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莫贪标签日期早产一时之利

2018年11月23日 09:31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70848.html

胡萝卜日期早产事件让盒马鲜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盒马鲜生CEO侯毅公开道歉,表示要在所有门店开展自查,进一步完善操作标准,针对有违“客户第一”的行为,执行严厉处罚。同时宣布就地免除上海区总经理职务,以表明对问题的重视和痛改前非的决心。但这波操作似仍难平息舆论的挞伐。看来,为了一根胡萝卜,受大棒重击之痛,实在不值得,教训沉重。

事实上,玩日期早产的猫腻,并非只有盒马一家,这是在几乎所有产品领域都出现过的事。一位营销专家就此事评论称,从客观情况来看,更换标签这种行为在商超中普遍存在。无论是华润万家、大润发、永辉这些国内品牌,还是家乐福、沃尔玛这些国际品牌,都有过因为换标签被处罚的糗事。显然,对于商超来说,这个坑一直都在那里。不过,如果每次出现这种情况都归因于生产流程出错或员工疏忽,恐怕没多少人会认可。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商家故意所为。

道理很简单,把生产日期人为延后的早产商品可以为商家带来利益。按国家法规要求,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必须标注生产日期及可使用期限,即我们通常所谓的保质期。过了这个期限,商品就不能再销售,商家必须下架回收,或销毁或改作他用,不算是废品也没什么价值了。所以,商家都非常在意日期问题,从其自身利润考虑,当然是越长久越好。有了利益的出发点,一些商家就开始在这方面动小心眼了。比如,有些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有效期等标注,要么是“见盒内说明”“见封口处”,要么是字体很小、很模糊,让人看着相当费劲。而修改标签日期,则是需冒风险却有巨大收益的操作。有业内人士揭秘称,商家这样做好处有四:一是食品被人为延长了保质期,可以多卖些日子,运输的时间成本就可以转嫁出去了;二是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一天的产品标注多天的生产日期,省工省力;三是对于大企业来说,标注有多天生产日期的产品一批运到外埠市场,可以节省运费,使市场天天有新货;四是即使部分产品被查出问题,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明白了其中的利益原因,其他失误之类解释就显得十分苍白了。盒马事件中有一个细节,也从侧面印证了“人为”参与的可能性。有媒体报道称,出事的门店经理曾对发现问题的消费者表示,涉事员工为外聘第三方,且没有意识到日期的差别,愿意赔付1000元现金,希望撤销投诉,未果。商超员工上岗前都经过培训,不可能不知道商品生产日期和重要性,也不可能意识不到日期的差别;被消费者发现问题想赔钱息事宁人,表明门店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以推测,如果该消费者接受赔偿,这事不被抖搂出来,盒马没受到惩罚,可能还会一犯再犯。

犯了错,可能侥幸避过一两次处罚,但总账终是会算的,所谓“从前做过事,不幸一齐来”。前文所说“受大棒重击之痛”,除了指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处罚(如《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30%以下的罚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也有“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不得伪造,否则,将被处以500元至2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造成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进行处罚”的规定),还指企业一旦被曝光,还会受到无形价值损失——消费者对企业信任度会降低,企业形象和市场发展前景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佛语有云: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这对于那些贪标签日期早产一时之利的企业商家,算是一句警醒之言吧。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