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产业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比重约55%
重新布局,构建纺织业新竞争优势。6月28日中国纺织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是中纺联第一次较大规模组织全产业链的纺织人共聚一堂,就纺织服装业“走出去”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但是在辉煌的背后,产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步凸显。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问题、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因素,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国际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使得行业更是雪上加霜,外来订单持续转移,我们在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不断下降,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摆在中国纺织业面前的当务之急。
而“走出去”不仅能够释放过剩的产能,还可以通过全球的资源配置,降低综合成本,规避贸易壁垒,加速品牌国际化,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全球布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会上表示,2000年至2012年,我国纺织产业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5%提高到约55%,出口贸易额占全球比重从15%提高到约36%,纺织产业“走出去”的实践日渐增多,动力不断增强。
王天凯说,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的制造成本大幅提升,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依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条件获得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出1至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纺织产业在中低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江辉针对中国纺织业的现状表示,“走出去”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但是必须知道,要“走出去”并站稳脚跟,并非易事。大多数企业对“走出去”目的国的市场、政策、产业环境不了解,还存在着诸多风险,事实上目前成功“走出去”的纺织服装产业可谓是凤毛麟角。
江辉认为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要政府的保驾护航,还需要行业组织搭建平台,联动上下游企业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共同“走出去”,从而增强单个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行业组织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谈判,为企业争取一定的权益保障。只有政府、行业组织、企业3方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产业的有效走出去。
中国-东盟合作机遇无限
从全球角度来讲,中国纺织企业正面临着不少问题:欧美经济正在持续下滑,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货币政策从紧和劳动力成本提升,都是纺织企业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表示,此时中国纺织企业走进东盟面临着最好的机遇。
马明强介绍道,中国和东盟政治关系非常好。双方经过几十年的对话合作,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机制,这对中国企业进入东盟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政治保障。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也为中国企业走进东盟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按照中国和东盟签署的贸易协定,到2015年,中国、柬埔寨和缅甸的税率都会降到零。
中国和东盟拥有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双方正在加强互联网互通建设,这些都有利于中国企业进行转移,也便于中国纺织业将来在未来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每一个东盟国家,除了新加坡以外,都是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比较合适,有利于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东盟国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庞大的新兴市场。根据里昂证券估计,到2015年,东南亚地区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群体的规模将达到1.45亿,高于2010年的950万。这会推动这个地区对食品、服装、旅游各个方面支出的增加,而且东盟国家为吸引外来投资,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的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东盟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签署了自贸协定,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跳板,也有利于中国的纺织企业绕开西方的贸易壁垒,降低贸易风险,获得比较好的贸易环境。
马明强认为,目前走进东盟可能是中国企业实现第二次经济起飞一个很好的时机,也为我们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前景。
海外投资的实践探索
会上,部分成功“走出去”的中国纺织企业在主品牌建设和海外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波司登集团全球副总裁丁建新表示,波司登与海外著名的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产品风格定位和设计、持续改进产品风格和款式方面显著提升。同时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到企业来做研究指导,帮助企业提升国际视野,选派优秀设计师到法国、意大利学习考察,感受国际流行趋势和民族传统元素。
天虹纺织集团总裁洪天祝则介绍道,天虹现在的规模就是越南有75万纱锭,国内120万纱锭,同时在越南北部7月份还会动工一个25万纱锭的工厂。但是他个人认为,“走出去”的本质是一个战略,但是不要一味的强调要走出去,当在国内的竞争和生存能力都有困难的时候,这样的企业谈不上“走出去”,因为“走出去”需要现金,需要国际化的管理团队,需要国际市场的配合。企业要重新回归到纺织行业的本质,到底应该怎么做,是通过产品创新,还是扩大产能,动用更多的资本或者贷款。
重新布局,构建纺织业新竞争优势。6月28日中国纺织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是中纺联第一次较大规模组织全产业链的纺织人共聚一堂,就纺织服装业“走出去”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但是在辉煌的背后,产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步凸显。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问题、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因素,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国际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使得行业更是雪上加霜,外来订单持续转移,我们在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不断下降,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摆在中国纺织业面前的当务之急。
而“走出去”不仅能够释放过剩的产能,还可以通过全球的资源配置,降低综合成本,规避贸易壁垒,加速品牌国际化,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全球布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会上表示,2000年至2012年,我国纺织产业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5%提高到约55%,出口贸易额占全球比重从15%提高到约36%,纺织产业“走出去”的实践日渐增多,动力不断增强。
王天凯说,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的制造成本大幅提升,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依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条件获得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出1至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纺织产业在中低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江辉针对中国纺织业的现状表示,“走出去”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但是必须知道,要“走出去”并站稳脚跟,并非易事。大多数企业对“走出去”目的国的市场、政策、产业环境不了解,还存在着诸多风险,事实上目前成功“走出去”的纺织服装产业可谓是凤毛麟角。
江辉认为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要政府的保驾护航,还需要行业组织搭建平台,联动上下游企业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共同“走出去”,从而增强单个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行业组织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谈判,为企业争取一定的权益保障。只有政府、行业组织、企业3方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产业的有效走出去。
中国-东盟合作机遇无限
从全球角度来讲,中国纺织企业正面临着不少问题:欧美经济正在持续下滑,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货币政策从紧和劳动力成本提升,都是纺织企业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表示,此时中国纺织企业走进东盟面临着最好的机遇。
马明强介绍道,中国和东盟政治关系非常好。双方经过几十年的对话合作,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机制,这对中国企业进入东盟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政治保障。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也为中国企业走进东盟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按照中国和东盟签署的贸易协定,到2015年,中国、柬埔寨和缅甸的税率都会降到零。
中国和东盟拥有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双方正在加强互联网互通建设,这些都有利于中国企业进行转移,也便于中国纺织业将来在未来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每一个东盟国家,除了新加坡以外,都是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比较合适,有利于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东盟国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庞大的新兴市场。根据里昂证券估计,到2015年,东南亚地区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群体的规模将达到1.45亿,高于2010年的950万。这会推动这个地区对食品、服装、旅游各个方面支出的增加,而且东盟国家为吸引外来投资,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的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东盟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签署了自贸协定,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跳板,也有利于中国的纺织企业绕开西方的贸易壁垒,降低贸易风险,获得比较好的贸易环境。
马明强认为,目前走进东盟可能是中国企业实现第二次经济起飞一个很好的时机,也为我们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前景。
海外投资的实践探索
会上,部分成功“走出去”的中国纺织企业在主品牌建设和海外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波司登集团全球副总裁丁建新表示,波司登与海外著名的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产品风格定位和设计、持续改进产品风格和款式方面显著提升。同时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到企业来做研究指导,帮助企业提升国际视野,选派优秀设计师到法国、意大利学习考察,感受国际流行趋势和民族传统元素。
天虹纺织集团总裁洪天祝则介绍道,天虹现在的规模就是越南有75万纱锭,国内120万纱锭,同时在越南北部7月份还会动工一个25万纱锭的工厂。但是他个人认为,“走出去”的本质是一个战略,但是不要一味的强调要走出去,当在国内的竞争和生存能力都有困难的时候,这样的企业谈不上“走出去”,因为“走出去”需要现金,需要国际化的管理团队,需要国际市场的配合。企业要重新回归到纺织行业的本质,到底应该怎么做,是通过产品创新,还是扩大产能,动用更多的资本或者贷款。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