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天315

储户存钱遭诱导误买保险 银行职员谎称随时可取

2014年05月19日 13:56 信息来源:http://finance.cnr.cn/315/gz/201405/t20140519_515542748.shtml

消费者去银行办理存钱业务,在大厅遇到业务员推荐理财方法。稀里糊涂几万元投资进去,保本保息的好事,真相竟是保险产品。想要取回本钱,还要另附手续费和违约金。

案例一:不识字农民被诱导购买保险 涉事银行推卸责任

四川的谢女士是一个本本分分不识字的农民,2010年的一天,买完种子和化肥之后还剩下一些钱,她就到当地的农村商业银行去存钱。就在银行办事大厅,一个姓黄的工作人员殷勤的迎上来,向谢女士推荐了一种理财的方法。一年存一万元,3年后就能每年得到15%的利息,谢女士一共存进3万块。

三年时间里,这名姓黄的工作人员每年都催促谢女士再存一万元。谢女士心里犯起了嘀咕,按说到银行存钱本来是有多少存多少,全凭自己意愿,怎么还要求她必须存一万元呢?而且钱不是存进银行,分红也不是从银行取,这让谢女士感到很害怕。

不识字的谢女士这才委托朋友帮他看了银行工作人员当时给她的合同。原来她买的是一份太平洋人寿保险,是保险公司在银行的一项代理业务,合同中根本没说3年返还利息,而是需要连续十年存入保费。

谢女士的朋友向记者介绍,谢女士的保险单上条条款款都是保险公司的免责说明。保险合同上面的确有谢女士歪歪扭扭的签字。另外,还有一张退保单。为什么谢女士又会被退保呢?她回忆,姓黄的工作人员在去年又向她要一万元的时候,她没有交。没过几天,就给了她一张退保单。当然,也是在谢女士完全糊涂的情况下。在这三年内谢女士虽然领到了1000多元的分红,但她现在想要拿到三万元本金的话,就要承担违约赔偿,只能拿回2万4000元。

现在,谢女士当时存钱的银行已经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稀里糊涂买了保险,又稀里糊涂退了保,谢女士损失的钱究竟谁来负责依然没有结果。

案例二:银行职员诱导顾客买终身保险 谎称随时可取

和谢女士有相同遭遇的是沈阳的一位王女士。王女士到沈阳一家商业银行去存钱。银行大厅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主动推荐理财方法。工作人员对王女士说,这种感觉理财方法利息高,还有分红,五年交费期满后,第六年随时取,而且头五年也随时可取,和银行存钱一模一样。

王女士告诉记者,她认为银行不可能骗人,没多想,也没仔细看,就签了字。回家一看才发现是保险,而且是终身保险,不能随时取出。后来,王女士打电话给工作人员,咨询什么时候能把钱全额取出,能获得多少利息和分红,工作人员告知钱不能取出来,只能每两年返还1000余元的利息和红利,如果王女士要取回自己的本金,保险公司要扣掉6000元的手续费。

王女士已经向保监局投诉电话进行举报,保监局回应将关注这件事情。在记者向保监会投诉电话咨询时,工作人员提醒,当消费者遇到这类事情,要首先与保险公司协商,如果认为保险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可以拨打12378热线。

工作人员还透露,如果银行职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隐瞒或欺骗行为,保监局都会记录在案并做相应的处理。

专家:银行无须对消费者负责 类似情况或再发生

据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裘叶介绍,按照规定,商业银行是允许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但销售人员必须是银行职员,而非保险公司职员。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隐瞒或欺骗的行为,销售人员就违反了《保险法》的规定,我国《保险法》第116条规定,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允许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也不可对投保人隐瞒保险合同的重要情况。另外,在银监会、保监会出台的一系列通知规定也是明确强调了不允许有隐瞒和欺骗的行为。如果违反规定,消费者可以主张合同的变更或撤销。

经济之声评论包华认为,银行的工作人员在使用自己的特殊的身份来进行相应的误导是非常不恰当的,对于广大公众而言,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都很高,金融产品相对复杂,很多的储户或者投资人都愿意相信银行工作人员作为专业人士给出的专业意见。保险是个人理财的一个选择,但是保险产品是否存在风险?这个风险投资人是否了解、是否愿意承担的?银行的工作人员应该如实告知,如果没有,就属于误导。

消费者去银行大厅办理存款业务过程中,由银行人员和保险公司人员共同推荐保险产品,权益受到损害时,银行是否需要负责?裘叶认为,商业银行只是代理人的角色,但实际是与消费者发生保险公司关系的是保险公司,如果一旦消费者对保险合同发生争议,应当是直接找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承担责任以后,再找商业银行,双方之间进行责任的划分,和消费者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包华认为,很多外资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和消费者或储户进行风险方面的告知时,都会有录音,而国内的银行并不具有这个服务,如果银行的工作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情况还会发生,投资人还会买到自己不需要的保险产品。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