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景区健康发展需摆脱门票依赖

2018年10月15日 16:23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9403.html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各地景区迎来了客流高峰。许多景区落实国家发改委“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不得提高景区内交通运输等其他游览服务价格,变相增加游客负担”的意见,赢得诸多点赞。然而,有关媒体的调查发现,有些景点虽未在门票上提价,却暗中玩起了门票拆分游戏,明降暗升,牟取不当利益;有些景区“雷声大雨点小”,只降了三五元,引发多方质疑。

景区宁愿冒着漠视政令和败光游客好感的巨大风险,也要死守住门票的阵地,凸显了一些景区严重的门票依赖症。事实上,该问题早就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到,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稳定城市休闲公园等游览景区、景点门票价格,并逐步实行低票价。但景区至今未摆脱门票依赖,原因何在?

按理来说,一个地区的旅游人数增多,势必会带来购物市场的繁荣。然而,由于我国旅游业高质量产品长期供给不足,尤其是新产品、新业态结构性短缺,缺少精致生活用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了游客只游不买的窘境。即便如此,许多景区依然没有痛定思痛,不愿创新思路,深入挖掘景区内涵,拉长产业链,而是避难就易,把保证收入的愿望一味寄托在门票上。

业内人士认为,在门票价格高的背后,存在不合理的体制问题和更复杂的利益链。地方政府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监管者,需要从景区获得税收、收入分成、企业赢利分成等利益回报,在景区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也倾向于对门票价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景区门票价格过高,加重了游客负担,不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用脚投票,一些知名景区游客人数已经开始下降。不少游客表示,景区只有拥有能真正留住游客的好项目才能长久,层层收费的“宰客”行为并不会吸引游客再来。

另外,通过高价门票方式把景区支出转嫁到游客身上,既无法体现公共资源景区的本质,也无法实现社会公益效果的最大化,导致了国有景区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之间、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失衡。对此,公共管理学专家和静钧提出,国有景区利用公共资源开发建设而成,理应回归准公共产品的定位,还原旅游惠民、旅游为民的公益属性。可以看出,高门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国有景区门票价格降低是大势所趋,景区运营企业必须坚定摆脱门票依赖的决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诚然,景区门票降价可能对经营造成一定压力和挑战,但也倒逼企业创新经营方法,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业内专业人士建议,景区可以通过场景植入、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来增加旅游附加值,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目前,已有取消门票后旅游收入反而增加的成功案例。如杭州西湖景区于2002年取消门票,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随之带来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大幅增长,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塑造良性的市场环境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服务与管理。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王德刚表示,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使景区从被动接受降门票真正转变为主动谋求发展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发改、物价等相关部门应坚持依法治理,对景区门票价格进行严格管理,对违反景区门票价格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根据景区经营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实施动态管理、跟踪管理、实时管理。

应该看到,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改变“门票经济”这一旅游业发展初期形成的景区盈利模式,实现转型发展,需要相关各方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严格监管,也需要景区经营者对新路径、新模式、新方向的坚实探索。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