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把核心技术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8年06月07日 09:46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4960.html

在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科技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视一以贯之。早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他就曾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而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没有核心技术,就只能受制于人。

关于核心技术,总书记有个非常形象而又令人警醒的比喻:“一个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这一比喻的警示意义,我们从近期发生的中兴事件中深刻地体味到了。中兴事件虽然透露出美国对“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焦虑,但也的确反映出我国自身存在的“短板”。必须承认的现实是,中国诸多产业领域特别是信息产业面临“缺芯”困境,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制造”的现状:够大却不够强。

即使未被直接“禁售”,国内许多企业因未掌握核心技术而常处于产业链底端,利润微薄,生存艰难。比如浪潮信息,这家连续17年蝉联国内服务器品牌销量第一的企业,净利润却少得可怜。在2015年达到最高点时,净利润率也只有2%多一点,2016年下滑到不足1%,2017年有所回升,也只达到1.6%。而作为其竞争对手的惠普,今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则达到7.6%。

“命门”被别人掐着、在市场中缺少话语权和议价权、企业生存艰难的领域,还可以列出许多:芯片、软件、医学技术、发动机、汽车、飞机、新材料、机器人、机床、农业技术……对于这种落后状况,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根据政府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现实相当严峻,该如何应对?首先必须搞清缺乏核心技术的原因,然后再对症施治。回顾中国市场近几十年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企业大多有一个通病:更注重短期利益,重市场轻研发。为快速占领市场,获得经济回报,大部分企业都绕开了投入大、风险高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只是满足于做组装企业,求的是规模和收入,哪儿的零部件好、便宜就拿来用。虽然近年来已有所改观和进步,但基本思路没变,区别只在于从组装低端产品转向组装高端产品。数据显示,国外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可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0%以上,创新型企业甚至可以超过30%,而国内企业的这个比例却只有0.2%~0.3%。没有研发当然就得不到技术,没有技术则只好买,买不起就“借”(山寨),“借”不到就只有用不入流的技术低价竞争。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入流”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而是遍布整个制造业。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环境长期处于非良性的状态。许多中国企业,特别是能源、通信、金融等领域的一些央企国企,都在政策的襁褓中成长,它们表面上很大、很风光,但实际上其生存主要依靠国内的市场垄断或者廉价劳动力。即使是在互联网这样的科技领域,也因国内市场开放度低而少有真正的创新。BAT(百度、阿里、腾讯)这三家互联网大佬也只是在中国市场搞窝里斗,走出国门或者让Facebook、googl e等巨头进来,它们恐怕就不会活得这么滋润了。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要把核心技术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更加开放市场,让国内企业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倒逼其走创新之路。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创新这条路没有捷径。中国企业必须耐下心来,加大研发投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唯如此才能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里。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