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信息

牙膏管底的色块能表示化学成分吗?

2016年03月03日 15:52 信息来源:http://jsgs.jschina.com.cn/system/2016/03/03/028014600.shtml

洁厕灵与消毒液混合真的能产生毒气吗?跳入水中真的能躲避爆炸吗?防雾霾口罩真的能阻挡PM2.5吗?……南京一中高一AP班今年寒假作业就是每人写一篇科学小论文,找找身边的科学误区。昨天,同学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一一展示出来,很多发现令人耳目一新。

不同包装的牛奶,真的没有区别吗?

NO

张欣同学在逛超市时发现,市面上出现的牛奶种类层出不穷,而包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不同包装牛奶的营养价值是一样的吗?许多人说都差不多,随便选一种就行了,这是误区吗?

“据我观察,牛奶一般有四种包装。屋顶盒包装的牛奶可冷藏7天左右;利乐包(小方盒)可常温8个月;玻璃瓶可冷藏2天;百利包(袋装)可常温 30—45天。”张欣说,可以看出牛奶的保质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的包装。她又从不同包装的材料进一步分析,比如利乐包的复合材料一般有三层:纸板、聚乙烯和铝,因此无须冷藏。

“不同包装内牛奶的消毒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牛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比如,我们通常用屋顶纸盒和玻璃瓶包装的是巴氏消毒奶。巴氏消毒奶是指将生奶加热到72℃—85℃之间烧15秒,瞬间杀死致病微生物,保留有益菌群。用这种方法消毒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获得较为理想的保存。用利乐包包装的为超高温灭菌奶,包装的牛奶是用137℃左右的高温,把原奶瞬间灭菌4秒钟,将牛奶中的有害细菌和微生物全部杀死。

由此看来,选择牛奶时,除了品牌、口味、成分表、性价比之外,包装尤其重要。相比之下,屋顶盒和利乐包是不错的选择。”

牙膏管底的色块,真的表示化学成分吗?

NO

徐珂宇同学从朋友圈里流传的科学知识里,看到一则关于牙膏软管尾部彩块颜色含义的揭秘,是这样写的:1.绿色表示纯天然;2.蓝色表示一部分天然,一部分药用成分;3.红色表示一半天然成分,一半是化学成分;4.黑色表示全部是化学成分。

“看了这则消息,不禁拿起自己使用的牙膏,看到了黑色彩条,我想都没想就扔进了垃圾桶。”徐珂宇说,不过心里还是将信将疑。带着问题,他到超市查看了每种牙膏的成分表。结果发现绿色标识的牙膏,分明里面就有很多化学成分,而且不管标识任何颜色的牙膏里面均含有化学成分。传闻可信吗?

这个疑虑驱使他多方去查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上网搜索,结果与上述说法大相径庭:原来牙膏管尾部的彩色标记,只是生产设备的定位和下道工序可进行的确认标识。 “在牙膏生产之前,牙膏和牙膏管是分离的。而封尾机上有个电子识别眼,机器感应到相关颜色点,开始自动封住软管。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色条呢?首先是成本问题,色标必须与底色反差大,要容易反光,这样流水线就容易找到色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品率。另外,牙膏管的图案是多色印刷的,色标的颜色一般选图案的印刷色中一种,这样可以简化印刷工艺及减少印刷的成本。为了机器识别方便,色条一般会选用黑色,如果没有黑色就会退而求其次用蓝、红、绿等颜色。”

徐珂宇说,其实把牛奶或者酸奶的包装拆开并压扁,你也可以看见许多颜色的条纹(色块),按照微信上流传的这牛奶有毒?谣言不攻自破。

洁厕灵和消毒液反应,会产生有毒气体?

YES

石铭萱同学很关注网上的信息。从微信上得知,一老人在家先后使用了洁厕灵和消毒液洗刷马桶,之后感到头晕目眩,待邻居发现时已倒地昏厥,幸亏抢救及时没有危险。这两种物质混合真的有毒气吗?他找来洁厕灵一瓶、消毒液一瓶、烧杯两只、蘸有稀释过的蓝墨水的吸水纸一张,动手做起了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混合两烧杯中的洁厕灵和消毒液,可观察混合液体变成黄色并有气泡产生。而将蘸有稀释过的蓝墨水的吸水纸覆盖在烧杯口,发现蓝色的吸水纸变白了。他运用化学方程式分析,消毒液里一般都含有NaClO或Ca(ClO)2,洁厕灵含有H2SO4,两者混用会生成次氯酸(HClO),而次氯酸非常不稳定,会释放出氯气,氯气是有毒气体。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性,所以覆盖在杯口并蘸有蓝墨水的纸巾变白。

导致老人晕倒的气体原来是氯气!石铭萱说,一般情况下接触到氯气,首先会对眼睛造成刺激,让人流泪不止。同时刺激呼吸道,使人咳嗽不止。严重时,甚至可以腐蚀肺泡,造成呼吸困难或是肺水肿。他建议,家庭用化学用品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特别要注意危险的化学反应,分放洁厕灵与消毒液,勤开窗通风。同时也有必要向大众普及化学知识。

学生的研究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老师评价]

据了解,南京一中高一AP班41个学生,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实验项目和科学报告,其中不少令评委老师们刮目相看。

南京一中教科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夏季云说,学校理化生三门学科的13位老师组成评委团,参与评奖。他们发现,不少学生的研究贴近生活、目标明确,而且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扎实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有的还辅以走访调查,值得赞赏。

“我们生活中此类伪科学的科普型知识确实蛮多的。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没有以一种辩证的、充满质疑的态度对待,取而代之,只是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知道一下就好,甚至连脑子都没过就转了。”徐珂宇同学很有感触地说,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应该在脑中留有质疑的态度,对每一条可能的伪科学睁大慧眼,动手去挖掘出“科普”下面的假面,求取真知。

据悉,今年5月学生将把此次“科学误区”的成果带进小区,宣传科普。同时,学校也会将有价值的论文提交给高校相关教师阅读,挖掘是否有派生课题,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近专业领域的大师。

返回

Baidu
map