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315资讯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下月实施,六大亮点维权必读

2017年06月30日 11:46 信息来源:http://xiaofei.nen.com.cn/system/2017/06/30/019945305.shtml

交汇点讯办理美容卡、理发卡,充了钱,老板跑路了,怎么办?个体工商户行政处罚,罚完就没事儿了?交汇点记者29日从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了解到,《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共八章69条,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对消费活动中的老大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新的消费维权热点进行了回应,制定了很多创新性条款。其中,将经营者发行预付卡后“卷款跑路”的情形定性为“欺诈”行为;在预付式消费、会议推介领域引入“冷静期”制度。此外,《条例》还要求江苏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统一、独立的消费者投诉举报受理、处置信息平台,并提出将个体工商户的行政处罚信息纳入个体工商户业主的个人信用档案等创设性规定。

【亮点一】谎报用工用料等行为明确定义为“欺诈”

江苏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分局副局长赵荣霞介绍说,消费侵权问题花样繁多,特别是服务行业,问题较多且维权较难。交汇点记者注意到,《条例》针对洗染服务、美容美发服务、住宅装饰装修服务、修理加工、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营利性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金融服务等10个热点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经常出现的典型消费侵权行为列举了负面清单。

同时,把服务行业中的两种典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明确列为“欺诈”情形:一是为消费者提供修理、加工、安装、装饰装修等服务时谎报用工用料,损坏、偷换零部件或者材料,使用不合格或者与约定不相符的零部件或者材料,更换不需要更换的零部件,或者偷工减料、加收费用的行为;二是从事职业介绍、婚姻介绍、房屋租售、出境出国、家政服务等中介服务时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采取欺骗、恶意串通等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亮点二】非法收集、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或将处罚50万

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条例》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添加“防护网”。《条例》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消费者明确要求经营者删除、修改其个人信息的,经营者应当予以删除、修改。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消费者明确拒绝的,经营者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同时,《条例》规定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和管理制度,并制订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此外,《条例》还规定经营者如有非法收集、买卖、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由工商等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万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亮点三】网购消费者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

针对网购带来的维权难问题,《条例》不但规定了采用网络、电视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履行信息核验、实情告知等义务,而且要求非现场购物平台经营者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建立先行赔付制度。

同时,非现场购物消费者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的权利。《条例》明确了非现场购物“七日无理由退货”商品的“完好”标准:保持原有品质、功能,商品的配件、商标标识、使用说明书等齐全。同时指出,消费者基于查验需要打开商品包装,或者为确认商品的品质、功能而进行合理的调试,不影响商品的完好。

【亮点四】对发放预付卡经营者的违规行为打出“组合拳”

办卡容易退卡难,办卡后商品或服务质量下降,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针对预付式消费问题频发的情况,《条例》打出了“组合拳”,规定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与消费者明确约定各项责任与权利,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应当作出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防止经营者以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条例》规定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五千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一千元,预付卡不得设定有效期。消费者有权自付款之日起十五日内无理由要求退款。因经营者原因导致合同解除的,未消费的,应当全额退款并承担预付款的利息;已经消费的,按照原约定的优惠方案扣除已经消费的金额,予以退款。

【亮点五】对各类“消费欺诈”行为列出负面清单

《条例》对消费领域常见的典型欺诈行为进行了列举,规定了七种“确定”欺诈行为,经营者只要有其中的某种行为,即可认定其为消费欺诈行为;列举了六种“推定”欺诈行为,经营者有列举的行为而又无法自证清白,则认定其具有消费欺诈行为。此外,针对突出问题,《条例》专门将发卡经营者“关门跑路”的情形,定性为“欺诈”行为。

在处罚方面,有关行政部门可以依照新《消法》第五十六条进行处罚,即: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亮点六】向欺骗老人的不法经营者“亮剑”

近年来,很多不法经营者打着卖保健品、医疗器械的旗号,盯上了老年人的养老钱。针对这种情况,《条例》从三个方面进行应对:《条例》将经营者惯用的“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误导消费者”,故意“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等行为,明确为“欺诈”行为,加大了惩处力度。

同时,《条例》参照对非现场购物消费者的保护,引进了“冷静期”制度,消费者拥有“后悔权”,可以在7日内无因、单方解除合同。要求经营者履行真实信息告知、7日无理由退货的义务,对根据性质不宜退货的商品,进行“一对一”的提示与确认。

此外,《条例》还对消费争议中的鉴定难、检测难提出解决方案。在维权方面,为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新形势,方便消费者表达诉求,《条例》规定,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消费维权统筹协调机制,组织建立统一、独立的消费者维权网络平台,督促各有关行政部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及时处理消费争议。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