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很重要

2019年04月17日 11:22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04/17/content_7014898.htm

近日,在全国政协办公厅制作的“委员讲堂”一期节目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静,就一些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科普解读,很有教育意义。她指出,对待食品安全要科学理性,不要将农药、添加剂、激素等与有毒有害划上等号,谈之色变。上述这些东西,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就是安全的,不必过于担忧。

王静以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何谓“理性”:在农业生产中,病虫杂草害需要农药进行治理,就像人得了病必须吃药一样。只要农药使用严格按照标准,按照使用量、使用次数以及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其残留量就会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人食用农残合格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就不会有健康安全问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还缺少应有的理性。他们根本搞不清“标准”“限量”的含义,看问题往往主观臆断,不仅片面、偏激,也容易被伪科学误导。别说是“农药”直接带着“药”字了,就算是普通食品添加剂带着“酸”“精”等字眼,也看着紧张,被一并归入“不安全”的范畴。有媒体曾做过一项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食品添加剂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食品添加剂身背恶名,甚至被妖魔化,这是民众食品安全理性缺失的典型表现。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显然,食品添加剂是被允许添加入食品中的,它是一种合法性存在。“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加工业”,这也早成业界共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读,主要原因是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把一些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到了食品添加剂的头上。

比如人们经常听到的苏丹红,就是一种化学染色剂,而非食品添加剂。由于其含有致癌毒性,除了被用于化工产品增色,是绝对不允许添加入食品中的。如果在食品中发现该物质,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食品受到含有苏丹红物质的染污,要么是人为非法添加。对于后一种行为,一旦发现要依法严惩。当然,用于给食品上色的胭脂红、苋菜红等着色剂,属于食品添加剂,与苏丹红有着本质区别,按照国家法规标准规定限量使用,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尽管多年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食品安全专家们不断就如何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进行正面引导,可谓苦口婆心,但民间误读似乎并未因此消除,而在一次次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反倒加深了。这种“加深”的误读,其实是比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更让人担忧的问题。任何食品安全事件都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但民众若形成了对食品安全的非理性认识,并固化为一种左右其判断和行为的“理智”,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整体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还会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看来,要想为食品添加剂昭雪,或者更进一步讲,要真正创造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除了要求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严格监督食品企业生产行为,还得做好包括对食品添加剂正名在内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这个时候就特别要突出媒体的作用——如果媒体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是基于科学的态度和引导理性消费的目的,这自会产生正向社会价值;若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而不顾及科学性,也疏于或懒于对报道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求证,那么其作用则正相反,误导之下会造成更大混乱。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