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面对杂乱信息该咋办

2018年09月25日 08:17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8949.html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因充斥各种杂乱无用甚至有害信息,对民众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不久前网上有一段“黑木耳生长过程竟然全程打农药”的视频传得很火,引起关注。但中国食用菌协会很快发表声明,指出该视频有摆拍作假、故意制造恐慌的嫌疑。专家解释称,在地栽模式下对少量杂草喷除草剂,是多此一举;在正出耳的菌袋上洒农药会导致木耳畸形,这是反常识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暴晒防虫害。

从上述视频传播的内容和目的看,它属于典型的食品安全谣言。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泛滥,很大程度上缘于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风险,同时消费者对此又缺乏基本的科学判断,不假思索地将纯属子虚乌有的谣言发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你传我转,影响扩大,形成负面社会效果。

显然,网络自媒体渠道的信息源很不靠谱。特别现在的海淘代购,看上去价格挺便宜,但里面却充满陷阱。一些人海淘了名牌包或品牌服饰,也觉得不放心,就希望懂行的人给鉴定一下。这种需求催生了一批以“专业鉴定真伪”获利的相关行业从业者。比如现在网上有一种名为“化妆品鉴定”的服务很火。每样商品提供20元到25元不等的鉴定费用,即可通过线上告知真假结果。不过,也正是由于鉴定服务本身也依托于网络,同样有不靠谱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网上鉴定服务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有待考证,尤其遇到高仿货没有接触实物很难仅凭照片细节判断真假,消费者还需谨慎选择。要知道,现在网上售假已经形成仿制、宣传、销售、售后的一条龙完整灰色产业链。一些所谓的“正品”很多时候不过是“出国逛了一圈回来”的国产高仿品,甚至包括原单小票、发票都能造假,令消费者防不胜防,专业鉴定人士都不敢保证能识破。

即使是购买到正品,如果缺少相应的信息,也会出现问题。现在不少妈妈爱子心切,总觉得国外的产品更安全,孩子的用品更愿意从国外购买,特别是儿童用药。正是看到这种需求,现在不少人在网上开店,销售国外生产的用于治疗感冒发烧等常见疾病的非处方药,像德国“小绿叶”、澳大利亚Nur of en、日本“面包超人”等,都很受欢迎。然而医学专家提醒,大多数常用药物国内外的配方都是一样的,疗效也差不多,没必要舍近求远网购同类的国外药物。有些国内没有的药物或未经我国批准上市的药物,则要小心购买,因为药物针对的人群及用法用量都是根据国外的情况定的,可能与国内不同,若盲目用药或会产生不良反应及其他潜在健康隐患。另外,海外代购渠道药物无法保证质量安全,其包装上的说明或标示信息很难看懂,在用药过程中也容易产生问题。

网购不靠谱的最大问题,是消费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后果。现在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许多吃货选择在网上购蟹。有位网名叫“沙漠鹰2018”的消费者日前爆料称,他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大闸蟹,到货后发现分量不足,就找商家理论。商家承认发错货,同意补20元差价,但一不小心把“错”的原因说了出来:大闸蟹的标称重量是含捆蟹绳子的,寄出去的分量不足,是因为绳子捆少了。话外音显然是:若退货,再多捆点绳子给你寄回去。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今信息比较混乱的市场环境中,我们到底该信谁?答案并不难:信科学,信权威,信法律。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