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中国制造业提质升级要直面“痛点”

2017年12月19日 09:43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7-12/19/content_98970.htm?div=-1

中国制造还有什么不能造?还有什么造不好?当质量强国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中国制造还有哪些短板急需去补强?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中国制造将迎来怎样的一个新制造时代?近日,2016年十大依赖进口的工业产品榜单出炉,分别是集成电路、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仪器、仪表、初级形状材料、显示面板、计算机及其零部件、飞机及航空器、电子元器件、医疗产品及器械、钢材。从这个榜单上我们能看到中国制造短板的影子?为此,一些制造业的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中国制造提质升级还需要时间。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而从进出口的大数据来看,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的“短板”与“痛点”。如一些专家所言,从中国十大依赖进口的榜单不难发现:其一,中国的信息及集成控制产品是短板;其二是高端装备,尤其是高端动力装备是短板;其三,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是短板,尤其是高端的基础材料和基础元器件是短板。

众所周知,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木桶理论”,说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定律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他提示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无论是微观层面的企业、中观层面行业和产业、宏观层面的国家制造业发展,其实都适合于“木桶理论”,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提质升级必须有“问题意识”,从而才能直面自己的“短板”,从而才能直面“痛点”予以解决。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最全的国家,同时也是在全球配置资源最难的国家,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自身发的“短板”,才能集聚力量,突破这个“短板”,毫无疑问,进口的榜单能够让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短板”和“痛点”所在,从而直面问题,用问题导向来解决“短板”和“痛点”。

事实上,集成电路的问题早已困扰中国制造多年,尤其是其中的“芯片”问题,比如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家电制造大国,空调、冰箱等产量均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整个家电行业带动的GDP约为2万亿元。然而,这一庞大的产业却由于一个小小的零部件而受制于人,这就是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等各类家电的混合信号中央处理芯片(MCU)。

要知道,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远超原油进口额,全球芯片约6成市场在中国,年进口额约2000亿美元。从公众知晓度很高的计算机、智能手机到使用量巨大的空调、彩电,几乎每一件日常使用到的电子产品都离不开芯片。MCU是家电的“大脑”,是智能电器的核心。而我国家电行业所使用的MCU,特别是高端MCU,几乎100%是进口欧美日品牌。按一颗MCU进口一般为15元计算,家电行业的MCU进口额达200亿元,可这200亿元却能影响甚至控制着2万亿元的产值。打个比方说,是一头巨牛被一个小小的栓子牵着牛鼻子。

目前,我国半导体下游应用结构是计算机占29.7%,网络通信占29.2%,消费电子21.8%,工业控制11.5%,汽车电子3.1%,其他4.6%。可见家电行业在半导体应用中的分量。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智能家电的兴起,MCU价值在终端产品产值中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达到3%~5%。在战略层面上,由于中国大规模产业升级和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需要,市场对于MCU的需求是巨大的。

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国相关产业“缺芯”从而在集成电路方面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和问题反映的是中国制造在工业基础方面的薄弱问题,这也是当前中国制造的一大“短板”和“痛点”。当前,在消费领域,针对消费者的“痛点”进行升级成为主流,而所谓的“痛点”一般是指机构、个人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包括IT与研发、生产与工艺、战略与规划、市场与营销等方面的需求。一切困扰机构、个人,生产、经营、发展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痛点。对于中国制造来说,质量和基础就是其最大的“痛点”,需要直面并予以解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制造的工业基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使其质量水平满足整个产业发展的需要,那么中国制造的进口“痛点”和“短板”就将永远无法解决。由此可见,中国制造提质升级必须直面自身“痛点”,努力补齐“短板”,带着问题意识去解决问题,才能最终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与效果。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