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诈骗:如何让爷爷奶奶不上当
保健品诈骗往往瞄准老年人,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侵害到了老年人的财产权益。为有效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财产权益,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认清典型诈骗手段的平台,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爷爷奶奶别上当”老年人防诈骗公众号对保健品诈骗进行了调查研究。
保健品诈骗有哪些危害
保健品是一种特定的食品种类,通常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和改善体质等作用。但是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
保健品诈骗是指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健康讲座、亲情营销、网络营销、上门推销等手段,诱骗、欺诈、哄卖甚至强卖给消费者假冒伪劣保健品、夸大药效的保健品或者高价保健品等,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
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50%以上,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购买的比例达到了近40%。可见,老年人对保健品的需求很大,不少诈骗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对老年人实施诈骗。
保健品诈骗的严重性在于,该类诈骗不仅卷走老年人一辈子的积蓄,而且他们推销的假冒伪劣产品还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如何才能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有必要了解保健品典型诈骗手段和典型诈骗案例。
保健品诈骗的常见手段
一些人打着“送鸡蛋”或者其他小礼品等小恩小惠的旗号,引诱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这类诈骗主要利用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骗子一般会在小区、公园门口打着“买保健品送食品、生活用品”的旗号,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老年人不知道的是,这些赠送的食品、生活用品很多也是“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对身体有害。
还有一些诈骗人员利用老年人自己独居,缺少亲人陪伴,内心空虚寂寞的心理。诈骗人员到家对老年人进行专访,像对待亲爹亲妈一样打“亲情牌”。这样一来,老年人更容易心甘情愿掏出钱来买产品。
此外,一些诈骗分子会安排一些老年人(托儿)现身说法。这些托儿会先描述自己吃保健品前缠人的病痛症状,再夸某保健品效果确实特别好,服用完后原来的不适感一扫而空。最后,托儿还会鼓动说现在有惠民优惠或让利活动,不买就吃亏。老年人看到同龄人“真实”的服用体验后,很容易上当。
不仅如此,一些诈骗分子一般还喜欢夸大保健功能、扩大产品疗效,宣称“包治百病,立马见效”,引诱老年人购买。但我国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仅仅包括增强免疫力、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改善睡眠、减肥等27项,对于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以及改善记忆力等只有辅助作用,并不能代替相应的药物。
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退还保健品受骗金额为由实施诈骗行为。他们打着国家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老年人一听是国家机关,就放松了警惕,轻易交出钱财。2019年1月8日,82岁的秦某就上当了。当天,秦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给他退还保健品费用的电话。对方向其询问了受骗情况,称先退还50万元,但秦某需交5万元现金手续费。随后,秦某将现金交与对方,但未收到退款。一个月后,胡某也陷入类似骗局,胡某及时报案。警方根据线索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经查,诈骗金额达23万余元,被害人数为5人。
本案经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理认为,犯罪嫌疑人因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退保健品费用为由,骗取手续费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而秦某等人不仅上当受骗而且选择沉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老年人的防骗意识薄弱,他们的信息闭塞,容易被新式多样化的诈骗手段蒙蔽双眼;第二,老年人爱面子,怕被同龄人嘲笑,也怕子女们知道后指责他们,所以自我安慰为“破财免灾”;第三,儿女们在知道父母被骗后,为了让他们舒心、安心,也会选择用金钱解决问题,自掏腰包,草草了事。
当然,一些诈骗分子还会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行骗。2019年9月,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百邦牌胶囊”保健品诈骗案件。在该案中,李某以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北京天康通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依托,伙同杨某等14人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丰台区等地引诱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免费健康咨询”活动,之后将“百邦牌天元胶囊”和“百邦牌银杏丹葛胶囊”两种保健品虚构为大医院、名医参与研制的新型药品,短期内能溶栓治愈心脑血管疾病的事实。同时虚构贾某、张某、苏某为知名医院专家的事实,获取被害人信任。最后通过销售人员一对一关怀服务,将保健品高价销售给被害人。经查,被告人李某等人通过上述方式,共骗取翟某等124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93万余元。
本案中,诈骗分子综合运用诈骗手段,首先以免费健康讲座引人上钩,再以将保健品虚构成特效药为噱头,最后上门关怀服务,把老年人骗得团团转。依照刑法第266条规定,该行为构成诈骗罪。因为他们诈骗公私财产,达到“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50万元,诈骗行为严重的被告人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另外,他们的诈骗行为符合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丧失劳动能力人财物的情节,法院可以酌情从严处罚。
本案经石景山区法院宣判,以诈骗罪对15人犯罪团伙进行一审宣判,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至十二年不等的刑罚,对其中两名被告人适用缓刑,并处罚金2万元至12万元不等。
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保健品诈骗手段的形式丰富,变化多端,而老年人因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方面机能都有所下降,不能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因此,做好防骗工作对于预防老年人保健品诈骗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提高防骗意识是关键。老年人要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作用与功效、要多和子女沟通交流、要相信科学,有病及时就医。购买保健品通过正规渠道,比如一些大的药店、品牌保健品官方旗舰店等。要注意看有无卫生部的“小蓝帽”或GMP认证标志。前者是消费者辨认区分真假保健品的特制标志,后者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医药企业良好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规范,是我国药品和保健品生产的强制项目。
其次,子女要做到多多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不给骗子打“亲情牌”的机会。要有意识地给父母打好预防针,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告诉父母一些有关于保健品诈骗的新闻报道,做好对父母的防骗教育,防患于未然。要帮助自己的父母学习一些简单电子设备和软件的基本使用,以拓宽老年人获取资讯新闻的途径。
再次,社区等公共场所应做好防骗宣传工作。在公园等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地方,悬挂防诈骗宣传语、设立防诈骗宣传栏。另外,社区应多为老年人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社区、街道的安保人员要加大日常巡逻力度,提高门禁水平,以保证社区、街道有良好的治安秩序。
最后,相关机关应该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规范生产经营者的市场行为,保障保健品市场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相关食品药品管理机关应该落实好“四个最严”,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并制作一些相关宣传手册,分发给大众群体,做好该方面的引领工作。(来源:检察日报 丁钰 李彤)
保健品诈骗往往瞄准老年人,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侵害到了老年人的财产权益。为有效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财产权益,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认清典型诈骗手段的平台,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爷爷奶奶别上当”老年人防诈骗公众号对保健品诈骗进行了调查研究。
保健品诈骗有哪些危害
保健品是一种特定的食品种类,通常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和改善体质等作用。但是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
保健品诈骗是指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健康讲座、亲情营销、网络营销、上门推销等手段,诱骗、欺诈、哄卖甚至强卖给消费者假冒伪劣保健品、夸大药效的保健品或者高价保健品等,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
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50%以上,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购买的比例达到了近40%。可见,老年人对保健品的需求很大,不少诈骗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对老年人实施诈骗。
保健品诈骗的严重性在于,该类诈骗不仅卷走老年人一辈子的积蓄,而且他们推销的假冒伪劣产品还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如何才能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有必要了解保健品典型诈骗手段和典型诈骗案例。
保健品诈骗的常见手段
一些人打着“送鸡蛋”或者其他小礼品等小恩小惠的旗号,引诱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这类诈骗主要利用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骗子一般会在小区、公园门口打着“买保健品送食品、生活用品”的旗号,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老年人不知道的是,这些赠送的食品、生活用品很多也是“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对身体有害。
还有一些诈骗人员利用老年人自己独居,缺少亲人陪伴,内心空虚寂寞的心理。诈骗人员到家对老年人进行专访,像对待亲爹亲妈一样打“亲情牌”。这样一来,老年人更容易心甘情愿掏出钱来买产品。
此外,一些诈骗分子会安排一些老年人(托儿)现身说法。这些托儿会先描述自己吃保健品前缠人的病痛症状,再夸某保健品效果确实特别好,服用完后原来的不适感一扫而空。最后,托儿还会鼓动说现在有惠民优惠或让利活动,不买就吃亏。老年人看到同龄人“真实”的服用体验后,很容易上当。
不仅如此,一些诈骗分子一般还喜欢夸大保健功能、扩大产品疗效,宣称“包治百病,立马见效”,引诱老年人购买。但我国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仅仅包括增强免疫力、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改善睡眠、减肥等27项,对于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以及改善记忆力等只有辅助作用,并不能代替相应的药物。
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退还保健品受骗金额为由实施诈骗行为。他们打着国家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老年人一听是国家机关,就放松了警惕,轻易交出钱财。2019年1月8日,82岁的秦某就上当了。当天,秦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给他退还保健品费用的电话。对方向其询问了受骗情况,称先退还50万元,但秦某需交5万元现金手续费。随后,秦某将现金交与对方,但未收到退款。一个月后,胡某也陷入类似骗局,胡某及时报案。警方根据线索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经查,诈骗金额达23万余元,被害人数为5人。
本案经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理认为,犯罪嫌疑人因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退保健品费用为由,骗取手续费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而秦某等人不仅上当受骗而且选择沉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老年人的防骗意识薄弱,他们的信息闭塞,容易被新式多样化的诈骗手段蒙蔽双眼;第二,老年人爱面子,怕被同龄人嘲笑,也怕子女们知道后指责他们,所以自我安慰为“破财免灾”;第三,儿女们在知道父母被骗后,为了让他们舒心、安心,也会选择用金钱解决问题,自掏腰包,草草了事。
当然,一些诈骗分子还会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行骗。2019年9月,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就审理了一起“百邦牌胶囊”保健品诈骗案件。在该案中,李某以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北京天康通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依托,伙同杨某等14人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丰台区等地引诱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免费健康咨询”活动,之后将“百邦牌天元胶囊”和“百邦牌银杏丹葛胶囊”两种保健品虚构为大医院、名医参与研制的新型药品,短期内能溶栓治愈心脑血管疾病的事实。同时虚构贾某、张某、苏某为知名医院专家的事实,获取被害人信任。最后通过销售人员一对一关怀服务,将保健品高价销售给被害人。经查,被告人李某等人通过上述方式,共骗取翟某等124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93万余元。
本案中,诈骗分子综合运用诈骗手段,首先以免费健康讲座引人上钩,再以将保健品虚构成特效药为噱头,最后上门关怀服务,把老年人骗得团团转。依照刑法第266条规定,该行为构成诈骗罪。因为他们诈骗公私财产,达到“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50万元,诈骗行为严重的被告人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另外,他们的诈骗行为符合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丧失劳动能力人财物的情节,法院可以酌情从严处罚。
本案经石景山区法院宣判,以诈骗罪对15人犯罪团伙进行一审宣判,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至十二年不等的刑罚,对其中两名被告人适用缓刑,并处罚金2万元至12万元不等。
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保健品诈骗手段的形式丰富,变化多端,而老年人因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方面机能都有所下降,不能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因此,做好防骗工作对于预防老年人保健品诈骗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提高防骗意识是关键。老年人要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作用与功效、要多和子女沟通交流、要相信科学,有病及时就医。购买保健品通过正规渠道,比如一些大的药店、品牌保健品官方旗舰店等。要注意看有无卫生部的“小蓝帽”或GMP认证标志。前者是消费者辨认区分真假保健品的特制标志,后者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医药企业良好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规范,是我国药品和保健品生产的强制项目。
其次,子女要做到多多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不给骗子打“亲情牌”的机会。要有意识地给父母打好预防针,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告诉父母一些有关于保健品诈骗的新闻报道,做好对父母的防骗教育,防患于未然。要帮助自己的父母学习一些简单电子设备和软件的基本使用,以拓宽老年人获取资讯新闻的途径。
再次,社区等公共场所应做好防骗宣传工作。在公园等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地方,悬挂防诈骗宣传语、设立防诈骗宣传栏。另外,社区应多为老年人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社区、街道的安保人员要加大日常巡逻力度,提高门禁水平,以保证社区、街道有良好的治安秩序。
最后,相关机关应该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规范生产经营者的市场行为,保障保健品市场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相关食品药品管理机关应该落实好“四个最严”,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并制作一些相关宣传手册,分发给大众群体,做好该方面的引领工作。(来源:检察日报 丁钰 李彤)
- 20元乳胶枕加个枕套敢卖1000元 起底乳胶床品造假黑幕(2024-06-17)
- 记者卧底鸭肠、鹅肠工厂:脚踩鹅肠挤粪,烟头扔进鸭肠筐(2024-06-17)
- 微短剧骗老人 宠物领养套路多 中消协点评一季度八大投诉热点(2024-05-10)
- 福建省消委会提示:警惕网红软泥玩具误食风险(2024-05-10)
- 2023年在线旅游消费维权舆情报告显示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突出(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