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互联网汽车 自主车企不能头脑发热
近段时间,“互联网汽车”成为汽车行业中最热关键词,其受关注的程度不亚于新能源集中爆发的时期,有舆论认为已经到了互联网汽车元年,但笔者认为,互联网汽车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诸多基础环境尚未完善,想真正推出智能化的互联网汽车还需时日。
实际上,“互联网汽车”并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名词,获得更广泛认可的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出的“车联网”概念。该报告给车联网所下的定义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分别与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够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也就是说,车联网绝不仅仅是将汽车接入互联网这么简单,打造车联网的汽车从提升配置智能化开始,逐渐搭载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最终实现无人驾驶。这将改变汽车本身的属性,不仅是对汽车的一个全面升级,更是对大交通的升级。该报告也指出,车联网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其实,各大国际车企均在研发智能汽车,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路测,苹果等公司也在强力推进相关项目,但都没宣布短期能造出“互联网汽车”,因为真正智能汽车需要很多基础条件的支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车联网其中一项便是车与车之间的沟通,而这样的沟通需要相关通信模块和协议的支持,想让所有车企达成一致并非易事。另外,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依托于通信网络,虽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在组织研究5G网络来支持智能汽车的发展,不过目前汽车4G网络还未普及,5G网络何时推出尚无法推断。而从长远来看,智能汽车的最终阶段无人驾驶的实现需要智能化大交通的支持。
不可否认,互联网汽车将能带来全新的投资机会和广阔的市场,提早投身其中能够抢占先机,但国内的自主车企不能头脑发热、好高骛远,还需脚踏实地造好车,制订好翔实的研发规划,冷静而理性地看待互联网汽车。
近段时间,“互联网汽车”成为汽车行业中最热关键词,其受关注的程度不亚于新能源集中爆发的时期,有舆论认为已经到了互联网汽车元年,但笔者认为,互联网汽车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诸多基础环境尚未完善,想真正推出智能化的互联网汽车还需时日。
实际上,“互联网汽车”并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名词,获得更广泛认可的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出的“车联网”概念。该报告给车联网所下的定义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分别与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够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也就是说,车联网绝不仅仅是将汽车接入互联网这么简单,打造车联网的汽车从提升配置智能化开始,逐渐搭载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最终实现无人驾驶。这将改变汽车本身的属性,不仅是对汽车的一个全面升级,更是对大交通的升级。该报告也指出,车联网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其实,各大国际车企均在研发智能汽车,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路测,苹果等公司也在强力推进相关项目,但都没宣布短期能造出“互联网汽车”,因为真正智能汽车需要很多基础条件的支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车联网其中一项便是车与车之间的沟通,而这样的沟通需要相关通信模块和协议的支持,想让所有车企达成一致并非易事。另外,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依托于通信网络,虽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在组织研究5G网络来支持智能汽车的发展,不过目前汽车4G网络还未普及,5G网络何时推出尚无法推断。而从长远来看,智能汽车的最终阶段无人驾驶的实现需要智能化大交通的支持。
不可否认,互联网汽车将能带来全新的投资机会和广阔的市场,提早投身其中能够抢占先机,但国内的自主车企不能头脑发热、好高骛远,还需脚踏实地造好车,制订好翔实的研发规划,冷静而理性地看待互联网汽车。
- 房屋“养老” 谁来买单(2024-09-03)
- 话费套餐“升易降难”是消费侵权(2024-08-23)
- 贵州举办酱香型白酒新国标宣贯培训推动企业用新标准指导生产实现质量提升(2024-08-21)
- 业绩新高,出海创新,比亚迪攀升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第143位(2024-08-12)
- 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开启 诸多措施有待细化(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