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丑闻成就不了自家的荣耀
日企造假黑名单上如今又添新成员。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国土交通省8月9日宣布,铃木、马自达和雅马哈在尾气排放和燃油经济性方面都存在数据造假。这3家公司在新车出厂前的尾气及燃费测试中,均将无效测定数据视为有效数据。对此,日本国土交通大臣石井启一表示,出现这种情况让消费者对汽车质量及车企的质量管控感到焦虑,实在“非常遗憾”。
新爆出的丑闻再度引发日本网友如潮的批评。有人讽刺称,日企一出问题就鞠躬道歉,“工匠”已沦为“躬匠”。还有网友指出,“几家企业同时公开承认错误,想要蒙混过关,简直太无耻。”而更多人则直接把矛头对准政府监管部门,认为日本国土交通省应该对日本车企“组团作弊”问题承担责任,“应该对其他车企也彻查到底”。
对于这一丑闻,国内网友倒是很乐见的。不过,有人借此再次唱衰“日本制造”,认为“日本制造”已成明日黄花,很快会沦为“中国制造”的手下败将,这种观念却是非常错误的。道理很简单,别人虽然犯了错,出了丑闻,但这成就不了自家的荣耀。即使如美国华尔街日报所说,“日企造假丑闻会触及日本品牌保持畅销的根基,加速侵蚀日本制造业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让主打‘高性价比’的竞争对手中国受益”,但这种“受益”只是市场销售层面,与“中国制造”内在品质提高并无直接的正相关性。相反,如果中国企业错误地认为“日本制造”败给自己,从而放松警惕和努力,这倒是非常有害的。
事实上,接二连三出现丑闻,对于“日本制造”而言并非全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日本制造”能够汲取教训,或许由此进入一个升级的转折点,也未可知。正如一位日本工业专家指出的,“最近爆发的一连串丑闻,是问题正在暴露和解决的积极信号”。还有日本学者表示,数据造假丑闻虽极大损害了日企的信誉,但是第三方检测的结果却表明,“大部分产品本身的质量还是没问题的”,正是这一点,挽留了消费者的基本信心,“而能够守住最后的底线,在于日本严厉的法律制度及执行力”。
显然,日企“假冒”但不“伪劣”的做法还是保留了基本的底线,而日本政府监管方面坚决依法行事、不吝揭短,也表明日本社会的价值理念并没有毁掉,这也就留下悔过自新和东山再起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没有因这些丑闻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其国际声誉还在。全球知名信息服务提供商Mar kit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7月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是反映经济变化趋势的重要参数,以50为荣枯分水线)初值为51.6,终值52.3(当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8)。显示其制造业仍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同时,出口增加支撑新订单的增长。而6月份日本制造业PMI更是达到53点,已连续22个月维持扩张。
客观地说,在当今世界,就制造业横向对比看,“日本制造”的优势地位尚未被从根本上撼动。企业造假丑闻及在电子消费等市场出现后退的事实,让“日本制造”的内隐问题显现,但人们透过这些问题仍看到了“日本制造”的强大:三星、苹果、高通等这些耀眼的明星高科技公司,如果没有日本的高精度设备、芯片配件、解决方案,可能就不再耀眼。有些知名的日本企业出现衰落,但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仍足以支撑“日本制造”,并为其带来足够的荣耀。而且,一些被认为已经衰落,甚至被认为败给中国企业的公司,实际并未真正失败,它们多是进行战略调整,放弃原来的多元化之路,盯准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向单极化方向发展。比如奥林巴斯,大刀阔斧砍掉低端卡片相机产品线,集中精力向医疗B2B领域转型。而消费类电子巨头尼康、佳能等也在关注医疗业务,布局高端产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肯地说,一些日企出现丑闻,这只不过是把曾经被神化的“日本制造”拉下神坛,还原了其人的属性,让人明白,人之为人均有弱点缺陷。但“日本制造”作为“人”,仍是高人。更为重要的是,有学者指出,“日本制造”在全球市场上展现的产品广度与品质厚度依然深不可测,在环境、信息、精密仪器、自动化、医药等技术领域,日本的工业产品还处于时代最前端的地位。而藏身“日本制造”背后的职人精神、生产组织方式与经营理念之于全球制造业仍具有鲜活的样本意义。
“日本制造”已经在深刻反思并找到了方向开始行动。它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并且有了大模样。对比之下,“中国制造”倒该警觉起来,既要认识到自己的这个近邻仍是一个强劲对手,千万不能小觑,更要收住心,加倍努力,学习这个对手,力争追上它、超越它。
日企造假黑名单上如今又添新成员。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国土交通省8月9日宣布,铃木、马自达和雅马哈在尾气排放和燃油经济性方面都存在数据造假。这3家公司在新车出厂前的尾气及燃费测试中,均将无效测定数据视为有效数据。对此,日本国土交通大臣石井启一表示,出现这种情况让消费者对汽车质量及车企的质量管控感到焦虑,实在“非常遗憾”。
新爆出的丑闻再度引发日本网友如潮的批评。有人讽刺称,日企一出问题就鞠躬道歉,“工匠”已沦为“躬匠”。还有网友指出,“几家企业同时公开承认错误,想要蒙混过关,简直太无耻。”而更多人则直接把矛头对准政府监管部门,认为日本国土交通省应该对日本车企“组团作弊”问题承担责任,“应该对其他车企也彻查到底”。
对于这一丑闻,国内网友倒是很乐见的。不过,有人借此再次唱衰“日本制造”,认为“日本制造”已成明日黄花,很快会沦为“中国制造”的手下败将,这种观念却是非常错误的。道理很简单,别人虽然犯了错,出了丑闻,但这成就不了自家的荣耀。即使如美国华尔街日报所说,“日企造假丑闻会触及日本品牌保持畅销的根基,加速侵蚀日本制造业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让主打‘高性价比’的竞争对手中国受益”,但这种“受益”只是市场销售层面,与“中国制造”内在品质提高并无直接的正相关性。相反,如果中国企业错误地认为“日本制造”败给自己,从而放松警惕和努力,这倒是非常有害的。
事实上,接二连三出现丑闻,对于“日本制造”而言并非全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日本制造”能够汲取教训,或许由此进入一个升级的转折点,也未可知。正如一位日本工业专家指出的,“最近爆发的一连串丑闻,是问题正在暴露和解决的积极信号”。还有日本学者表示,数据造假丑闻虽极大损害了日企的信誉,但是第三方检测的结果却表明,“大部分产品本身的质量还是没问题的”,正是这一点,挽留了消费者的基本信心,“而能够守住最后的底线,在于日本严厉的法律制度及执行力”。
显然,日企“假冒”但不“伪劣”的做法还是保留了基本的底线,而日本政府监管方面坚决依法行事、不吝揭短,也表明日本社会的价值理念并没有毁掉,这也就留下悔过自新和东山再起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没有因这些丑闻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其国际声誉还在。全球知名信息服务提供商Mar kit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7月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是反映经济变化趋势的重要参数,以50为荣枯分水线)初值为51.6,终值52.3(当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8)。显示其制造业仍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同时,出口增加支撑新订单的增长。而6月份日本制造业PMI更是达到53点,已连续22个月维持扩张。
客观地说,在当今世界,就制造业横向对比看,“日本制造”的优势地位尚未被从根本上撼动。企业造假丑闻及在电子消费等市场出现后退的事实,让“日本制造”的内隐问题显现,但人们透过这些问题仍看到了“日本制造”的强大:三星、苹果、高通等这些耀眼的明星高科技公司,如果没有日本的高精度设备、芯片配件、解决方案,可能就不再耀眼。有些知名的日本企业出现衰落,但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仍足以支撑“日本制造”,并为其带来足够的荣耀。而且,一些被认为已经衰落,甚至被认为败给中国企业的公司,实际并未真正失败,它们多是进行战略调整,放弃原来的多元化之路,盯准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向单极化方向发展。比如奥林巴斯,大刀阔斧砍掉低端卡片相机产品线,集中精力向医疗B2B领域转型。而消费类电子巨头尼康、佳能等也在关注医疗业务,布局高端产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肯地说,一些日企出现丑闻,这只不过是把曾经被神化的“日本制造”拉下神坛,还原了其人的属性,让人明白,人之为人均有弱点缺陷。但“日本制造”作为“人”,仍是高人。更为重要的是,有学者指出,“日本制造”在全球市场上展现的产品广度与品质厚度依然深不可测,在环境、信息、精密仪器、自动化、医药等技术领域,日本的工业产品还处于时代最前端的地位。而藏身“日本制造”背后的职人精神、生产组织方式与经营理念之于全球制造业仍具有鲜活的样本意义。
“日本制造”已经在深刻反思并找到了方向开始行动。它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并且有了大模样。对比之下,“中国制造”倒该警觉起来,既要认识到自己的这个近邻仍是一个强劲对手,千万不能小觑,更要收住心,加倍努力,学习这个对手,力争追上它、超越它。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显示文胸安全性能较好(2024-03-11)
- 新能源车退役电池何处去?(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