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切莫让契约精神受伤

2018年06月20日 09:29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5380.html

近日,浙江宁波一位消费者在去哪儿网订酒店后遇变故,退房时被要求提供家人死亡证明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一些媒体的报道倾向及部分网友的跟帖态度看,不少人对这位消费者心怀同情,而认为去哪儿网有些“过分”。但也有网友站在后者一边,表示舆论不能总是同情弱者,社会要公正,契约要遵守,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是人情重要还是契约重要,或者说,人情是否可以凌驾于契约之上。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议,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恰恰暴露了当下契约精神的缺失。

宁波这位消费者预订的是特价房,这种房间就如同特价机票,依例是不能退换的。但酒店规定也有对例外情况的特殊照顾(其实这已经很人性化了),条件是订房者出示原因证明即可。所以,去哪儿网要求这位消费者提供死亡证明是依规行事,并且在其提供证明之后,退还了其订票款,没有任何过错。基于此,这位消费者及一些网友认为网站方规定“过分”“不近人情”,试图通过打“人情牌”为违约寻找借口和合理性,实是对契约精神的违背。而去哪儿网怯于舆论,最终做出部分让步,这虽赢得同情,却对契约精神造成伤害。

上述事件并非孤例。人们看到,在利益面前,许多人根本不拿契约当回事,说撕毁就撕毁。而把自己打扮成“弱势者”,以“人情”为要挟的,甚至不惜“把事情闹大”以求得私利的违约者越来越多。这种人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各种违约已常态化,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

对于契约精神缺失现象,有学者认为,这除了因为社会民众法律和诚信意识淡薄,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社会舆论导向(包括政府参与事件及媒体报道事件的倾向性)扮演了非常不好的角色。在很多事情上,往往是闹一闹就能解决,而且闹大了还会获得额外的收益。这无疑给了一些人这样的预期:遇到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取决于能否打好“人情”牌,能否借此“闹”出彩。这种预期必然会助长“闹”的心态,并且给一些“无理取闹”者以可乘之机,而最终让契约无处容身,成为废纸一张。

如果违约能够得利,则契约不复存在。如果失去契约精神,社会将滑向混乱。在契约遵守方面,我们不宜期待人性光辉的照射,也不宜挑战人性。在经济生活中所有的参与者均为利益而来,如果违约能够带来利益,劣币就会驱逐良币,那些守约而付出完整成本的市场参与者痛定思痛逐渐都会选择违约而成为违约者。当市场出现假冒伪劣、违约欺诈等涉及诚信的问题,人们听到最多的是对民众的告诫,要他们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掌握一些防止上当受骗的技巧,而很少看到迅捷有力的打击违法的行动,以保护民众合法的权益。若仅停留在对好人的“告诫”上,那么其结果就是对坏人的放纵。

现在违约现象严重,根源上不是所谓世风日下,让一些人道德败坏、逐利忘义,而是诚信制度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对失信的规制。法律界人士强调,契约精神的伦理基础应该是制约违约行为的发生。而对违约的制约是以法律救济为基础的,法律救济挽回缔约者履约的损失,使违约得利归零,甚至付出更多成本,使得违约者无法得到额外利益。这既可维护契约的法律属性,也指明缔约者的经济预期,同时还树立起市场交易参与者的利益计算范例。

契约精神的本体内容中,通过法律救济渠道保障契约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受到违约损失的一方最终能挽回损失,才是契约制度的基石。有了这个基石,人们才愿意守信,契约精神也才能得以实现,并不断对契约行为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而如何建立并打牢这块基石,正是当下需要思考并尽快解决的问题。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