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餐饮商家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
【导读】餐饮业新规本月起实施, 推翻“最低消费”终于有规可依,但实施起来还需细则撑腰;上海、四川、陕西多地餐馆调料检出罂粟壳,消费者长期食用易上瘾有害健康,食品监管漏洞大;调查显示,62%的手机流量费用被APP广告插件偷吃 ,而消费者没有维权途径,行业乱象凸显。
上海、四川、陕西多地餐馆调料检出罂粟壳,“给力”的味道竟然是鸦片。
听众朋友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会,在餐馆食用某种火锅、烤鱼、小龙虾或者擀面皮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有没有一家饭店,你经常光顾,隔了一段时间不去就想得慌?你肯定想不到,食物里这些“给力”的味道,有可能是因为被添加了特殊的香料--罂粟壳。
我们都知道,罂粟是提炼鸦片等毒品的原料,罂粟壳中含有吗啡等物质,非法种植买卖以及在食品中添加在我国都被明令禁止。但是这段时间,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上海、四川、陕西、福建等地都相继曝出“把罂粟壳作为调味品”事件
在陕西延安、榆林、宝鸡等地的面皮、羊杂汤等风味小吃中,近日先后检测出了罂粟壳成分。一些消费者吃完后,在毒品尿检中查出呈阳性。在上海嘉定区的小艾龙虾店里,店员也在用于加工小龙虾的原料中,添加了罂粟壳。
消费者:老板说他说不要紧没事的,这个是抽过脂的,就是人家已经把稀释过了,所以我没太在意这个问题。
经济之声:记者在一家福州一家调味品店里看到类似罂粟粉和一款名为蟾蜍香膏的产品,老板说在福州用这些产品的商家可以说数不胜数。
老板:我们这里有效果比其他家好,就像烤鱼店没有一家不用这个东西了。
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似乎已经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一种潜规则,怎么来看这种潜规则?为什么这种行为会屡禁不止呢?
这些罂粟壳从何而来?除了部分调料店公开售卖,其实在互联网上,罂粟壳的销售市场也已经形成。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罂粟壳曾化名“米壳”在网上销售,现在商家多用“缨粟增香粉”、“樱粟回味粉”、“樱酥”等同音字作掩饰,有的商家还直接把罂粟的图片放在页面上,配上“点滴悠香”、“忘不了”、“回味”等文字进行销售。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朱巍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胡钢律师就此解读:
经济之声:刚才我们的记者从一家店了解到罂粟粉也是非常普遍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相信大家可能也听说过。
朱巍:这个确实很可怕,我们国家食品药品法律中明文规定罂粟是非法添加剂,我觉得这些商家丧尽天良,我以前听说过,以为是道听途说,以为是谣言。
经济之声:这种做法会不会涉及到刑法?
朱巍:引诱他人吸食毒品罪,绝对没有说到底用量多少,一毫克,只要你有这个目的,只要你有这个行为,不管它的效果,都要定罪量刑的。
经济之声:胡钢律师刚才谈到这个确实不应该做的,但是好像在食品行业中还是比较普遍的,为什么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么大?
胡钢:首先还是餐饮界竞争激烈,这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另外,部分商家可能是为了迎合部分食客的特殊需求,利用这种方法拉拢消费者,这种方法是一种血腥的手段,是一种无耻的手段,当然也是违法的手段,证据充分的话很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导读】餐饮业新规本月起实施, 推翻“最低消费”终于有规可依,但实施起来还需细则撑腰;上海、四川、陕西多地餐馆调料检出罂粟壳,消费者长期食用易上瘾有害健康,食品监管漏洞大;调查显示,62%的手机流量费用被APP广告插件偷吃 ,而消费者没有维权途径,行业乱象凸显。
上海、四川、陕西多地餐馆调料检出罂粟壳,“给力”的味道竟然是鸦片。
听众朋友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会,在餐馆食用某种火锅、烤鱼、小龙虾或者擀面皮的时候,觉得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有没有一家饭店,你经常光顾,隔了一段时间不去就想得慌?你肯定想不到,食物里这些“给力”的味道,有可能是因为被添加了特殊的香料--罂粟壳。
我们都知道,罂粟是提炼鸦片等毒品的原料,罂粟壳中含有吗啡等物质,非法种植买卖以及在食品中添加在我国都被明令禁止。但是这段时间,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上海、四川、陕西、福建等地都相继曝出“把罂粟壳作为调味品”事件
在陕西延安、榆林、宝鸡等地的面皮、羊杂汤等风味小吃中,近日先后检测出了罂粟壳成分。一些消费者吃完后,在毒品尿检中查出呈阳性。在上海嘉定区的小艾龙虾店里,店员也在用于加工小龙虾的原料中,添加了罂粟壳。
消费者:老板说他说不要紧没事的,这个是抽过脂的,就是人家已经把稀释过了,所以我没太在意这个问题。
经济之声:记者在一家福州一家调味品店里看到类似罂粟粉和一款名为蟾蜍香膏的产品,老板说在福州用这些产品的商家可以说数不胜数。
老板:我们这里有效果比其他家好,就像烤鱼店没有一家不用这个东西了。
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似乎已经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一种潜规则,怎么来看这种潜规则?为什么这种行为会屡禁不止呢?
这些罂粟壳从何而来?除了部分调料店公开售卖,其实在互联网上,罂粟壳的销售市场也已经形成。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罂粟壳曾化名“米壳”在网上销售,现在商家多用“缨粟增香粉”、“樱粟回味粉”、“樱酥”等同音字作掩饰,有的商家还直接把罂粟的图片放在页面上,配上“点滴悠香”、“忘不了”、“回味”等文字进行销售。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朱巍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胡钢律师就此解读:
经济之声:刚才我们的记者从一家店了解到罂粟粉也是非常普遍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相信大家可能也听说过。
朱巍:这个确实很可怕,我们国家食品药品法律中明文规定罂粟是非法添加剂,我觉得这些商家丧尽天良,我以前听说过,以为是道听途说,以为是谣言。
经济之声:这种做法会不会涉及到刑法?
朱巍:引诱他人吸食毒品罪,绝对没有说到底用量多少,一毫克,只要你有这个目的,只要你有这个行为,不管它的效果,都要定罪量刑的。
经济之声:胡钢律师刚才谈到这个确实不应该做的,但是好像在食品行业中还是比较普遍的,为什么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这么大?
胡钢:首先还是餐饮界竞争激烈,这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另外,部分商家可能是为了迎合部分食客的特殊需求,利用这种方法拉拢消费者,这种方法是一种血腥的手段,是一种无耻的手段,当然也是违法的手段,证据充分的话很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 广东省消委会提起的“公益诉讼+集体诉讼”胜诉 权益受损消费者获三倍赔偿(2024-09-05)
- 3•15金秋购物节公益活动将于9月10日举办(2024-09-04)
- 津冀联手斩断体育用品侵权链条(2024-08-15)
- 合力遏制“照搬式”盗图盗视频侵权(2024-08-15)
- 赠品免费不免责任经营者义务推不脱(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