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安全整改之辩
今年以来,网约车平台服务不佳、投诉无门的情况不时见诸于网络,最终一起“空姐搭乘顺风车遇害”的事件成了舆论大爆发的导火索。很快地,网络上掀起了一场网约车安全隐患的大讨论。“标签化评论暴露乘客隐私、女乘客遭司机尾随骚扰、人车信息不符”等问题,让公众敏感的神经更加紧绷,网约车似乎一下变成了洪水猛兽。
而作为这次“空姐遇害”事件的涉事平台滴滴,继5月11日宣布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后,又于16日公布了顺风车阶段整改措施,并针对是否应对行程进行录音,以及是否可以让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成为网约车司机或顺风车车主这两个问题,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整改措施出台
近期,一起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的事件,在网络上被传播得沸沸扬扬。尽管该案件最终以嫌疑人溺亡告一段落,但事件引发的关于网约车安全性的大讨论并未停止。
目前,滴滴发布了相关整改措施,具体内容包括:顺风车服务将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除此之外,滴滴全平台还要求出车司机每天出车前需进行人脸识别外,平台还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在乘客安全方面,滴滴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除了原有功能外,乘客还可一键拨打110、120、122及平台安全客服等求助电话。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滴滴此次提出这些措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安全,这也反映了滴滴应对此次顺风车安全事故的整体思路。滴滴平台此次提出的整改措施,保证了实际驾驶司机与注册账号的一致性和真实性,还限制了司乘双方利用顺风车的时间,能够一定程度避免发生在夜间的意外事件。
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也表示,这种安全保障义务的提高,可以看到滴滴担当社会责任的决心。此前所谓标签化评论的社交功能,这种社交黏性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也违背了滴滴改变出行方式的初心。将夜间订单取消,这是负责任,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如此庞大的信息及整改内容下,只有暂停相关时段,才能保证不再发生相关恶性案件。
另外,人车一致是安全保障的基础,通过刷脸等新技术手段,从而将人车一致在技术层面锁定。同时积极鼓励举报,也让日常监管成为常态,让每个用户加入其中,保障用户及行业的安全稳健。这种安全保障义务的提高,承诺具有更现实的法律意义,明确了平台主动担责,有利于用户在受到侵害时权益的切实保障,减少了用户维权的成本,对滴滴来说,也可以看到其担当社会责任的决心。
两大问题存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滴滴发布的整改措施中还针对是否应对行程进行录音,以及是否可以让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成为网约车司机或顺风车车主这两个问题,向社会公开征集了意见。
而据记者了解各方信息后发现,不同的人对上述两个问题有不同看法。
网约车乘客小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接受录音或是不让有犯罪记录人成为顺风车车主。我觉得交通安全大于道德,我不是歧视有犯罪记录的人,但是生命安全应该大于一切,理应把一切不安全的因素过滤出去。”
但是同样是经常乘坐网约车的女性乘客针对是否需要全程录音表示了不同看法。小张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称:“全程录音虽然可以保留证据,但是坐车难免要打电话,通话内容里可能还是有大量隐私,如果录音保存,不是给心存侥幸的人以可乘之机吗?我觉得平台方面可以再完善一下紧急呼救功能,比如在紧急报警处理后,能不能把我的紧急信号发送给我所乘坐的网约车附近的乘客,让他们一起参与帮助。”
业内人士又是怎么看待上述两个问题的呢?
董毅智认为,首先要肯定这种征求意见的方式,这种方式应长期坚持,形成良性的互动。录音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在出现争议时,尤其是双方无法取证时,形成有力的证据链,对公平、公正、公开地解决有完整的方案,需要平衡隐私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这种征求意见的方式应长期坚持,形成良性的互动。
而贾路路认为,每个行程全程录音录像,虽然此举目的在于保留证据,但其方式有侵犯个人空间自由的嫌疑。只要录音录像,在技术上就有泄露的风险,有泄露的风险就有担心泄露的恐惧,而恐惧个人言论及影像信息泄露本身就会限制人表达的自由和私人领域免受干涉的自由。
其次,限制特定对象成为顺风车主应当是谨慎的,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可能构成对某些群体的歧视。为了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滴滴平台可以根据法律规定限制某些特定对象成为滴滴司机,但是这种限制应当谨慎,不能滥用。比如,对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而言,其侵犯的对象是国家对著作权的保护制度,与公共安全没有关系,也与该类人员的道德品行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限制此类人员成为网约车司机或者顺风车车主,从法理和逻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网约车安全事故到底如何监管
上述各方态度的差异,正是目前公众对于上述两大问题的真实反映。但是这些差异背后,无非还是大家对乘客安全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自从“空姐遇害”事件之后,网络上一度开始梳理以往网约车发生过的恶性事件。有人就此得出评论称,网约车在资本帮助下快速扩张但也正在丧失应有的基本属性——为公众提高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部分平台也开始暴露快速扩张的弊端。但事实只是如此吗?
“从官方统计看,网约车其实比传统出租车的恶性案件发生率低,要更安全。”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效羽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现在大家感觉恶性事件多了,主要是因为现在网约车随着业务发展,当前网约车在各级城市的分布远高于出租车。另外,现在网约车多集中在一家平台,所以一出现事故之后,大家可能会把注意力都放在某家平台上,但这其实是网约车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当然,发生事故后,网约车平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我们应该更关注,网约车在提高安全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可以加速推进指纹识别,人像识别,人车证统一等。其实在现有技术上,这些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至于滴滴日前发布的征集公众意见的问题,张效羽认为,是否选用有犯罪记录的人成为网约车司机和就业权没有冲突。滴滴作为私人公司,有权决定对司机实行什么筛选标准、聘用什么司机,或者在什么时段采用什么标准的人成为司机。公司有权采用安全措施,不过也不应该太严格,平台和司机、乘客利益之间还是要再衡量一下。
那么,未来对于网约车的安全性监管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呢?是否可以借鉴出租车的管理办法?
张效羽对记者直言,网约车监管不能用出租车的方法。传统出租车的监管模式主要是通过控制供给,把牌照管理得很严格,让牌照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这种情况下,有牌照的人会很珍惜,安全性能上可能就会更高,但它实际上没有提高社会整体的安全性。因为稀缺的牌照资源,可能会导致人们去坐黑车。从各种角度看,黑车实际上比网约车更加不安全。
“所以我很担心,目前滴滴把晚上的顺风车叫停了,但是社会真实需求还是存在的,这很可能会导致夜间黑车的泛滥。”张效羽表示,站在消费者角度上说,网约车公司“一刀切”可能不承担责任了,但消费者可能会因此承担更多的风险。消费者要不选择乘坐价格更高的出行方式,要不就选择价格便宜的黑车。一些严格管理措施只是帮网约车公司把风险挤走了,挤到了社会领域。实际上,没有网约车,在黑车非常泛滥的时期,每年都会有关于黑车的凶杀案,而这些案件实际上比现在还要多得多。
记者梳理有关媒体报道发现,目前国家多部委正在商讨出台网约车的具体管理细则,为提高公众出行安全,规范平台行为,将建立信用积分,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甚至将影响企业的融资与上市。
同时,张效羽也建议,不应绝对化提高门槛而是应增加供给,让所有网约车司机都纳入互联网、纳入正常的平台监管,这样才能降低社会整体风险,对消费者的安全才是最有力的。
今年以来,网约车平台服务不佳、投诉无门的情况不时见诸于网络,最终一起“空姐搭乘顺风车遇害”的事件成了舆论大爆发的导火索。很快地,网络上掀起了一场网约车安全隐患的大讨论。“标签化评论暴露乘客隐私、女乘客遭司机尾随骚扰、人车信息不符”等问题,让公众敏感的神经更加紧绷,网约车似乎一下变成了洪水猛兽。
而作为这次“空姐遇害”事件的涉事平台滴滴,继5月11日宣布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后,又于16日公布了顺风车阶段整改措施,并针对是否应对行程进行录音,以及是否可以让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成为网约车司机或顺风车车主这两个问题,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整改措施出台
近期,一起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的事件,在网络上被传播得沸沸扬扬。尽管该案件最终以嫌疑人溺亡告一段落,但事件引发的关于网约车安全性的大讨论并未停止。
目前,滴滴发布了相关整改措施,具体内容包括:顺风车服务将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除此之外,滴滴全平台还要求出车司机每天出车前需进行人脸识别外,平台还推出有奖举报人车不符。在乘客安全方面,滴滴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除了原有功能外,乘客还可一键拨打110、120、122及平台安全客服等求助电话。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贾路路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滴滴此次提出这些措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安全,这也反映了滴滴应对此次顺风车安全事故的整体思路。滴滴平台此次提出的整改措施,保证了实际驾驶司机与注册账号的一致性和真实性,还限制了司乘双方利用顺风车的时间,能够一定程度避免发生在夜间的意外事件。
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也表示,这种安全保障义务的提高,可以看到滴滴担当社会责任的决心。此前所谓标签化评论的社交功能,这种社交黏性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也违背了滴滴改变出行方式的初心。将夜间订单取消,这是负责任,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如此庞大的信息及整改内容下,只有暂停相关时段,才能保证不再发生相关恶性案件。
另外,人车一致是安全保障的基础,通过刷脸等新技术手段,从而将人车一致在技术层面锁定。同时积极鼓励举报,也让日常监管成为常态,让每个用户加入其中,保障用户及行业的安全稳健。这种安全保障义务的提高,承诺具有更现实的法律意义,明确了平台主动担责,有利于用户在受到侵害时权益的切实保障,减少了用户维权的成本,对滴滴来说,也可以看到其担当社会责任的决心。
两大问题存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滴滴发布的整改措施中还针对是否应对行程进行录音,以及是否可以让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成为网约车司机或顺风车车主这两个问题,向社会公开征集了意见。
而据记者了解各方信息后发现,不同的人对上述两个问题有不同看法。
网约车乘客小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接受录音或是不让有犯罪记录人成为顺风车车主。我觉得交通安全大于道德,我不是歧视有犯罪记录的人,但是生命安全应该大于一切,理应把一切不安全的因素过滤出去。”
但是同样是经常乘坐网约车的女性乘客针对是否需要全程录音表示了不同看法。小张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称:“全程录音虽然可以保留证据,但是坐车难免要打电话,通话内容里可能还是有大量隐私,如果录音保存,不是给心存侥幸的人以可乘之机吗?我觉得平台方面可以再完善一下紧急呼救功能,比如在紧急报警处理后,能不能把我的紧急信号发送给我所乘坐的网约车附近的乘客,让他们一起参与帮助。”
业内人士又是怎么看待上述两个问题的呢?
董毅智认为,首先要肯定这种征求意见的方式,这种方式应长期坚持,形成良性的互动。录音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在出现争议时,尤其是双方无法取证时,形成有力的证据链,对公平、公正、公开地解决有完整的方案,需要平衡隐私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这种征求意见的方式应长期坚持,形成良性的互动。
而贾路路认为,每个行程全程录音录像,虽然此举目的在于保留证据,但其方式有侵犯个人空间自由的嫌疑。只要录音录像,在技术上就有泄露的风险,有泄露的风险就有担心泄露的恐惧,而恐惧个人言论及影像信息泄露本身就会限制人表达的自由和私人领域免受干涉的自由。
其次,限制特定对象成为顺风车主应当是谨慎的,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可能构成对某些群体的歧视。为了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滴滴平台可以根据法律规定限制某些特定对象成为滴滴司机,但是这种限制应当谨慎,不能滥用。比如,对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而言,其侵犯的对象是国家对著作权的保护制度,与公共安全没有关系,也与该类人员的道德品行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限制此类人员成为网约车司机或者顺风车车主,从法理和逻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网约车安全事故到底如何监管
上述各方态度的差异,正是目前公众对于上述两大问题的真实反映。但是这些差异背后,无非还是大家对乘客安全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自从“空姐遇害”事件之后,网络上一度开始梳理以往网约车发生过的恶性事件。有人就此得出评论称,网约车在资本帮助下快速扩张但也正在丧失应有的基本属性——为公众提高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部分平台也开始暴露快速扩张的弊端。但事实只是如此吗?
“从官方统计看,网约车其实比传统出租车的恶性案件发生率低,要更安全。”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效羽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现在大家感觉恶性事件多了,主要是因为现在网约车随着业务发展,当前网约车在各级城市的分布远高于出租车。另外,现在网约车多集中在一家平台,所以一出现事故之后,大家可能会把注意力都放在某家平台上,但这其实是网约车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当然,发生事故后,网约车平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我们应该更关注,网约车在提高安全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可以加速推进指纹识别,人像识别,人车证统一等。其实在现有技术上,这些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至于滴滴日前发布的征集公众意见的问题,张效羽认为,是否选用有犯罪记录的人成为网约车司机和就业权没有冲突。滴滴作为私人公司,有权决定对司机实行什么筛选标准、聘用什么司机,或者在什么时段采用什么标准的人成为司机。公司有权采用安全措施,不过也不应该太严格,平台和司机、乘客利益之间还是要再衡量一下。
那么,未来对于网约车的安全性监管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呢?是否可以借鉴出租车的管理办法?
张效羽对记者直言,网约车监管不能用出租车的方法。传统出租车的监管模式主要是通过控制供给,把牌照管理得很严格,让牌照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这种情况下,有牌照的人会很珍惜,安全性能上可能就会更高,但它实际上没有提高社会整体的安全性。因为稀缺的牌照资源,可能会导致人们去坐黑车。从各种角度看,黑车实际上比网约车更加不安全。
“所以我很担心,目前滴滴把晚上的顺风车叫停了,但是社会真实需求还是存在的,这很可能会导致夜间黑车的泛滥。”张效羽表示,站在消费者角度上说,网约车公司“一刀切”可能不承担责任了,但消费者可能会因此承担更多的风险。消费者要不选择乘坐价格更高的出行方式,要不就选择价格便宜的黑车。一些严格管理措施只是帮网约车公司把风险挤走了,挤到了社会领域。实际上,没有网约车,在黑车非常泛滥的时期,每年都会有关于黑车的凶杀案,而这些案件实际上比现在还要多得多。
记者梳理有关媒体报道发现,目前国家多部委正在商讨出台网约车的具体管理细则,为提高公众出行安全,规范平台行为,将建立信用积分,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甚至将影响企业的融资与上市。
同时,张效羽也建议,不应绝对化提高门槛而是应增加供给,让所有网约车司机都纳入互联网、纳入正常的平台监管,这样才能降低社会整体风险,对消费者的安全才是最有力的。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显示文胸安全性能较好(2024-03-11)
- 新能源车退役电池何处去?(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