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餐馆网上竟有三"马甲" 专家:统筹管理责任
2015年10月1日起,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当前流行的网络订餐交易做出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然而,法律实施3个月来,各地仍频现无证、无店的“黑窝点”借网络平台经营外卖送餐现象。
“黑窝点”为网上餐厅代工
近年来,网络外卖市场发展迅猛。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为975.1亿元,预计2017年将突破2000亿元。以热门订餐平台“饿了么”为例,目前已覆盖300多个城市,用户超4000万,加盟餐厅近50万家。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必须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并审查其许可证,但调查发现,无证、无店食品生产点仍存在。
上海市消保委日前发布的网络外卖订餐消费调查与评议显示,9家热门网络订餐平台的100家餐厅中,仅有39家公布了可辨识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图片,而其中仅有半数证照相符。同时,这100家餐厅中只有11家提供了发票,部分发票开票单位与实际消费餐厅并非同一家。
同时,不少在订餐软件上证照齐全的餐馆,实际是街巷中的小作坊,更有藏身民房的“黑窝点”为网上餐厅代工,卫生状况让人担忧。
“只要你能搞到营业执照和餐饮许可证,你的东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们不管。”笔者询问是否可以在家制作“私厨”,找一家商铺挂靠登记时,某知名平台工作人员这样回答。
“目前来看,各大平台的线下推广速度非常惊人。”福建福州新利体育最新官网网址网监科科长吴捷表示,网络外卖平台的合作商户数目往往处于变动之中,不少平台可以在一周内增加几百个商户。
餐饮O2O面临“衔接期”阵痛
近年来,各大网络订餐平台迎来“暴增式”发展。然而与网络商城、移动打车软件等业态的发展一样,网络外卖平台急速爆发后迎来的是“衔接期”阵痛:
——“刷墙式”疯狂地推,平台监管多凭“自觉”。目前,线下推广、抢占市场成为许多网络订餐平台的发展要务。然而,快速增长背后,多是“只推不管”。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各平台的业务人员出于考核压力和推广任务,可能并不严格执行新法。位于福州仓山区金祥路的小吃店老板李先生向笔者透露,此前各家平台不断抢夺店源,主动走街串巷招揽了不少无证商家。
——流量为王利润至上,安全保障沦为“空谈”。笔者在上海肇嘉浜路暗访发现,一家黄焖鸡米饭餐馆竟在3个订餐平台上拥有3个不同证照的“马甲”。有老板甚至透露,加入订餐平台直接带来了两三成收入,应付订餐平台的证照展示“小菜一碟”。
不少商家表示,目前最严格的平台登记无非就是签一张协议书,登记相关证件,偶尔复查也不曾走进厨房。一旦出现投诉,最多电话询问一下。
——异地监管相互“传球”,互联网管理成“隔空喊话”。笔者注意到,互联网外卖平台总部多位于北上广,而具体食品生产商铺和消费者则遍布全国各地。一旦产生消费纠纷或安全问题,消费者维权很容易遭遇地方监管部门和平台总部互相扯皮。
——食药监、工商等监管部门难辞其咎。食药监部门是网络订餐平台的监管主力,但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不作为或少作为。有地方食药监部门负责人称“数量大,不好管”。然而,取缔“苍蝇馆子”本就应当是部门分内职责,随着市场监管领域“三合一”改革的推进,“九龙治水”局面将结束,“不好管”也必须直面。
打破隔阂、完善协调机制
新食品安全法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入网食品经营者或食品生产者的相关责任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依法向相应责任方进行索赔。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统筹监管部门和平台的管理责任,明确分工配合,统筹线上、线下监管工作,引导互联网业态走向规范化。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孙梦子认为,互联网平台因其独特的运营模式,与传统监管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在庞大的交易量面前,传统的安全“抽查”、信息“上报”等监管模式往往容易失灵。
赵占领表示,管辖权问题是目前许多网络交易行为共存的难点。互联网业态的“无地域性”和传统食品、工商管理部门的“属地管辖”模式出现冲突。强化管理,落实法律规定,需要监管部门和运营平台找到合作的平衡点。
业内人士建议,或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专门的监督单元,与平台总部进行有效对接,签订信息开放协议,减少地方部门与网络平台的“隔空喊话”。如果发现违规现象,可以第一时间追究到商铺或平台的责任,让网络食品消费安全得到制度化保障。
此外,食药监等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线下商铺的监督检查,减少有执照商铺的违规生产经营现象;而网络平台则应规范入驻商铺管理,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实名登记和场所检查工作。双方在各自管理范畴内共同努力,为消费者打造“放心外卖”。
2015年10月1日起,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当前流行的网络订餐交易做出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然而,法律实施3个月来,各地仍频现无证、无店的“黑窝点”借网络平台经营外卖送餐现象。
“黑窝点”为网上餐厅代工
近年来,网络外卖市场发展迅猛。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为975.1亿元,预计2017年将突破2000亿元。以热门订餐平台“饿了么”为例,目前已覆盖300多个城市,用户超4000万,加盟餐厅近50万家。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必须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并审查其许可证,但调查发现,无证、无店食品生产点仍存在。
上海市消保委日前发布的网络外卖订餐消费调查与评议显示,9家热门网络订餐平台的100家餐厅中,仅有39家公布了可辨识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图片,而其中仅有半数证照相符。同时,这100家餐厅中只有11家提供了发票,部分发票开票单位与实际消费餐厅并非同一家。
同时,不少在订餐软件上证照齐全的餐馆,实际是街巷中的小作坊,更有藏身民房的“黑窝点”为网上餐厅代工,卫生状况让人担忧。
“只要你能搞到营业执照和餐饮许可证,你的东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们不管。”笔者询问是否可以在家制作“私厨”,找一家商铺挂靠登记时,某知名平台工作人员这样回答。
“目前来看,各大平台的线下推广速度非常惊人。”福建福州新利体育最新官网网址网监科科长吴捷表示,网络外卖平台的合作商户数目往往处于变动之中,不少平台可以在一周内增加几百个商户。
餐饮O2O面临“衔接期”阵痛
近年来,各大网络订餐平台迎来“暴增式”发展。然而与网络商城、移动打车软件等业态的发展一样,网络外卖平台急速爆发后迎来的是“衔接期”阵痛:
——“刷墙式”疯狂地推,平台监管多凭“自觉”。目前,线下推广、抢占市场成为许多网络订餐平台的发展要务。然而,快速增长背后,多是“只推不管”。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各平台的业务人员出于考核压力和推广任务,可能并不严格执行新法。位于福州仓山区金祥路的小吃店老板李先生向笔者透露,此前各家平台不断抢夺店源,主动走街串巷招揽了不少无证商家。
——流量为王利润至上,安全保障沦为“空谈”。笔者在上海肇嘉浜路暗访发现,一家黄焖鸡米饭餐馆竟在3个订餐平台上拥有3个不同证照的“马甲”。有老板甚至透露,加入订餐平台直接带来了两三成收入,应付订餐平台的证照展示“小菜一碟”。
不少商家表示,目前最严格的平台登记无非就是签一张协议书,登记相关证件,偶尔复查也不曾走进厨房。一旦出现投诉,最多电话询问一下。
——异地监管相互“传球”,互联网管理成“隔空喊话”。笔者注意到,互联网外卖平台总部多位于北上广,而具体食品生产商铺和消费者则遍布全国各地。一旦产生消费纠纷或安全问题,消费者维权很容易遭遇地方监管部门和平台总部互相扯皮。
——食药监、工商等监管部门难辞其咎。食药监部门是网络订餐平台的监管主力,但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不作为或少作为。有地方食药监部门负责人称“数量大,不好管”。然而,取缔“苍蝇馆子”本就应当是部门分内职责,随着市场监管领域“三合一”改革的推进,“九龙治水”局面将结束,“不好管”也必须直面。
打破隔阂、完善协调机制
新食品安全法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入网食品经营者或食品生产者的相关责任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依法向相应责任方进行索赔。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统筹监管部门和平台的管理责任,明确分工配合,统筹线上、线下监管工作,引导互联网业态走向规范化。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孙梦子认为,互联网平台因其独特的运营模式,与传统监管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在庞大的交易量面前,传统的安全“抽查”、信息“上报”等监管模式往往容易失灵。
赵占领表示,管辖权问题是目前许多网络交易行为共存的难点。互联网业态的“无地域性”和传统食品、工商管理部门的“属地管辖”模式出现冲突。强化管理,落实法律规定,需要监管部门和运营平台找到合作的平衡点。
业内人士建议,或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专门的监督单元,与平台总部进行有效对接,签订信息开放协议,减少地方部门与网络平台的“隔空喊话”。如果发现违规现象,可以第一时间追究到商铺或平台的责任,让网络食品消费安全得到制度化保障。
此外,食药监等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线下商铺的监督检查,减少有执照商铺的违规生产经营现象;而网络平台则应规范入驻商铺管理,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实名登记和场所检查工作。双方在各自管理范畴内共同努力,为消费者打造“放心外卖”。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