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别让“禁塑令”变成“就那么回事”

2020年09月07日 09:59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92381.html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禁塑令”后,相关话题的关注度一直很高。而每当有省市出台禁塑新规,总能引起一波热议。比如,近日陕西省发文要求,按照循序渐进、分时分段原则,到2020年底,西安市率先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加上陕西,截至目前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禁塑令”。

有趣的是,所有热议,都不忘拿12年前的“限塑令”作对比,或以凸显本次“禁塑令”之严,或以反思上次没写好作业之根源。实话实说,从12年来的实际效果看,2008年开始实施的“限塑令”,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而现在更严的“禁塑令”出台,其实就是对前次效果不佳的修正。

最显著的修正,就是由“限”变“禁”。上次的“限”,主要体现在其“令”所指者为商超等商品零售场所,要求它们不得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但事实证明,这种针对消费端的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虽能执行,却难达减少使用量的目的。原因很简单,该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有偏差——根据“谁使用谁买单”的原则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这没有问题,但该原则用于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不具有价格敏感度的塑料袋产品使用上,注定收效甚微。在消费者看来,相比于使用方便,为塑料袋多花两三角钱真算不得什么;而在商家看来,本来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在“限塑令”的“帮助”下可以收费了,由赔变赚,自然是何乐而不为。双方你情我愿,达成默契,大家都觉得,“限塑令”也就那么回事,于是,“限塑令”慢慢变为“卖塑令”,并最终沦为一纸空文。

显然,从需求端发力以求达到“限”的目的,是有限制条件的,除非将使用费用提高到消费者难以承受的额度,否则,只盯着通过价格调节“需求”的方向做文章,恐怕永难奏效。这时候,把关注点放在供给侧,或许才能找到正确打开方式。从当下各地推行的“禁塑令”规定内容看,基本都把着力点放在生产销售领域,说明政府部门也看到了此前限塑政策的不足,并找到了症结所在。

不过,注意力放在供给侧,方向对了,但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否则一样难有效果,那就是抓好政策执行和严格监管。当年“限塑令”出台后,人们曾寄予厚望,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虽说有政策方向偏差问题,但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出在政策执行层面。关注需求端的“限塑令”并不是说只需市场调节就可以了,它仍需要强力执行,监管配合。但从政策实施十多年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地方和部门存在落实政策不到位、执行不力的情况。政策不落实,执行不到位,这意味着市场监管并不具威慑力,或者监管根本就是走过场,必会给商家和消费者释放错误信号:“限塑令”也就那么回事。

由此可见,过去“限塑令”的推行情况反映出的问题是,从政策执行层面看,一些部门不重视、走过场,这是一种应付心态;从企业商家来看,它们未被触动太大利益,其限塑行为缺少外在压力,当然也会应对;从消费层面看,基于人类固有的惰性,消费者在享受了这么多年塑料制品带来的好处和方便之后,要让他们突然在某一天放弃这种福利,大多数人是难以做到的,其心态不止应付,还有不满。

从“限塑令”吃了“堑”,最该长出的“智”是,只有让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主动起来,改变被动应付心态,禁塑才能真正收到成效。而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坚持走“教育宣传为先导、政府执法为核心、市场管理为主要手段、产品替代为补充措施”的综合治理之路。其中政府部门的角色非常重要。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限塑政策的有益经验,从需求和供给双向发力,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和目标,既要引导消费,又要推进替代品研发,更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做到疏堵结合,标本兼治。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