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食品安全自信靠什么建立

2019年02月20日 14:39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02/20/content_6788489.htm

近日,媒体报道湖南、甘肃等地监管部门对一些企业销售的猪肉制品进行检查时,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后,有学者警告称,如果政府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处理不好此次事件,一旦事态恶性发展引起民众恐慌,对于猪肉产业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

不过,从目前舆情看,公众似乎都比较平静,未见大的恐慌情绪。其实这不难理解。从2018年8月我国确诊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政府相关部门便开始严密部署防疫工作,其中也包括对疫情信息公开和防疫知识的大力宣传。民众对事情的起因及过程都能及时了解,特别是对“非洲猪瘟为非人畜共患病(病毒只传猪不传人),不会影响食品安全”的持续大力科普,让公众保持了理性。因此虽然当前一些企业的猪肉制品出现问题,但基于已经设立的安全前提,不少网友表示“舞照跳、肉照吃”。

当然,民众情绪稳定,还有赖于政府监管部门反应迅速,处置得当。我们看到,地方通报情况之后,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迅速下达通知,要求企业立即追溯猪肉原料来源并对猪肉制品进行处置。同时派出联合督查组调查核实相关情况,要求各地全面落实防控责任,强化防控措施,规范信息报告和发布,对不按要求履行防控责任的企业,一旦发现将严厉查处。以往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监管部门常被批评动作滞后。此次监管部门发现问题、查处问题、信息发布等,几乎做到了第一时间反应,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正如有学者指出,越早公布事件相关信息,越早采取相关措施,就越有利于在第一时间阻遏疫情扩散和传播,也越有利于稳定民众情绪,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在互联网时代,攸关公众利益的信息传播是无法人为阻止的。突发事件面前,习惯与公众分享信息,让权威声音不缺席,用信息的充分透明去消除公众的疑虑,这既是一种管理智慧,也是现代政府的责任体现和应有风范。

政府监管部门处置突发事件能够雷厉风行,来源于政府自信。而政府自信,恰是民众和社会自信的基础。多年前,一条关于新西兰进口奶制品被检出含有双氰胺成分的新闻曾在国内轰动一时。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条在我国可称爆炸性的新闻在新西兰本地却波澜不惊。当被记者问及为什么自己国家的奶粉出了事却没什么反应时,一位新西兰老太太反问道:“如果新西兰的牛奶不能喝了,世界上还有能喝的牛奶吗?”新西兰的老百姓能对自己国家的食品安全自信如斯,这让我们国人感到艳羡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自信?又是什么让我们一度缺失了这样的自信?答案其实很简单。新西兰民众愿意相信自己的食品质量环境是安全的、可靠的,这是因为有人告诉了他们这样的事实,这个“人”就是他们的政府及其信息传播机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信息披露工作尚存在不透明的问题,披露过程有“重完成时,轻进行时”的倾向。这种披露惯性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理想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应该是,民众不仅能看到监管部门执法行动的“大结局”,还可以及时了解周围的风险。有的执法部门之所以有诸多顾虑,根子上还是缺乏应有的自信。只有政府监管职能完善,监管信心足、底气足,企业才会心存敬畏,消费者才能心有所安,市场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