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别再打着“新能源”旗号混吃混喝

2017年12月18日 09:48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7-12/18/content_98910.htm?div=-1

媒体近期披露的一份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手稿显示,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加速退坡,其中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150公里以下的产品补贴或将为零。分析人士称,新的补贴政策在电池能量密度的政策支持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只有能量密度越高的产品才会享受高补贴额度。这意味着整个电池产业将有可能集中向三元材料电池技术转型。预计补贴退坡会波及销量占比70%以上的车型,这么大的量恰恰是中国最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如果这一方案坐实,即说明我国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将倾向于择优补贴,而那些曾经享受过补贴的非优技术,或者干脆说是落后技术,将更难存于市场,会很快被淘汰出局。换一个角度看,占七成的“最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事实上是在混吃混喝,根本就配不上“新能源”这3个字。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这样的尴尬并非只存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凡涉及新能源产品,多有让人觉得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与技术落后相比,更多的问题则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价格与质量问题。以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为例,这种技术炒作了多年,但市场状况一直不是很好。一些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首先是价格太高,安装一套家用型太阳能电池板,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这让一般家庭根本无法承受;其次是品质无法保证,目前我国太阳能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市场上太阳能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体现高性价比,这让日益理性的消费者失去选择理由。不用再去追究配套服务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仅高价和低质这两个路障就足以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堵死。

以纯粹的经济学眼光看,新能源产品面临的市场问题,相比价格,质量也许更根本。这尤其体现在目前已有一些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且具有相当市场成熟度的新能源产品中,如节能灯。近些年我国在推广节能灯方面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从近些年各地节能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看,该类产品的实物质量合格率大都不是很高,有的地方合格率甚至不过半。正是品质不过关,节能灯产品如今已背上“节能不节钱”甚至“伪节能”的恶名。

太阳能热水器也存在类似情况。资料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国与使用国,产销量均占世界的七成以上,但是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整体满意度却不足60%。这主要是因为该行业技术门槛低,杂牌太阳能热水器充斥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太阳能热水器制造企业多达5000家,仅广东就超过2000家。但其中真正称得上有规模、有生产能力的品牌企业不足20家。大部分小企业为谋求眼前利益,存在着产品创新不足,技术含量偏低,产品质量保障不可靠,产品广告夸大宣传,品牌缺乏诚信等问题,特别在售后服务上更是不靠谱儿、没个准儿,像一张空头支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信心。

正所谓,发展新能源,形势喜人,形势更逼人。新能源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而整个社会走向低碳的绿色之路,也必须由技术和质量铺就。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转向是明智的,道理很简单,对打着“新能源”旗号但却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企业进行支持保护,恰是对真正拥有先进技术和高品质产品企业的不公平。只有让体现新能源优点的高品质产品占领市场,让这些产品得到消费者普遍认可,新能源发展之路才算真正铺开。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