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质量大事必作于细

2018年09月18日 09:35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8731.html

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市场监管总局发表讲话时,引用了《老子》中的一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总理的用意,不只在提醒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要注重细节,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地了解最底层的情况和最基层市场主体的诉求,一点一滴地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还要求监管部门要关注中小微企业的情况,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扶持力度。因为这些企业虽小,但它们不仅是市场活力所在,而且体现着人人都有创业机会,人人都有上升通道的公平理念。

总理“大事作于细”的理念,对开展任何工作特别是质量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自然是一等一的国家大事,但要完成这样的大事,必须“作于细”,即从一件一件小事入手,由小质量成就大质量。大家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这正与“大事作于细”的内涵相同。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其标志不在于能否造出火箭、高铁、飞机等这些高大上的产品,而在其所生产的普通消费品是否质量过硬、品种丰富,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全球汽车领域都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发展,而其中的电池技术非常关键。别看一枚枚小小的动力电池不起眼,但它们却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锂电池产业链基本成型而且也已经比较完善,但在一些重要领域还受到国外技术或者资源的制约。比如隔膜材料。国产隔膜起步较晚,国内企业的技术成熟度不高,虽然近几年的国产化率有所提升,特别是干法隔膜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高端湿法隔膜技术上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而且隔膜的原材料PE和生产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另外,在PVDF、水性黏结剂、铝塑膜、自动化设备、钴矿等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对外依赖的最大隐患,是缺少话语权,关键时刻有遭扼喉之险。

事实上,在许多产品领域,我们都存在类似的“受制”问题,在制造细节或者说在小质量上,与德、日、美等制造业强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但一直难以称为制造强国,原因即在于此。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美国对中国部分贸易产品采取了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措施,这让那些技术实力薄弱、对外依赖严重的企业尝到了苦头,教训足够沉痛。

在细节或小质量上做不好,真的是因为国内企业缺乏技术和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中国人在制造方面其实很聪明,并不比德国人、日本人差,但许多国人的意识里总是看不上小工具、小零部件的生产和创新。德国人可以把一个螺丝钉的设计制造作出一个博士学位,而中国人则觉得螺丝钉太不起眼,机械制造本科的学生做毕业设计都看不上。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要知道,小工具、小产品的创新所能带来的社会财富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改变工业基因。以前螺钉都是用手拧,后来有人发明了一字和十字螺钉,可以用工具拧,不仅拧得更快,而且拧得更紧。这种螺钉的出现,引发了制造业的一场革命。其社会价值并不比互联网小。

好高骛远,不屑于“小”,这当然是一种有问题的心态。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在战略上进行调整改变。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制造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实现技术突破,特别是在一些过去曾被忽视的小部件、小材料以及一些日常产品上加快创新步伐,发力质量提升,专注“作于细”,成效日显。我们相信,只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都能够从小处着手,把“细”事做好,质量提升行动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质量强国建设的远大目标也将加速实现。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