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低盐”健康生活
如今,限盐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但专家指出,盐并非仅仅来自于烹调中的食用盐,日常生活中摄入的大部分盐可能来自于各种精加工食品。
近年来,“健康生活从低盐开始”的理念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从英国的“减盐注意周”到日本全国性的减盐食品,以及国内营养学家倡导的低盐饮食,“低盐”已经渐渐成为被公众所接受的健康膳食理念。
低盐理念渐成主流
如何做到减盐不减咸,如何吃盐用盐才健康?前不久由上海生态健康科学研究院组编的《健康主义思想录》引发了公众对盐的热议。在《健康主义思想录》中,详细阐述了高盐的危害以及如何在健康和味觉之间寻找支点。
据了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科学、健康的用盐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冠以时尚头衔,甚至被称作“盐革命”——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在流行“低盐食尚”,世界卫生组织的“低盐项目”逐渐受到全球瞩目,欧洲部分国家也在逐步改变居民饮食习惯,降低盐的摄入量。
不过,想在味觉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似乎并不容易:在众多的网络美食论坛上,盐腌、盐焗食品被不断追捧;而在健康论坛上,高盐诱发疾病则是网友们搜索的热门……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介绍,盐的主要成分中,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钠主要功能是维持肌肉及神经的易受刺激性,包括心脏肌肉的活动、消化道之蠕动、神经细胞之信息传递以及调节与控制血压。日常生活中含钠的食品很多,包括肉、蛋、牛奶及各种蔬菜水果,但人们摄入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翟凤英指出,当前,中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明显偏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中国南方居民每日摄盐量为10〜12克,北方居民摄盐量为15〜22克,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平均仅为10克,不少国家已经降到了5克,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推荐量。而国内人群的摄盐量,至少比国外高一倍。”
据了解,“嗜盐”已经成为过量饮酒、吸烟之后的第三大影响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的实际调查状况,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实际上,多数消费者对“低盐饮食”并不真正了解,人们对食品营养非常关注,却又知之甚少,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翟凤英指出,每天不超过6克摄入量,并不是说纯食用盐,而是各种食物中盐的总含量。人们摄入的盐并非仅仅来自于食用盐,日常生活中各种加工食品也是盐的来源。
加工食品被忽略的盐
营养学家一直呼吁消费者在饮食中限盐,以减少钠的摄入。北京协和医院营养师于康告诉记者,虽然许多天然食品里都含有钠成分,但盐是摄入钠的最主要来源。“虽然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长期食用高盐食品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实际上,在超市里高盐食品并不少见,很多罐头食品、方便食品、袋装熟肉制品等都含有大量盐,如一些卤味食品中,每500g中钠含量超过800mg;薯片、椒盐脆饼等产品中,一般钠含量1000mg以上。此外,一些常见的零食如鱿鱼丝、牛肉干、肉松等,也是盐含量较高的食品,如某品牌的原味肉松中,每100g中含有1000mg的钠,占营养素参考值的50%。
为了避免摄入过多的钠,很多人会避开咸度高的食物。然而,钠并不仅仅存在于咸味食品中,在很多甜味食品,如果蔬汁、茶饮料、麦片中,同样含有钠。如某品牌果蔬饮料中,每100ml含有20mg钠,占营养素参考值的7.5%;某品牌酸奶中,每100g含有60mg钠,占营养素参考值的3%;某品牌绿茶中,每100ml中含有13mg钠,占营养素参考值的1%。
而即使是一些标示“低盐”的食品中,钠的含量也不低。在某品牌榨菜(低盐)的营养成分表上,80g的榨菜中含有1500mg的钠。实际上,很多调味品都是高钠产品,包括酱油、料酒、味精等。
既然高盐食品对健康有影响,食品中为什么要加入很多的盐呢?据介绍,目前国内对食品中钠含量尚无具体标准,而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一些企业在食品中加入较多的盐。这样一来,食品味道过咸,又必须加入一定量的糖来调节味道,而且还有利于食品防腐。于是,消费者就在不知不觉中吃进了大量盐。
但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并不容易,不少人因为口味而放弃低盐。如何找到“减盐不减咸”的健康方式和相关产品,是减盐运动成败的关键。
据了解,目前,国外一些食品企业已经在研究降低食品中的钠含量。2010年,美国发起“全国低盐倡议”,迄今已有16家食品企业签署协议,承诺在未来5年内,将旗下产品中的钠含量减少25%——康纳格拉食品公司计划在2015年将产品中的纳含量降低20%,亨氏公司正致力于将调味番茄酱中的钠含量减少15%……作出相应承诺的公司还有联合利华、百事可乐等。
而在国内,一些新的食用盐品种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以上海的“川谷仙”为例,其口味与普通食盐相似,但其中氯化钠含量不到普通食盐的50%。此外,一些低盐食品也不断推出,如钱万隆低盐特级松茸酱油、清美豆制品、江苏新中腐乳、浙江神棋榨菜等。
看清标签避免过量摄入
今年1月,国家标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实施,标准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这让消费者在选择时也有了参考依据。
但事实是,多数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最关注的是品牌、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很少关注营养成分表。“除非遇到标称‘低盐’、‘低钠’的产品时才会对比低与不低两者的区别。”消费者陈小姐告诉记者,即便如此,她也并不会太注意营养成分表中其他内容。生活中,像陈小姐这样的消费者并非少数。
“消费者要避免高盐食品,选择时需要从多个细节入手。”于康表示,选购食品时注意查看营养标签,了解食品中钠含量的高低,是避免摄入过量钠的第一步。“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和含量,有利于帮助消费者选择食品。尤其对于那些有特别饮食需要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钠含量的标注可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作出有益的选择。”
早在2009年,国家就制定了GB/T 23789—2009《低钠食品》国家标准,标准中将低钠食品分为普通低钠食品和非常低钠食品两类。如果是低钠食品,在标签上会有相关的标注。
“低钠盐的钠含量要比普通食用盐低三分之一左右,低钠盐不但可以降低钠的摄入量,还可以帮助膳食中的钠、钾和镁元素达到更好的平衡。”翟凤英强调,但不能因为低钠食品就放松了数量的控制,即使是低钠食品也应适量。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还要避免被标签迷惑。一些食品包装上标有“较低钠”,只能说明这些食品与其他食品相比,钠含量较低,而并非实际的钠含量低。消费者在购买这类食品时应该细阅营养标签,比较不同产品的营养素成分中具体的钠含量,选择更健康的食品。
此外,对于一些低盐产品的名称,消费者也要注意辨别,如“无钠”指每份钠含量低于5mg,“低钠”指钠含量低于140mg,“限盐”指钠含量降低25%,“无盐”或“未添加盐”指食品加工过程未添加常规钠盐,但食品本身仍含有盐。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食品成分里虽然没有明确写着“钠”,但仍可能含有钠,要注意不同形式的钠成分或不同的表述方法,如:海藻酸钠、碳酸氢钠(小苏打)、苯甲酸钠、酪蛋白酸钠、氯化钠、柠檬酸钠、氢氧化钠、糖精钠、亚硫酸钠、磷酸氢二钠、谷氨酸钠(味精)等。
“低盐并不是说吃盐越少越好,更不是不吃盐,低盐产品是在符合口味的基础上有效减少每天盐的摄入量。”翟凤英表示,片面地认为吃盐越少越好甚至不吃盐,其实也是个误区。正确的方法是合理摄入,即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每天不超过6克。“每天不大于6克不仅单纯指的是食盐,也包括食品中的钠含量。所以,减盐除了控制烹饪中盐的使用量,还需要考虑其他食品中的盐含量。”
认识食用盐
按GB546—2000《食用盐》国家标准,食用盐按加工方式分为精制盐、粉碎洗涤盐和日晒盐。其中,精制盐的氯化钠含量分为3级:优级含量≥99.1%、一级≥98.5%、二级≥97%;粉碎洗涤盐的氯化钠含量分为2级:一级≥97%、二级≥95.05%;日晒盐的氯化钠含量分为2级:一级≥93.2%、二级≥91%。
中国减盐进行时
2009年5月,国家标准GB/T 23789—2009《低钠食品》发布,并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标准中将低钠食品分为普通低钠食品和非常低钠食品两类。普通低钠食品是加工未添加或少添加低钠盐、食品中钠含量仅为同类食品中钠含量的一半以下,且钠含量不高于120mg/100g的食品;非常低钠食品的钠含量则不高于40mg/100g。
2012年5月,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到2015年,中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要达到9克以下,同时提出要科学指导合理膳食,积极开发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
2012年6月,中国盐业总公司向全国盐行业发出倡议,启动中国盐业科学用盐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倡导科学用盐,引领现代盐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国民健康,营造科学用盐的社会氛围。
2013年1月,国家标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实施,标准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标准的实施,为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对盐含量摄入提供了参考依据。
餐时加盐法控制摄入量
日常生活中控盐,需要选对放盐时机。菜熟九成再放盐,既能保持口感又控制盐量。还可以奉行“餐时加盐法”,即烹调时或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而在餐桌上放一瓶盐,等菜肴烹调好端到餐桌时再放盐。因为就餐时再放盐,盐主要附着在食物和菜肴的表面,而人的口感主要来自菜肴表面,吃起来咸味已够,可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盐的摄入量。
此外,外出就餐时也应学会点菜。餐厅里的很多菜都是高盐食品。其中,汤中的盐含量一般比较高,要尽量避免使用调料,或者选择无盐、低盐的食物。
国外部分国家限盐措施
日本 推行“减盐”食品
日本任何一家超市,在调味品专区里都可以看到标着“减盐”字样的商品。比如减盐酱油、减盐大酱、减盐速食酱汤等。这些调味品的重量和普通同类商品相同,但含盐量却不足原来的一半。比如15毫升的普通酱油中含盐2.4克,而15毫升减盐酱油中只含0.96克盐。
日本还流行一种果盐,是从苹果、香蕉等水果中提取的,钠含量比普通食盐低50%。
芬兰 把盐当作添加剂
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限盐的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政府就发布了“限盐令”。
“限盐令”第一条就是减少食盐摄入,专门制定了低盐标准:每100克食物中食盐不得超过0.5克。1985年,芬兰还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低钠盐,其特点是减少氯化钠含量,增加钾、镁含量,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目前,芬兰及欧洲一些国家正在讨论将食盐列入“食品添加剂”的计划。这意味着,今后欧洲食品厂商将不能随意在产品中添加盐。
英国 食品包装上的红绿灯
2007年,英国推出了一项名为“红绿灯”的计划,该计划对减少食盐摄入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项“红绿灯”计划中,首先要向公众宣传,日常食品尤其是加工食品中,已经含有人体所需盐量的75%;其次,要求食品生产商在包装袋上用“红绿灯”的方式标注出脂肪、饱和脂肪、糖和盐这4种成分的含量。也就是用不同颜色醒目地标出上述含量是否超标。以盐为例,“红灯”标志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盐含量超过1.5克,“绿灯”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盐含量低于0.3克,“黄灯”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盐含量在0.3〜1.5克。
如今,限盐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但专家指出,盐并非仅仅来自于烹调中的食用盐,日常生活中摄入的大部分盐可能来自于各种精加工食品。
近年来,“健康生活从低盐开始”的理念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从英国的“减盐注意周”到日本全国性的减盐食品,以及国内营养学家倡导的低盐饮食,“低盐”已经渐渐成为被公众所接受的健康膳食理念。
低盐理念渐成主流
如何做到减盐不减咸,如何吃盐用盐才健康?前不久由上海生态健康科学研究院组编的《健康主义思想录》引发了公众对盐的热议。在《健康主义思想录》中,详细阐述了高盐的危害以及如何在健康和味觉之间寻找支点。
据了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科学、健康的用盐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冠以时尚头衔,甚至被称作“盐革命”——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在流行“低盐食尚”,世界卫生组织的“低盐项目”逐渐受到全球瞩目,欧洲部分国家也在逐步改变居民饮食习惯,降低盐的摄入量。
不过,想在味觉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似乎并不容易:在众多的网络美食论坛上,盐腌、盐焗食品被不断追捧;而在健康论坛上,高盐诱发疾病则是网友们搜索的热门……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介绍,盐的主要成分中,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钠主要功能是维持肌肉及神经的易受刺激性,包括心脏肌肉的活动、消化道之蠕动、神经细胞之信息传递以及调节与控制血压。日常生活中含钠的食品很多,包括肉、蛋、牛奶及各种蔬菜水果,但人们摄入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翟凤英指出,当前,中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明显偏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中国南方居民每日摄盐量为10〜12克,北方居民摄盐量为15〜22克,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平均仅为10克,不少国家已经降到了5克,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推荐量。而国内人群的摄盐量,至少比国外高一倍。”
据了解,“嗜盐”已经成为过量饮酒、吸烟之后的第三大影响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的实际调查状况,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实际上,多数消费者对“低盐饮食”并不真正了解,人们对食品营养非常关注,却又知之甚少,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翟凤英指出,每天不超过6克摄入量,并不是说纯食用盐,而是各种食物中盐的总含量。人们摄入的盐并非仅仅来自于食用盐,日常生活中各种加工食品也是盐的来源。
加工食品被忽略的盐
营养学家一直呼吁消费者在饮食中限盐,以减少钠的摄入。北京协和医院营养师于康告诉记者,虽然许多天然食品里都含有钠成分,但盐是摄入钠的最主要来源。“虽然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长期食用高盐食品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实际上,在超市里高盐食品并不少见,很多罐头食品、方便食品、袋装熟肉制品等都含有大量盐,如一些卤味食品中,每500g中钠含量超过800mg;薯片、椒盐脆饼等产品中,一般钠含量1000mg以上。此外,一些常见的零食如鱿鱼丝、牛肉干、肉松等,也是盐含量较高的食品,如某品牌的原味肉松中,每100g中含有1000mg的钠,占营养素参考值的50%。
为了避免摄入过多的钠,很多人会避开咸度高的食物。然而,钠并不仅仅存在于咸味食品中,在很多甜味食品,如果蔬汁、茶饮料、麦片中,同样含有钠。如某品牌果蔬饮料中,每100ml含有20mg钠,占营养素参考值的7.5%;某品牌酸奶中,每100g含有60mg钠,占营养素参考值的3%;某品牌绿茶中,每100ml中含有13mg钠,占营养素参考值的1%。
而即使是一些标示“低盐”的食品中,钠的含量也不低。在某品牌榨菜(低盐)的营养成分表上,80g的榨菜中含有1500mg的钠。实际上,很多调味品都是高钠产品,包括酱油、料酒、味精等。
既然高盐食品对健康有影响,食品中为什么要加入很多的盐呢?据介绍,目前国内对食品中钠含量尚无具体标准,而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一些企业在食品中加入较多的盐。这样一来,食品味道过咸,又必须加入一定量的糖来调节味道,而且还有利于食品防腐。于是,消费者就在不知不觉中吃进了大量盐。
但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并不容易,不少人因为口味而放弃低盐。如何找到“减盐不减咸”的健康方式和相关产品,是减盐运动成败的关键。
据了解,目前,国外一些食品企业已经在研究降低食品中的钠含量。2010年,美国发起“全国低盐倡议”,迄今已有16家食品企业签署协议,承诺在未来5年内,将旗下产品中的钠含量减少25%——康纳格拉食品公司计划在2015年将产品中的纳含量降低20%,亨氏公司正致力于将调味番茄酱中的钠含量减少15%……作出相应承诺的公司还有联合利华、百事可乐等。
而在国内,一些新的食用盐品种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以上海的“川谷仙”为例,其口味与普通食盐相似,但其中氯化钠含量不到普通食盐的50%。此外,一些低盐食品也不断推出,如钱万隆低盐特级松茸酱油、清美豆制品、江苏新中腐乳、浙江神棋榨菜等。
看清标签避免过量摄入
今年1月,国家标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实施,标准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这让消费者在选择时也有了参考依据。
但事实是,多数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最关注的是品牌、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很少关注营养成分表。“除非遇到标称‘低盐’、‘低钠’的产品时才会对比低与不低两者的区别。”消费者陈小姐告诉记者,即便如此,她也并不会太注意营养成分表中其他内容。生活中,像陈小姐这样的消费者并非少数。
“消费者要避免高盐食品,选择时需要从多个细节入手。”于康表示,选购食品时注意查看营养标签,了解食品中钠含量的高低,是避免摄入过量钠的第一步。“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和含量,有利于帮助消费者选择食品。尤其对于那些有特别饮食需要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钠含量的标注可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作出有益的选择。”
早在2009年,国家就制定了GB/T 23789—2009《低钠食品》国家标准,标准中将低钠食品分为普通低钠食品和非常低钠食品两类。如果是低钠食品,在标签上会有相关的标注。
“低钠盐的钠含量要比普通食用盐低三分之一左右,低钠盐不但可以降低钠的摄入量,还可以帮助膳食中的钠、钾和镁元素达到更好的平衡。”翟凤英强调,但不能因为低钠食品就放松了数量的控制,即使是低钠食品也应适量。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还要避免被标签迷惑。一些食品包装上标有“较低钠”,只能说明这些食品与其他食品相比,钠含量较低,而并非实际的钠含量低。消费者在购买这类食品时应该细阅营养标签,比较不同产品的营养素成分中具体的钠含量,选择更健康的食品。
此外,对于一些低盐产品的名称,消费者也要注意辨别,如“无钠”指每份钠含量低于5mg,“低钠”指钠含量低于140mg,“限盐”指钠含量降低25%,“无盐”或“未添加盐”指食品加工过程未添加常规钠盐,但食品本身仍含有盐。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食品成分里虽然没有明确写着“钠”,但仍可能含有钠,要注意不同形式的钠成分或不同的表述方法,如:海藻酸钠、碳酸氢钠(小苏打)、苯甲酸钠、酪蛋白酸钠、氯化钠、柠檬酸钠、氢氧化钠、糖精钠、亚硫酸钠、磷酸氢二钠、谷氨酸钠(味精)等。
“低盐并不是说吃盐越少越好,更不是不吃盐,低盐产品是在符合口味的基础上有效减少每天盐的摄入量。”翟凤英表示,片面地认为吃盐越少越好甚至不吃盐,其实也是个误区。正确的方法是合理摄入,即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每天不超过6克。“每天不大于6克不仅单纯指的是食盐,也包括食品中的钠含量。所以,减盐除了控制烹饪中盐的使用量,还需要考虑其他食品中的盐含量。”
认识食用盐
按GB546—2000《食用盐》国家标准,食用盐按加工方式分为精制盐、粉碎洗涤盐和日晒盐。其中,精制盐的氯化钠含量分为3级:优级含量≥99.1%、一级≥98.5%、二级≥97%;粉碎洗涤盐的氯化钠含量分为2级:一级≥97%、二级≥95.05%;日晒盐的氯化钠含量分为2级:一级≥93.2%、二级≥91%。
中国减盐进行时
2009年5月,国家标准GB/T 23789—2009《低钠食品》发布,并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标准中将低钠食品分为普通低钠食品和非常低钠食品两类。普通低钠食品是加工未添加或少添加低钠盐、食品中钠含量仅为同类食品中钠含量的一半以下,且钠含量不高于120mg/100g的食品;非常低钠食品的钠含量则不高于40mg/100g。
2012年5月,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到2015年,中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要达到9克以下,同时提出要科学指导合理膳食,积极开发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
2012年6月,中国盐业总公司向全国盐行业发出倡议,启动中国盐业科学用盐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倡导科学用盐,引领现代盐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国民健康,营造科学用盐的社会氛围。
2013年1月,国家标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实施,标准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标准的实施,为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对盐含量摄入提供了参考依据。
餐时加盐法控制摄入量
日常生活中控盐,需要选对放盐时机。菜熟九成再放盐,既能保持口感又控制盐量。还可以奉行“餐时加盐法”,即烹调时或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而在餐桌上放一瓶盐,等菜肴烹调好端到餐桌时再放盐。因为就餐时再放盐,盐主要附着在食物和菜肴的表面,而人的口感主要来自菜肴表面,吃起来咸味已够,可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盐的摄入量。
此外,外出就餐时也应学会点菜。餐厅里的很多菜都是高盐食品。其中,汤中的盐含量一般比较高,要尽量避免使用调料,或者选择无盐、低盐的食物。
国外部分国家限盐措施
日本 推行“减盐”食品
日本任何一家超市,在调味品专区里都可以看到标着“减盐”字样的商品。比如减盐酱油、减盐大酱、减盐速食酱汤等。这些调味品的重量和普通同类商品相同,但含盐量却不足原来的一半。比如15毫升的普通酱油中含盐2.4克,而15毫升减盐酱油中只含0.96克盐。
日本还流行一种果盐,是从苹果、香蕉等水果中提取的,钠含量比普通食盐低50%。
芬兰 把盐当作添加剂
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限盐的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政府就发布了“限盐令”。
“限盐令”第一条就是减少食盐摄入,专门制定了低盐标准:每100克食物中食盐不得超过0.5克。1985年,芬兰还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低钠盐,其特点是减少氯化钠含量,增加钾、镁含量,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目前,芬兰及欧洲一些国家正在讨论将食盐列入“食品添加剂”的计划。这意味着,今后欧洲食品厂商将不能随意在产品中添加盐。
英国 食品包装上的红绿灯
2007年,英国推出了一项名为“红绿灯”的计划,该计划对减少食盐摄入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项“红绿灯”计划中,首先要向公众宣传,日常食品尤其是加工食品中,已经含有人体所需盐量的75%;其次,要求食品生产商在包装袋上用“红绿灯”的方式标注出脂肪、饱和脂肪、糖和盐这4种成分的含量。也就是用不同颜色醒目地标出上述含量是否超标。以盐为例,“红灯”标志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盐含量超过1.5克,“绿灯”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盐含量低于0.3克,“黄灯”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盐含量在0.3〜1.5克。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