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好事要有准儿

2017年12月20日 09:01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7-12/20/content_99076.htm?div=-1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其中明确了公务用车配备新能源车的标准,价格不得超过18万元。这一规定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又一利好新政。

党政机关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这必会产生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而公务用车配备新能源车的价格不超过18万元的标准,事实上也为新能源车企造车划了一条分水岭,它们将针对“18万元”政策设计生产更多新车。

这一管理办法的出台再次体现了政策所具有的鲜明导向作用。不过,并非所有政策的导向作用都是完全良性的,特别是当政策发生调整变化时,很有可能产生非预期的负面效果,而这样的事情曾多次发生。

比如,2016年受骗补调查影响,补贴延期下发,造成大量企业现金流紧张,进而三角债蔓延。更为严重的问题是,2017年新出台的补贴政策对非私人购买车辆提出新要求,行驶里程必须达到3万公里之后才可申领补贴。而这一政策的效力甚至要回溯到2016年。对此,有车企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中有相当一部分依赖于共享经济,靠分时租赁、长短租模式生存。进入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一年最多也就跑1万公里的样子,这就意味着需要3年才能拿到补贴。这让企业面临非常大的资金压力。如果政策再一变,到时候说不定连补贴也拿不到,那就亏死了。而为了能够拿到补贴,有的企业只好开着空车跑凑里程数,造成不必须的资源浪费和城市拥堵。

除了不稳定,有时政策出台时间也不够合理,这也会给企业造成不便。比如,多数情况下,补贴政策都是到年底时才出台当年的一些细则,这常常导致一些厂家前大半年吃不饱、后两个月应接不暇的尴尬局面。而政策退出太突然,缺乏缓冲时间,也会产生负面市场效应。今年年底确定补贴下调,即为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一方面四季度新能源汽车抢装,明显会透支来年的销量;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降低预期,资本抽离,股票下跌。

有人估算,从2009年1月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对公共服务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混合动力汽车补贴,到2016年底《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发布,7年多时间里发布了7项政策。现在有传言新一轮补贴政策很快又要出台,这样算来就有8次政策调整了。一年一次的政策变化,明显太过密集,这让整个市场常处于剧烈震动的不稳定状态,参与企业感到身心俱疲。

我们知道,汽车产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一辆车从设计到制成至少需要3至5年时间,企业整体规划一般也会放眼5至10年。而政策的不稳定性会给企业和市场带来巨大的变数。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目录调整,每次变动都会引发大问题。2016年年未到2017年年初,一至五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来了两次推翻重审,把车企们都给整晕了。有多家车企反馈,很多新开发的产品已取得新车生产认可,部分签订了销售合同并生产,但面临政策变化需要时间调整产品提交申请进入新的目录,导致产品堆放而无法交付。一些中小型企业则无法获得银行授信和贷款,出现资金链紧张。更严重的是,企业对政策的稳定性普遍担忧,不知道何时再来一次调整。而对于投资规模巨大的汽车企业来说,这种无法预计的市场边界的调整,不啻一场灾难。

对于阴晴不定、一直也没个准儿的政策,有业内人士抱怨,新能源汽车不应该设立多个目录,以新车目录为准即可。很多检测是相同的,但需要做两次,花费的人力财力不算,市场时机也容易被繁琐的流程耽误。除此之外,部分城市也效仿中央,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与传统车区别对待,设立地方目录、备案等要求。一款新车研发出来,经过层层目录,真正到市场销售也许要大半年时间。

虽说好事多磨,好政策也会多些波折,但也不能老没准儿。政策制定者应多倾听新能源车企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从市场实际和长远发展出发,在推出新政策时要兼顾针对性、稳定性和前瞻性,让新能源企业和行业都能有所预期,准确把握方向。可喜的是,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开始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比如开始推行专用号牌和双积分制度,相信未来政策会更稳定、更便利,更加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