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兑这事儿靠谱吗
最近网上有一些关于如何辨别勾兑酒的文章点击量挺高。据称,只要注意酒瓶标签上的两项内容,基本可以一眼分辨:一是执行标准,一般GB/T20822和GB/T20821都是酒精勾兑酒;二是配料表,只要配料里有食用酒精、食用香精等,就可以认定其为酒精勾兑酒。
分辨出勾兑酒又如何?其实也没啥。白酒勾兑只是区别于传统纯粮酿造的一种工艺,只要按照国家标准来,勾兑酒生产销售都没问题。事实上,目前市面上所售白酒,七成以上为勾兑酒。一个可能的问题在于,由于缺乏对勾兑酒的认知,加之近些年出了不少假酒事件,媒体报道事件时多有误读误导,一些人主观地、想当然地在酒精、勾兑、造假、有害这些词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以至于对白酒企业的勾兑工艺进行不合法的假想推定,觉得其中定有猫腻。
这显然是过虑了。眼光放得更开一些,会发现勾兑这种工艺并非白酒行业独有,许多市场领域都可见其身影。比如勾兑醋、勾兑酱油、勾兑果汁、勾兑豆浆等。尽管曾有专家极力反对将勾兑工艺泛化,称应专指制酒工艺,但民间认为这种工艺简单易行,没多少技术含量,与配制酱油、配制醋没啥本质区别,通称并不产生混淆,反倒是将勾兑专属起来显得矫情。基于这种“开放思想”,现在但凡液体食品,只要添加香精等配料制成,均可称勾兑。甚至连一些固体食品,里面加了混合了添加剂的馅料,亦有目为勾兑者,比如勾兑月饼。
看来,勾兑真个是无处不在。多年前,在勾兑醋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时,有专家曾这样解释:现在因为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多,可能消费者走进了一个误区,有点杯弓蛇影的感觉。其实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如说酿造醋和勾兑醋,在安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一个口感的区别。本来食品的制作就有很多种,甭管是磨的、泡的、冲的、煮的,这有什么关系呢?消费者完全可以各取所需。你追求口感,可以买酿造的或者鲜榨的什么的;他觉得勾兑的便宜一些,也不是什么问题。勾兑本来可以让消费者多一种选择,多一点余地,而不应该是恐慌。
听上去好有道理,其实是有问题的。这就好比人们指责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专家出来解释说:这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羊肉狗肉,在安全上没什么区别,主要是一个口感的区别。买羊肉却吃到了狗肉,消费者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份惊喜,不应该恐慌啊。照这位专家的逻辑,挂了羊头,卖狗肉可以,那么卖猪肉、猫肉甚至老鼠肉都行啦,除了口感不同,又吃不死人,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问题的核心不在你卖什么肉,而在你挂什么头。换句话说,就勾兑现象而言,问题不在勾兑工艺本身,而在隐藏勾兑这个事实,这样做是一种欺骗。市场存在的各类勾兑,大致可以归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企业或商家明知是勾兑却故意用“熬制”“鲜榨”等说法进行宣传;另一种是勾兑是企业必需的工艺,但企业却不告知消费者,故意隐瞒这一事实。两种做法特点不同,但欺骗消费者的意图一致,而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它们都应受到惩处。
然而,困扰在于,目前我国对勾兑行为的法律属性界定并不十分清晰,具体行业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这使得市场监管失据。就白酒行业而言,现有法规标准并没有直接针对勾兑的规定,无论什么工艺,只要生产出来的白酒是安全的就行。这种只关注安全性的标准有一个漏洞:并没有关于验证或者证明固态法白酒是否添加了食用酒精或者香精的规定。这就容易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些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产能饱和的状态下,用酒精勾兑后,打上冒充纯粮酿造的标志,冲击高端消费市场。
目前情况下,企业是不是这样做只能靠自律,但自律这事在当下语境中非常不靠谱。
最近网上有一些关于如何辨别勾兑酒的文章点击量挺高。据称,只要注意酒瓶标签上的两项内容,基本可以一眼分辨:一是执行标准,一般GB/T20822和GB/T20821都是酒精勾兑酒;二是配料表,只要配料里有食用酒精、食用香精等,就可以认定其为酒精勾兑酒。
分辨出勾兑酒又如何?其实也没啥。白酒勾兑只是区别于传统纯粮酿造的一种工艺,只要按照国家标准来,勾兑酒生产销售都没问题。事实上,目前市面上所售白酒,七成以上为勾兑酒。一个可能的问题在于,由于缺乏对勾兑酒的认知,加之近些年出了不少假酒事件,媒体报道事件时多有误读误导,一些人主观地、想当然地在酒精、勾兑、造假、有害这些词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以至于对白酒企业的勾兑工艺进行不合法的假想推定,觉得其中定有猫腻。
这显然是过虑了。眼光放得更开一些,会发现勾兑这种工艺并非白酒行业独有,许多市场领域都可见其身影。比如勾兑醋、勾兑酱油、勾兑果汁、勾兑豆浆等。尽管曾有专家极力反对将勾兑工艺泛化,称应专指制酒工艺,但民间认为这种工艺简单易行,没多少技术含量,与配制酱油、配制醋没啥本质区别,通称并不产生混淆,反倒是将勾兑专属起来显得矫情。基于这种“开放思想”,现在但凡液体食品,只要添加香精等配料制成,均可称勾兑。甚至连一些固体食品,里面加了混合了添加剂的馅料,亦有目为勾兑者,比如勾兑月饼。
看来,勾兑真个是无处不在。多年前,在勾兑醋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时,有专家曾这样解释:现在因为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多,可能消费者走进了一个误区,有点杯弓蛇影的感觉。其实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如说酿造醋和勾兑醋,在安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一个口感的区别。本来食品的制作就有很多种,甭管是磨的、泡的、冲的、煮的,这有什么关系呢?消费者完全可以各取所需。你追求口感,可以买酿造的或者鲜榨的什么的;他觉得勾兑的便宜一些,也不是什么问题。勾兑本来可以让消费者多一种选择,多一点余地,而不应该是恐慌。
听上去好有道理,其实是有问题的。这就好比人们指责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专家出来解释说:这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羊肉狗肉,在安全上没什么区别,主要是一个口感的区别。买羊肉却吃到了狗肉,消费者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份惊喜,不应该恐慌啊。照这位专家的逻辑,挂了羊头,卖狗肉可以,那么卖猪肉、猫肉甚至老鼠肉都行啦,除了口感不同,又吃不死人,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问题的核心不在你卖什么肉,而在你挂什么头。换句话说,就勾兑现象而言,问题不在勾兑工艺本身,而在隐藏勾兑这个事实,这样做是一种欺骗。市场存在的各类勾兑,大致可以归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企业或商家明知是勾兑却故意用“熬制”“鲜榨”等说法进行宣传;另一种是勾兑是企业必需的工艺,但企业却不告知消费者,故意隐瞒这一事实。两种做法特点不同,但欺骗消费者的意图一致,而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它们都应受到惩处。
然而,困扰在于,目前我国对勾兑行为的法律属性界定并不十分清晰,具体行业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这使得市场监管失据。就白酒行业而言,现有法规标准并没有直接针对勾兑的规定,无论什么工艺,只要生产出来的白酒是安全的就行。这种只关注安全性的标准有一个漏洞:并没有关于验证或者证明固态法白酒是否添加了食用酒精或者香精的规定。这就容易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些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产能饱和的状态下,用酒精勾兑后,打上冒充纯粮酿造的标志,冲击高端消费市场。
目前情况下,企业是不是这样做只能靠自律,但自律这事在当下语境中非常不靠谱。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显示文胸安全性能较好(2024-03-11)
- 新能源车退役电池何处去?(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