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治理违规APP不能心慈手软

2020年09月23日 10:41 信息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日前,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上,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公布,经对5000款移动APP开展安全检查,检测出具有安全隐患的APP应用达3400多款。此外,“APP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日前发布。近九成的受访者会谨慎授予APP权限,88.5%的受访者对于APP申请手机权限会进行理性分析,谨慎授予权限。32.9%的受访者对APP的精准推送广告行为表示很反感,感觉被窥探或偷听。

一些手机APP窃取隐私或者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问题。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屡屡发生,即便在有关部门公布“黑名单”之后,也未见相关APP开发者有“收手”迹象,反倒是相应的违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需品的背景下,绝不能对违规APP放任不管。

对一些人来说,失窃几千元的后果未必大,而一旦手机中的隐私被窃取的话,则将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和心理折磨。再如,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给手机设置开机密码、开锁密码,即便手机被窃取,只要及时挂失,则不必担心隐私被泄露。而随意窥探收集隐私的APP,犹如潜伏在身边的内贼,让所有的密码失效,令人心惊胆战,防不胜防。

而且,这种利用先进技术作恶的行为,让用户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其摆布。因为,用户不可能对每一个APP了如指掌,更不具有技术和经验来识别和抗衡违规APP。譬如,使用导航需要通话权限,玩游戏需要交出短信权限,不给权限应用就无法打开。也就是说,用户根本没有能力与APP开发者和运营者博弈,其要么选择牺牲隐私,要么选择不使用该款APP。

所以,不可能依靠个人力量与APP开发者博弈,也不能靠APP开发者良心发现自觉整改。而必须由监管部门强力干预,果断处置,方能遏制APP开发者作恶的冲动。如根据有关规定,APP未向用户明示并经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否则将会被下架。根据 《网络安全法》,侵犯个人信息的,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证照。根据刑法及司法解释,非法获取行踪轨迹、通信内容等信息50条以上的,或者其他信息5000条以上的,就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信息时代,守护公民隐私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守护公民的财产安全。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必须积极作为,科学应对,果断处置,担当起保护用户权益的守门人,像打击盗窃犯那样打击 “隐私窃贼”。建议推行强制标准和事先审查制度,不符合保护隐私标准不得上架。并强化监测力度,及时下架、屏蔽违规APP,果断追究开发者和应用商店的相关责任。进而有效清理潜伏在手机中的 “隐私窃贼”,让用户成为技术进步的受益者,而非沦为利用技术作恶者的被害人。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