的有力监督机制,使食品召回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此外,还应通过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对奶粉冲调人员和婴幼儿喂食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中式咸鱼陷“致癌”风波
◎ 事件回顾
2017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网站发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列表。其中,中式咸鱼位列1类致癌物清单中。名单一经发布,引发社会广泛传播,人们将广东和广西地区鼻咽癌高发与该地区人群长期食用中式咸鱼“画上等号”。
专家解读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致癌物等级”与致癌风险大小无关,1类致癌物只是表明有充足的基于人群流行病学证据或足够的机制性证据,但证据强度和致癌能力不存在必然联系。而且癌症诱发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就鼻咽癌而言,特定人群如广东、广西人因遗传因素对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具有易感性,也是鼻咽癌高发的重要原因。
对于咸鱼、烧烤、槟榔等1类致癌物,应采取少食用原则,提倡食用新鲜的鱼及豆制品,且要明白消费、合理烹饪。
无矾油条铝超标引关注
◎ 事件回顾
2017年12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在对上海市油条展开的抽检中,发现成山路一家“网红”餐饮店油条铝超标9倍。
专家解读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无矾油条不等于无铝油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含铝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又名钾明矾、铵明矾)可以在油条等油炸面制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但要求铝的残留量≤100毫克/千克(干样品,以铝计)。只要按照国家标准添加,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膳食中铝的摄入风险,通过平衡膳食控制含铝食品的过量摄入。
“挂面可燃”属于谣言翻新
◎ 事件回顾
2017年,有关挂面可燃的谣言再次翻新复出,并将“挂面可燃”归咎为“添加了塑料”等非法物质,或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
专家解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不仅是挂面,饼干、薯片也能燃烧。原因在于挂面是以植物性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饼干和薯片是在植物性淀粉的基础上添加油脂而成,都属于干燥可燃物质。因此,挂面、饼干在空气中燃烧并不奇怪。
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热点舆情监测,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对违反规定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的行为,应依法处罚。同时,消费者应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相关食品,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整治受关注
◎ 事件回顾
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联合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正式启动全国整治工作;9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全国掀起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热潮。
专家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蓓薇:目前,保健食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虚假宣传、欺诈性营销。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最大受害群体是老年人群。因此,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应主要深入社区,向消费者传递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无治疗疾病功效等常识,帮助老年人学会辨别虚假宣传、洗脑式营销。同时,建议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保健食品的科技投入,使之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具原始创新特征的重要领域。
普洱茶“致癌”引争议
◎ 事件回顾
2017年8月,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引发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关注和担忧。文章认为普洱茶中有各种霉菌,其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毒素。随后,多位业内专家针对该事件予以辟谣。
专家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宗懋: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风险可控,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在极端保守的假设下(假设我国所有人群都是普洱茶高消费人群,且饮用的普洱茶都被黄曲霉毒素高度污染,浸出率极高),1000万人中只有3.2万人可能被诱发癌症,可以说,饮用普洱茶发生黄曲霉毒素引发癌症的风险极低。建议普洱茶生产经营企业强化风险管理,科学仓储;消费者选购普洱茶时,要多看一看、闻一闻,如果纸包上有水渍,茶饼明显发霉(比如起白霜、有霉点)或味道不好时就不要购买。
学术探讨不应耸人听闻,而是应保持严谨态度,对有争议信息的发布应有基本的学术界共识,避免造成社会恐慌。
法国奶粉疑似感染沙门氏菌
◎ 事件回顾
法国卫生部于2017年12月2日发布公告,因疑似感染沙门氏菌,有关部门紧急召回由法国乳品巨头兰特黎斯(LACTALIS)集团生产的12批婴幼儿配方乳粉(1段),召回范围包括法国、英国、中国、巴基斯坦、苏丹等国家和地区,该事件引起社会广泛热议。据了解,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暂停兰特黎斯旗下喜丽雅的在华注册资质。目前,该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中。
专家解读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一般来讲,食物中沙门氏菌量达到105~108CFU/克(菌落形成单位)时才会引起中毒。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资料显示,在按照良好生产操作规范生产的奶粉中,可监测到的沙门氏菌微乎其微。因此,奶粉生产企业必须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严格按照限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生产,降低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同时,应健全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及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形成食品召回的有力监督机制,使食品召回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此外,还应通过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对奶粉冲调人员和婴幼儿喂食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中式咸鱼陷“致癌”风波
◎ 事件回顾
2017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网站发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列表。其中,中式咸鱼位列1类致癌物清单中。名单一经发布,引发社会广泛传播,人们将广东和广西地区鼻咽癌高发与该地区人群长期食用中式咸鱼“画上等号”。
专家解读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致癌物等级”与致癌风险大小无关,1类致癌物只是表明有充足的基于人群流行病学证据或足够的机制性证据,但证据强度和致癌能力不存在必然联系。而且癌症诱发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就鼻咽癌而言,特定人群如广东、广西人因遗传因素对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具有易感性,也是鼻咽癌高发的重要原因。
对于咸鱼、烧烤、槟榔等1类致癌物,应采取少食用原则,提倡食用新鲜的鱼及豆制品,且要明白消费、合理烹饪。
无矾油条铝超标引关注
◎ 事件回顾
2017年12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在对上海市油条展开的抽检中,发现成山路一家“网红”餐饮店油条铝超标9倍。
专家解读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无矾油条不等于无铝油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含铝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又名钾明矾、铵明矾)可以在油条等油炸面制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但要求铝的残留量≤100毫克/千克(干样品,以铝计)。只要按照国家标准添加,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膳食中铝的摄入风险,通过平衡膳食控制含铝食品的过量摄入。
“挂面可燃”属于谣言翻新
◎ 事件回顾
2017年,有关挂面可燃的谣言再次翻新复出,并将“挂面可燃”归咎为“添加了塑料”等非法物质,或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
专家解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不仅是挂面,饼干、薯片也能燃烧。原因在于挂面是以植物性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饼干和薯片是在植物性淀粉的基础上添加油脂而成,都属于干燥可燃物质。因此,挂面、饼干在空气中燃烧并不奇怪。
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热点舆情监测,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对违反规定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的行为,应依法处罚。同时,消费者应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相关食品,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 远离直播间“赌石”和“洗金”(2023-11-11)
- 1个批号产了多个“娃”化妆品“一号多用”忽悠消费者(2023-11-06)
- 山东:持续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2023-09-07)
- 天津:“刷单炒信”虚假广告成为焦点(2023-09-07)
- 网红奶茶“鹿角巷”回应7000多家山寨店:商标注册时被假店钻了法律空档(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