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一鼓一瘪”与“一升一降”

2018年02月23日 09:32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8-02/23/content_5461530.htm

有人说,过春节最大的感受是肚子鼓了钱包瘪了。“肚子鼓”并非仅指吃,还可以引申到其他各类消费上面,都呈现出数量的增多及档次的提升。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钱包瘪”。一鼓一瘪对照,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纠结,而透过这种复杂的感受,还可以看到更为深层的东西。

近日有媒体对民众春节期间的消费活动进行调查,从他们的“春节账单”中捕捉到反映社会变化的信息。调查显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节账单更加丰富,从原来的鸡鸭鱼肉增加了生猛海鲜等;娱乐花销多样化,旅游、观影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诸多变化,折射出国人的消费升级情况。而一些部门的监测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据商务部监测,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5日至21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926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0.2%。而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增长12.6%。

不过,相比消费升级,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似乎并未全方位升级,在有的消费领域甚至反倒下降了。前文“一鼓一瘪”对照所产生的纠结,就在这“一升一降”中加剧了、鲜明化了。近日许多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都发布了春节期间的消费投诉情况,投诉量基本上都有所增加,而且各地出现的问题也大都类似。以济南为例。该市12315春节期间共受理消费咨询、投诉和举报141件,同比上升30%。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虚假宣传、售后服务、服务态度。

这种情况与不久前中消协发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所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分析》指出,按照投诉性质划分,近5年来,质量类、售后服务类、合同类投诉的占比一直占据前3位。相较2016年,2017年售后服务类、虚假宣传类的投诉比重有所上升。这说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消费品数量种类和质量都有所提升,但由于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营销方法不断涌现,一些企业在合同、售后服务、宣传等领域存在短板。也就是说,在一些领域,市场虽也在变,但仍滞后于消费升级的速度,未跟上消费变化的节奏。

葡萄酒市场就很典型。近些年我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很快,每年都以双位数增长,这得益于中国消费者的钱包鼓起来了。我们看到,无论在超市还是电商平台,葡萄酒品种和品牌日益丰富,这古堡那产区的,各种高级、各种洋气,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由于国内缺少葡萄酒文化和饮用传统,消费者大都处于盲目消费阶段,这让一些酒商钻了空子,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赚钱。于是乎,低价葡萄酒冒充进口高端货,烫金字、起洋名、编产区等各种套路都出来了,将刚刚起步的葡萄酒市场搅成一锅粥。其中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在电商平台搜索“拉菲”“拉斐”“拉飞”等,会弹出许多同名产品,但它们与法国著名的拉菲酒庄毫无关联。想想看,花不少钱买到一瓶红酒打算春节在家请客,结果被亲友发现是假冒货,这节还能过好吗?

钱包是瘪了,但肚子却是给气鼓的,这就更难受了。而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会产生一个非常不利的后果——消费外流。前两年媒体热炒的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商品现象,就是典型表现。当国外企业和市场瞄上中国人的钱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时候,国内市场却没能跟上节奏,不仅消费品质量水平难以满足需求,市场存在的各种假冒伪劣、消费欺诈等现象还不断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这势必会形成所谓的“挤出效应”,把国内消费者往境外推。“挤出效应”,说白了这是国内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显然,过春节“肚子鼓了钱包瘪了”,并非只是个人感受问题,它折射出诸多市场大问题。跟上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速度和节奏,对国内市场进行升级,看来势在必行。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看,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供给质量和效益提升,通过制度环境的系统性优化,引导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从而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是必须之举。而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释放消费需求,并激励企业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推进创新,同样也是必须之举。

只有市场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技术、专业细分、品质较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服务,才能收回消费者的心,让他们不再舍近求远到海外扫货。也只有这样,国内消费力量才能实现汇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