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用科学击碎流言

2019年12月20日 11:11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12/20/content_7929749.htm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日前举办“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活动现场揭晓了“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5G基站辐射对人体会产生很大影响”“坐高铁=照X光”“电子烟无毒无害”等流言上榜。这份流言榜让人们看到,流言本身也在“与时俱进”。这就提醒人们,治理流言要紧跟形势,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然而,流言再怎么“与时俱进”,依然还是流言,其所用招数多是老套路,戳破它并不难。比如“5G基站辐射对人体会产生很大影响”这条流言,就是借正在逐渐铺开的5G技术而生。其关键迷惑点是宣称5G信号需要高密度基站,而基站发射振频极高的毫米波,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电磁辐射,无线电台、微波炉、电脑、吹风机甚至太阳等,都是电磁波的发射源。手机、基站(不管4G还是5G)的电磁辐射能量非常小,跟前面说的那些发射源同属于“日常”级别的非电离辐射,对人体没什么伤害。而且,现代无线通信技术都采用了上下行的功率智能控制技术,通信基站数量越多,手机通话效果越好,电磁辐射反而越小。

流言最常用的套路就是披上“科学”外衣。而戳破流言的伪科学,只需真科学及时出面,揭示真相即可。前些年曾反复出现的“塑料大米”“人造鸡蛋”“棉花肉松”“打针西瓜”等流言,现在已基本没人相信,骗不了人了。为什么?原因在于相关科学知识普及到位,已经成为常识。以“塑料大米”为例,最初该流言出现时,许多人看到“加工塑料大米的视频”,再加上“技术性”解说,就轻易被这“有图有真相”的忽悠术忽悠信了。但懂行的人说出真相,就让流言变成了笑话:视频所呈现的像大米一样的颗粒状物体确为塑料,但这只是正常的塑料加工过程,与假冒大米毫无关系。况且,这种看上去像大米的塑料颗粒售价要比普通大米贵多了,没有谁会傻到干以贵充贱的傻事。

俗语所说“流言止于智者”,智者之智,就是科学。但“止”的工作不能等到流言产生并流行起来之后才做,而应打好提前量,所谓“凡事预则立”,即有这层意思。实事求是地说,在治理流言的实践中,“预”的工作做得并不是很到位。知名研究机构尼尔森网联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达到了93.83%,但他们对食品安全科学信息的了解却只有47.73%。强烈的信息需求和缺失的科学认知之间形成矛盾,这就为流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而新京报一项关于流言产生及传播问题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调查结果显示,41.1%的受访者坦承自己不能分辨网络流言。而对于网络流言何以产生,受访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公开不充分(40.7%)。

民众缺乏分辨能力,而且又无法便捷获得相关权威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很容易钻空子,利用民众的弱点和网络传播的便捷编造、传播流言。加之制造、传播流言的违法成本很低,一些人不惮以身试法。

由上述分析可见,流言产生的机理并不复杂,而依靠科学终结流言的方法也不难找,现在最需要加强的,是把“预”的工作做充分。具体而言,第一件“预”的工作是加强科普宣传,要及时准确发布权威声音,与流言争时间、抢流量,打牢公众对市场安全信心的基础。特别是政府部门要努力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公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第二件“预”的工作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机制,让造谣者受到惩戒,增加其违法成本。而更长远的“预”的工作,则是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织密流言免疫网。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