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月饼创新莫忘质量安全

2018年09月26日 13:27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69052.html

在所有有馅的食品中,比起包子、饺子、粽子、元宵之类,月饼可以说以最能变馅而著称。传统的五仁、蛋黄就甭说了,冰淇淋、巧克力也已过时,榴莲、辣条这样的重口味也试过身手……这么说吧,凡是人敢吃的,月饼厂家就敢往馅里搁。不过,尽管月饼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变馅以显示个性,但它终究是应节的食品,再怎么变还是“一块甜疙瘩”,以至于有好事者将“追求时髦月饼馅”列入中秋“八大俗”之一。

口味创新难以免俗,倒在其次,更大的问题在于,这可能增加安全隐患。毕竟,月饼馅料是藏在里面的,这一“藏”就可能连带把一些本应看到的问题隐了起来。食品加工都有一定的程序和工艺要求,创新馅料月饼的制作过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业内人士表示,食品工艺(包括用料)创新都需要科学试验支撑并经过反复检验得到安全结论才可以上市销售,若只关注口味而随意改变工艺或搭配用料,很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

食品生产企业玩创新还可能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如今风行起来的“朋友圈私房自制月饼”“跨界月饼”,其质量就更难保障了。与传统月饼销售商通过打品牌战、价格战的销售模式不同,月饼微商们走的是小而美的营销路线,主打“手工制作”“纯天然食品”等概念。但是,问题恰恰会出现在“手工”制作上面。经调查,绝大多数网红私家自制月饼,其经营者没有生产经营资质,产品外包装也无任何认证标志,交易过程更缺少监管部门检测把关,属于“三无”产品。任何食品,自家制自家吃没问题,拿去卖就成为商品,则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接受监管。不然,就属于违法行为。

有人在“创新”上走得更远,概念炒作往“养生”“保健”上靠,问题的性质就从安全卫生变为消费欺诈了。医学及营养学专家提醒,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发文,保健类月饼属于虚假宣传,食药监部门从来没有批准过保健类的月饼。所以,如果有商家声称自己的月饼有保健功能,甚至说自己的月饼能够治病,那都是违规的。对于食用量相对较少的月饼,养生保健功能这一“创新”,更多是停留于概念层面。如果消费者食用后真的感到有“疗效”,则更要小心,因为这样的月饼中很可能添加了某种违禁药物。

上述所谓内容“创新”之外,还有一种形式“创新”——月饼代工,也带来不少问题。我们知道,代工本身是早就出现的一种市场行为,但进入月饼这个狭小的食品范畴却时间并不长,不过,代工历史地存在的那些老问题基本上也都被转移过来了。据悉,自2008年我国对月饼生产进行规范和整顿,实施月饼生产QS市场准入管理之后,那些过去曾经在月饼上获利不菲但不具备QS规定条件的企业,如星级酒店宾馆等品牌商家,已被取消生产加工月饼的资格,但它们不愿放弃可观的利润,就想到了代工这条途径。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品牌商家基于成本考虑大都选择一些小的食品企业代工生产月饼,但这些企业往往没有多少月饼生产经验,其质量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也不过关,生产出来的月饼难免存在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市场首先反馈给品牌商家,但它们却很容易把责任推向代工企业。两者扯皮,不仅让消费问题变得复杂,损害消费者利益,也给市场监管制造了麻烦。

说了这么多月饼创新的问题,用意当然不是要否定创新,而是要提醒,对传承千年的月饼进行创新本无可厚非,但必须要有一个度: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再怎么创新也不能偏离月饼本身的文化属性,更要遵守法规标准,再怎么创新也不能突破质量安全底线。正如有学者指出,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般的故弄玄虚,更不是只求好看的文字游戏。创新,更需要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要脚踏实地地了解顾客需求,老老实实用足用好原材料,不断提高制作工艺和水平,追求品牌效应并实现社会价值。若一味地制造噱头追求吸睛效应,那就偏离了正途,早晚会碰壁,乃至被市场抛弃。

无论多么新奇的馅料、多么高颜值的包装、多么高大上的宣传,无论是坚守经典、回归情怀还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对各路商家来说,心思都应该用在产品本身。而做好产品的第一要务,是确保月饼质量安全,这一点永远不能变。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