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须过品质成色市场抽检关
续航里程短、做工质量差、电池寿命短、可能出现自燃……近日有媒体针对新能源汽车(以下简称电动车)消费进行随机调查,谈及不愿购买的原因,20位受访者中有13位提到了上述产品质量问题。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重提出加强电动车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业内专家指出,电动车要想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急需解决质量不令人放心的问题。首先需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责任制,而产品抽检、市场准入等政策也将逐步亮相。其中,产品抽查方式将采取市场随意抽样,极大考验产品质量成色。
质量体系认证很关键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动车生产2.0692万辆,销售2.047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数量。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电动车市场已经从培育期转入发展期,以后电动车销量会以1年翻1倍的态势增长。
然而,与同期我国1168.35万辆的汽车销售总量比,电动车占比还不到0.2%,仍然面临“推而不广”难题。业界分析认为,一大原因在于技术水平及成熟度不够高,掣肘电动车质量提升。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关键是要求生产企业不断完善质量认证体系,织就质量管控网,切忌像应付检查式“走过场”。
关于加强电动车质量监管,《意见》首先要求生产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确保电动车安全运行。
重庆长安电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平表示,质量安全须贯穿于从设计到售后的全产业链。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生产阶段,根据电动车特点,有专门的流程规范;售后服务上,预备众多安全措施,定期安全检查,尤其是对电池的检测。
市场抽检将成监管常态
早在2012年11月,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成立,通过检测助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指出,要支持建立行业性电动车技术支撑平台,提高电动车技术服务和测试检验水平。
“测试平台首先要确保建设水平和质量,一开始不要摊得很大。”国家科技部电动汽车项目监理组组长王秉刚认为,公共技术支撑平台要做好测试、标准研究等工作,一定要吸取传统汽车的经验教训,保证测试结果与实际道路行驶结果的一致性,杜绝假报告。通过平台作用,倒逼电动车企业从设计起初就重视质量安全。“不能靠生产出来检验把关,自燃基本都是研发未做到位或生产过程存在问题,不够安全。”
除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外,建立电动车产品抽检制度,通过市场抽样和性能检测,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管和一致性监管,也被《意见》列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举措。
而“市场抽检”成为众多专家解读上述举措的关键词,被认为是履行监督抽查的创新之举。
“让机构到市场抽检,类似的监督机制要建立起来。”王秉刚指出,电动车抽检,不应沿袭传统产品的送样抽检模式,而应像美国等一样,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相关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抽查出厂产品,或者根据用户反映进行市场随机抽查,对不合格产品的威慑力更大,消费者利益更有保障。
贾新光也完全同意上述看法。他说,应该由质检部门从市场上随意购买电动车,然后做检测,这是国外普遍采用的办法,在国内可能是开创之举。
在电动车质量监管方面,北京市率先探索出一条监管新路,通过将符合性验证检验纳入电动车备案管理,管控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北京市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符合性验证检验主要从产品安全性、北京城市地理及气候等因素考虑,通过评估,依据国家标准选择关键指标进行检验,并非全覆盖检验。比如北京雨季可能会导致道路积水,电遇水会产生巨大隐患,选择对模拟涉水指标进行验证,测试产品安全通过率。另外如续驶里程、蓄电池一致性等消费者关心的检验项目也包含在内。
电池准入需过三道门槛
电池质量一直是人们讨论电动车的热点话题,而车用动力电池是否采取准入管理,业内也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零部件质量通过整车厂来保证,不需再搞准入;一种认为电池对于电动车安全很特别、很重要,国家还要做准入。
针对上述争论,《意见》给出了统一而明确的答案:研究建立车用动力电池准入管理制度。
“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随便谁生产的电池都允许装车。”王秉刚支持针对动力电池实施准入管理,从样品检验、生产条件、安全保证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多如牛毛”一词被贾新光用来形容电池生产企业数量。他认为,电池准入需过三道门槛:一是技术门槛,要有先进的设施和生产条件;二是安全门槛,产品质量可靠;三是研发能力,企业要不断创新。
续航里程短、做工质量差、电池寿命短、可能出现自燃……近日有媒体针对新能源汽车(以下简称电动车)消费进行随机调查,谈及不愿购买的原因,20位受访者中有13位提到了上述产品质量问题。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重提出加强电动车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业内专家指出,电动车要想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急需解决质量不令人放心的问题。首先需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责任制,而产品抽检、市场准入等政策也将逐步亮相。其中,产品抽查方式将采取市场随意抽样,极大考验产品质量成色。
质量体系认证很关键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动车生产2.0692万辆,销售2.047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数量。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电动车市场已经从培育期转入发展期,以后电动车销量会以1年翻1倍的态势增长。
然而,与同期我国1168.35万辆的汽车销售总量比,电动车占比还不到0.2%,仍然面临“推而不广”难题。业界分析认为,一大原因在于技术水平及成熟度不够高,掣肘电动车质量提升。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关键是要求生产企业不断完善质量认证体系,织就质量管控网,切忌像应付检查式“走过场”。
关于加强电动车质量监管,《意见》首先要求生产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确保电动车安全运行。
重庆长安电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平表示,质量安全须贯穿于从设计到售后的全产业链。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生产阶段,根据电动车特点,有专门的流程规范;售后服务上,预备众多安全措施,定期安全检查,尤其是对电池的检测。
市场抽检将成监管常态
早在2012年11月,国家新能源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成立,通过检测助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指出,要支持建立行业性电动车技术支撑平台,提高电动车技术服务和测试检验水平。
“测试平台首先要确保建设水平和质量,一开始不要摊得很大。”国家科技部电动汽车项目监理组组长王秉刚认为,公共技术支撑平台要做好测试、标准研究等工作,一定要吸取传统汽车的经验教训,保证测试结果与实际道路行驶结果的一致性,杜绝假报告。通过平台作用,倒逼电动车企业从设计起初就重视质量安全。“不能靠生产出来检验把关,自燃基本都是研发未做到位或生产过程存在问题,不够安全。”
除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外,建立电动车产品抽检制度,通过市场抽样和性能检测,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管和一致性监管,也被《意见》列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举措。
而“市场抽检”成为众多专家解读上述举措的关键词,被认为是履行监督抽查的创新之举。
“让机构到市场抽检,类似的监督机制要建立起来。”王秉刚指出,电动车抽检,不应沿袭传统产品的送样抽检模式,而应像美国等一样,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相关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抽查出厂产品,或者根据用户反映进行市场随机抽查,对不合格产品的威慑力更大,消费者利益更有保障。
贾新光也完全同意上述看法。他说,应该由质检部门从市场上随意购买电动车,然后做检测,这是国外普遍采用的办法,在国内可能是开创之举。
在电动车质量监管方面,北京市率先探索出一条监管新路,通过将符合性验证检验纳入电动车备案管理,管控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北京市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符合性验证检验主要从产品安全性、北京城市地理及气候等因素考虑,通过评估,依据国家标准选择关键指标进行检验,并非全覆盖检验。比如北京雨季可能会导致道路积水,电遇水会产生巨大隐患,选择对模拟涉水指标进行验证,测试产品安全通过率。另外如续驶里程、蓄电池一致性等消费者关心的检验项目也包含在内。
电池准入需过三道门槛
电池质量一直是人们讨论电动车的热点话题,而车用动力电池是否采取准入管理,业内也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零部件质量通过整车厂来保证,不需再搞准入;一种认为电池对于电动车安全很特别、很重要,国家还要做准入。
针对上述争论,《意见》给出了统一而明确的答案:研究建立车用动力电池准入管理制度。
“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随便谁生产的电池都允许装车。”王秉刚支持针对动力电池实施准入管理,从样品检验、生产条件、安全保证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多如牛毛”一词被贾新光用来形容电池生产企业数量。他认为,电池准入需过三道门槛:一是技术门槛,要有先进的设施和生产条件;二是安全门槛,产品质量可靠;三是研发能力,企业要不断创新。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