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眼界难放原有碍

2018年01月25日 09:44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8-01/25/content_101291.htm?div=-1

山西知名旅游景点乔家大院有副对联:放开眼界原无碍,种好心田自有收。告诫人放开眼界胸怀,看轻眼前事,到时候自然会有收获。但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放得开的人并不多,尤其涉及眼前利益时,更多的人是眼睛紧盯着那个“利”字,根本谈不上“放”。

自从去年年底一位游客在网上发帖吐槽黑龙江雪乡宰客经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之后,关于雪乡的负面报道一波儿接一波儿,根本停不下来。最近又有人在网上发视频,曝光当地导游威胁游客“让你俩痛哭流涕”。而有媒体调查发现,受各种负面新闻影响,现在的雪乡已经看不到多少游客了。对此,不少当地人表示,这都是那些说雪乡坏话的人把雪乡害了,断了他们的财路。面对游客的用脚投票,不是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是想办法痛改前非,而是抱怨那些指出其问题的人。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放不开眼界——这说的还算轻的,看看他们为了一点点眼前小利,不惜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对旅游经济无限度恶性透支,简直就是对雪乡未来的犯罪。

盯着人们口袋里的钱,不是想办法赚出来,而是一门心思想骗出来甚至抢了去的,比起旅游行业,保健品行业干这事儿的更多。有媒体报道,保健食品企业总能适时推出迎合消费者需求的畅销产品,但畅销并不是品质的保证,一些打着这功能那功能宣传旗号的保健品,其可信度并不高。调查显示,市面上的一些西洋参胶囊和灵芝孢子粉胶囊虽含具有增强免疫和抗疲劳的功效成分(在动物实验中具有功效),但它们并不意味着就对人有效,保健功能或许只是消费者的一厢情愿。而有些产品未检出西洋参基因片段,却检出了本不该存在的美独行菜成分,说明原料可能遭到了污染,产品生产不够规范。

有人说,现在的保健品都成了“保骗品”,这话并非戏言。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市消保委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上海13.8%的老年人在保健品上消费超过1万元,44.9%的老年人有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倾向。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子女提醒过老人不要上当,但效果并不理想。购买保健品的行为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与子女亲密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提高。如在61~65岁老人中,此比例为28.7%,但80岁以上老人则达到95.2%。专家认为,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导致轻易被骗子“拿下”。即使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老年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容易被攻破。

显然,一个“利”字,常常成为商家放开眼界的最大障碍。商家放不开是为了利,而监管部门在监管上也放不开,那是为了什么呢?雪乡宰客事件之前,全国早有许多旅游景点被曝出过各种负面新闻。事儿一出,地方监管部门赶紧洗地,但治理效果总让人觉得差那么一点。云南旅游部门曾发过通知,要求旅行社规范经营,提出旅游购物次数每天不超过1次,购物时间每次不超过90分钟的方案。这样的方案引来大量吐槽,网友认为规定购物次数和时长,反而可能成为“旅游强制购物”的“授权书”。而为了治理保健品市场乱象,监管部门也下了不少功夫,可效果也不好。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刘俊海表示,目前相关执法部门在处理老年人保健品骗局案件时存在监管有漏洞、执法有盲区的现象。很多情况是,骗子抓住了,但钱要不回来。不少老人很无奈,“钱没了,骗子抓起来有啥用!”案件不能及时处理,无法给老年人一个说法,显然是对老年人的再次伤害。而这种伤害甚至比被骗本身还重,因为这会让人绝望。

不管是商家从事经营活动,还是监管部门进行市场监管,都应该把眼界放开、放远,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自家方便。当然,怎么放都得有个参照和界限,这就是法律法规,它是眼量的边界。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